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10)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10:07:20 02:34:5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十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的实质及其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第一,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个体以外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过程。

  第二,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个体偶然的表现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是品德形成的标志。

  第三,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即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根据有关研究与理论,可以将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三节 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一、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

  1.亲历学习.

  2.观察学习。

  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一)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二)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三、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个人信念。

  第四节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一、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班杜拉认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过程,对外在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



相关文章


2010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12)
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说话例文:谈谈个人修养
2010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11)
安徽省:2009年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说话题
2010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10)
易中天:代课教师中谁该清退 该清退的是谁
2010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9)
教育时评:教师和学生到底哪个更是弱者
教师考试综合辅导: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精要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