新“万国建筑”走近上海 百姓如何看待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6:23 02:14:23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新华网上海频道记者吴宇 周解蓉4月19日报道:每栋楼的红色“尖顶帽”都各具特色,每个单元的着色和门徽均独树一帜,别墅外墙的精美线条让人想起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望着心仪已久的捷克住宅小区逐步从图画变成现实,35岁的上海市民周婧说:“能住进由外国名家规划设计的异域风格小区,让我对上海多了一份自豪,也对未来生活增添了许多憧憬。”

周婧所说的捷克住宅小区,并不属于时下中国房地产界对楼盘的一种时髦包装,或是对西洋文化的一种盲目“攀附”,其实实在在出自40多名捷克建筑师和艺术家之手,是中捷两国间一项引人注目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项目。

“两年前,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最令捷克人引以为傲的建筑艺术能走进遥远的中国,进而受到中国人民喜爱。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也说明上海胸襟宽广,称得上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国际都市。”亲自主持上海捷克小区总体规划的捷克国家建筑协会会长查理·杜布那(Karel Doubner)说。

上海西郊的捷克住宅小区,可以让450多户上海人家一圆“洋房梦”。然而,这只是近两年来走近上海百姓生活的新“万国建筑”的一个代表。在其北面和南面数十公里处,两座规模更为宏大的德国小镇和泰晤士小镇正拔地而起,即将成为10多万上海人和外国人的新家;而在黄浦江两岸,还有数座中心城镇已延请大批外国建筑设计师,完成了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国风格的建筑规划。

在一家通讯设备销售公司工作的周婧,对建筑艺术情有独钟。她认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崛起的外滩以及九十年代以来涌现的大批现代化建筑,使上海获得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但这些美丽的天际线只可“远观”、“仰视”,离普通市民生活相距甚远。

周婧说:“只有实现了小康和富裕,建筑才能超越简单的居住功能,作为历史和文化的精美载体,成为老百姓高尚精神追求的一种表现。

记者采访上海多个“洋味”十足的居住小区,发现其最大特点是在适应上海地理、气候以及当地居民生活习惯的前提下,尽量保留了引进国的文化特色,进而通过技术进步以及与艺术、人性的融合,创造出能代表21世纪人类发展方向的居住空间。例如,耗电的空调在德国风格的安亭新镇被拒之门外,其取暖和制冷均通过水的循环和环保建筑材料实现;在捷克小区,4层以上楼房均安装有电梯,突破了中国7层以上楼房才有电梯的建筑规范;各个小区普遍强调多样化、个性化的外观与房型设计,以凸显人们丰富自由的精神追求。

同济大学教授朱锡金认为,上海在城市化进程中引入一批国外的优秀规划设计,可以推进农耕社会遗留下的传统城镇面貌加速变化。尤其是在中国城镇建设日益趋同、地域特色在一味模仿中逐渐消失的情况下,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将促进中国政府部门和建筑设计界不断拓宽视野,进一步思考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也有专家认为,短短几年内在一个新城镇内完成一个自然生长城市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建设,这无论对设计师还是对开发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社区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制造,更需要长期的经营、沉淀、认同和参与。

引人注目的是,上海初具规模的几座新“万国建筑”城镇和小区,除带来新鲜的居住生活空间、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外,还自然而然扮演起中外交流窗口的角色。安亭新镇与德国魏玛市举行了双向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并被美国的企业总裁俱乐部定为在中国活动的固定场所;捷克住宅小区特别规划设计了捷克建筑文化展示中心和捷克商品一条街,捷克政府表示,今后捷克所有访华代表团都尽量访问这里。

捷克共和国众议院议长卢博米尔·扎奥拉莱克(Lubomir Zaoralek)认为,中国引进外国风格建筑艺术的文化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他在给上海捷克住宅小区的题词中说:“我盼望这个工程帮助两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两国文化。”1

相关文章


弗兰克·盖里作为娱乐人物入选《时代》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士
北京: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颁奖
从“新住宅运动”到“居住改变中国”
北京:交通一票否决制引发质疑
新“万国建筑”走近上海 百姓如何看待
新海口规划:无法承受的痛
泉州:南建筑博物馆年底搬到西湖边
成都:花博会主场馆在温江动工
南京地标建筑——绿地南京国际金融中心评标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