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T新奇迹》语文:正确使用修辞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5 17:46:0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一、考点归纳:
  修辞是研究如何选用各种语言手段,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方法。常用的修辞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比喻:
  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给甲事物作比的修辞方法。能在积极调动人们的相似联想的基础之上突出本体的某些特征。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把抽象的事物描绘得形象生动;可以展示人物的外貌,也可以表明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情感。比喻构成一般有三个部分: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即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即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比喻分为三类。
  1.明喻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是相似关系,比喻词常用“象”、“好像”、“如”、“仿佛”、“似”等。例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闪着无数的明星”。
  2.暗喻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是相同的关系。比喻词常用“是”、“成为”“变为”、“等于”等。例如:“三十号的周公馆,应该是这儿的一座绿洲了。”
  3.借喻
  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把甲说成乙,不用比喻词。例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这句话里,本体没出现,“厚障壁”是喻体。
  (二)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1.用人和事物的特征来代替人和事。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这句话里用“圆规”代杨二嫂。
  2.用专名代通名。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句话里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3.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着一个孟姜女,控诉这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句话里用“万里长城”代繁重的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
  4.用个别事物代一般事物。例如:“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这句话是用“希腊”代一切外国的东西。
  借代与借喻不同,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运用,其目的在于突出本体事物,使它由于换了一个动听的名称而形象显得具体鲜明,因此,借代是语言上的艺术换名。
  (三)比拟
  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比拟可分为两类。
  1.拟人:
  即把物当作人来写。例如:“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
  即把人当作物来写。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比拟与比喻不同: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比喻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比喻中喻体是都要出现,比拟中拟体是不出现的。
  (四)夸张:
  夸张,即故意“言过其实”,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可分为三类。
  1.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
  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绿油油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五)对偶
  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对偶可分为三类。
  1.正对
  即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即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
  即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对偶与排比不同:对偶只有一对,排比至少三个;对偶的语句字数要相等,排比字数可以不相等。
  对偶与对比也不同;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里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六)排比
  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例如:“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相关文章


项目管理师模拟题及答案(上)
《GCT新奇迹》语文:正确使用句子
《GCT新奇迹》语文:正确使用修辞
GCT新奇迹逻辑基本知识(七):类比推理
助理项目管理师要具备那些条件才能报考?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