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考名师孙站河考研政治冲刺背诵20讲(十九) — 考研频道 —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10:01:01 11:34:48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百考试题建议广大考生参加考研冲刺培训,详情请查看:2010年考研网上冲刺辅导招生简章

  如有疑惑,请点击访问百考试题百科,百考试题百科竭诚为您答疑解惑!

第十九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冲刺要点归纳
  一、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1、(材料,2005年第35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下表的数据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演变状况。
  单位:%(图表略)

年 份 1989 1992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1 2003
GDP增长率 4.1 14.2 10.5 9.6 8.8 7.8 7.1 8 7.5 8 7.8
就业增长率 1.83 1.01 0.9 1.3 1.26 1.17 1.07 0.98 1.3 0.98 0.9
就业弹性系数 0.446 0.071 0.086 0.14 0.14 0.15 0.151 0.123 0.173 0.12 0.12
  就业弹性系数指就业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1个百分点,多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值。
  *就业弹性系数指就业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1个百分点,多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值。
  请回答:①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却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②当前为了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要点】①从表面数据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保持较高速度的情况下,却没有拉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体制转型深化,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被人口增长部分抵消,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新增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
  ②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措施主要有:确立经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并重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又通过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成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新就业人员的作用,鼓励人们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继续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增加就业和再就业资金的投入,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逐步建立城乡统筹、规范运行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2.2007年3月7日,胡锦涛同志看望出席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政协委员时指出:”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摘自人民网
  结合以上材料理解胡锦涛同志讲话的哲学依据,其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胡锦涛同志的这一重要讲话,深刻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我们党的历史观和群众观,更加明确了我们为谁建设、靠谁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同时也对新时期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党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的创新性运用。
  第一,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不仅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最终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走势,而且还以主力军的角色直接参与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参与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人民进行历史创造活动的过程,始终是他们为争取自身利益而不懈奋斗的过程,是他们为实现和发展自身利益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新的选择的过程。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就必然要按照人民的意愿并依靠人民的力量,坚持不懈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二,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着眼于实现人民利益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完全贯通起来。正因为这样,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为本质的先进性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讲话,不仅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和谐社会的享有者。没有共同建设,就不会有社会持久的繁荣;离开了共同享有,就不能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失去动力。
  第三,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首先,共建共享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其次,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内容。再次,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2)实践意义。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合力同心构建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分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现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3.材料题:以下是关于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组材料
  材料1:
  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尤其要关心那些生产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中去,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带领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摘自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讲话(2003年1月3日)
  我们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摘自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的讲话
  (2004年9月15日)
  材料2:
  ”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温家宝说,”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摘自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2007年3月16日)
  材料3:
  二〇〇三年至今,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召开一百七十六次,其中半数涉及经济、民生议题。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切切入心。百姓之苦,是执政者切肤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区域协调。五年间,国务院常务会议五议”农民增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渐次推进;同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也成为国家战略。因为惟有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才能有真正的”和谐”。百姓之忧,是执政者揪心愁。子女就学,医疗保障,老有所养,少有所为。五年间,国务院常务会议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倾力构建社会”安全网”,保证民生之本。
  百姓之盼,是执政者肩上重担。提高收入,降低房价,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五年间,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愈发坚决,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的政策已铺陈开来,煤矿等矿产资源的整顿和开发渐显成效。……二〇〇六年一月一日,千年农业税成为历史,农业税的全面取消,惠及亿万农民;二〇〇七年,温家宝总理郑重宣布,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每年资助五百亿,受助学生两千万”。
  中共十六大以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中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几年来,普通百姓从一百七十六次会议里,正逐渐感受”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含义。
  ——摘自《国务院常务会议——一百七十六次会议半数经济民生”文章”》
  (来源:中新网)
  结合以上材料,请回答:
  (1)材料1中体现了我党的执政理念是什么?
  (2)材料2和3体现了发展的理念的内涵是什么?
  (3)材料1、2、3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趋向的内涵是什么?怎样贯彻?
  【答案要点】
  (1)材料1体现了我党的执政为民的宗旨,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三个代表”中,人民群众是创造的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这是一个与党的命运相伴随、与党的生命相始终的重大课题。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体现了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民主理念,也是我们解决民生问题的原则。
  (2)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其中,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要求的提高,利益群体诉求多元,民生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都决定了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决定了我们依然要用更多精力和更大努力关注和改善民生。
  当前,政府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逐渐加大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投入,特别是着重于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体现了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让亿万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取向。社会主义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公共权力对公共资源的控制力度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范围,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公平。但也要看到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和相对的概念。在当前情况下,政府应妥善处理好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公平正义原则。一方面在经济领域要贯彻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公平原则,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另一方面,更要在社会领域着重民生,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更多关注二次分配中的社会公平问题,正确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促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跨考教育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五门课考试背诵版(十八) — 考研频道 —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五门课考试背诵版(十七) — 考研频道 —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五门课考试背诵版(十六) — 考研频道 —
跨考名师孙站河考研政治冲刺背诵20讲(二十) — 考研频道 —
跨考名师孙站河考研政治冲刺背诵20讲(十九) — 考研频道 —
跨考名师孙站河考研政治冲刺背诵20讲(十八) — 考研频道 —
跨考名师孙站河考研政治冲刺背诵20讲(十七) — 考研频道 —
跨考名师孙站河考研政治冲刺背诵20讲(十六) — 考研频道 —
跨考名师孙站河考研政治冲刺背诵20讲(十五) — 考研频道 —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