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自然资源城市规划师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10:01:01 15:41:4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如前所述,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当粮食单产一定时,耕地面积越大,粮食生产的规模就可能越大。黑龙江之所以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因为其具有广袤的耕地资源;山西之所以成为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是因为其具有储量居全国首位的煤炭资源。相反,某些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少,对区域生产发展规模的限制也就越大,如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水资源缺乏对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就构成了限制。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同一种资源,其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不同,则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及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售价等也就不同,经济效益存在差异。例如,由于煤质及煤炭开采条件的差异,我国山西吨煤生产的成本仅为湖南的1/2,苏南和浙江的1/3。中东海湾地区石油资源丰富,油质好,开采条件优越,其每桶原油的平均生产成本仅及美国油田原油生产成本的1/20,单井日产原油与美国相比高1000 多倍。我国铁矿以贫矿为主,品位仅30%左右,采出后要经过选矿才能入炉,选出的人造富矿之成本要比天然富矿高四五倍。平原地区每亩耕地投入产出效率比山区耕地高出二三倍。南方山区营造人工用材林,一般只需20~25 年即可达到采伐的要求,而东北地区达到相同采伐标准则需要五六十年时间。棉花生产对温度和光照有一定要求,我国新疆地区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棉质最好,华北平原次之,成都平原和辽河平原最差。前者为光照不足所致,后者则是因为热量不足所致。可见,自然资源不但直接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产品质量间接地影响经济效益。 把城市规划师站点加入收藏夹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有某种资源,就有可能发展起以开发利用该种资源为主的产业部门。因此,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的产业部门的发展,即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例如,我国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石油、铁矿石、森林、有色金属、煤炭、耕地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石油、钢铁、森林、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粮食等生产为主的地区经济结构,并且北部以石油、森林、煤炭、机械、粮食生产为主,南部以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等生产为主,生产的地域分布与资源的地域分布有很大的吻合性。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可归纳为如下四条: 
  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不同生产部门的发展和布局,对自然资源的要求是不同的,即使同一部门内部,不同行业对自然资源的要求也不相同,工业农业不同,冶金和纺织不同,种植业和畜牧业不同,植棉花与种小麦也不同;另一方面,同样的自然资源对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适宜种小麦的水土、气候资源不一定适宜种水稻。因此,对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只有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才能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同一定的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有关的自然资源总是包含着多种因素和要素。因此,对自然资源的评价必须对有关的多种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作综合分析,既要全面评价这些条件和资源同一定生产部门及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与生产布局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这些资源和条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但在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对于一定部门的生产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及生产布局可能性具有决定影响的主导因素,必须重点深入地进行研究和评价,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研究一定生产部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技术可能性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任务,而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对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则是利用技术可能性来论证经济的合理性。同一种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中有多种可能性,各种可能性的经济合理性又是不同的,它是体现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和要求,必须重点考虑,详细比较。但经济合理性必须以技术可能性为前提,如果技术上还不可能,当然无从谈到经济合理性。因此,对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科学评价鉴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技术可能性的各项成果。还应注意到,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都受到一定生产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制约,随着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而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内,技术和经济条件还有它的相对稳定性,从而使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也存在稳定性。因此,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的评价既要注意技术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又要注意技术经济发展阶段的相对稳定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自然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构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系统中,各种自然资源或要素相互联系与制约,具有其本身的运动规律,如违反此客观规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使资源遭到破坏,尤其对于可再生资源和可更新资源来说,更是如此。如农业生产中的滥垦滥伐,必然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使水、土等可更新循环的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退化,自然环境日趋恶化。因此,以为了使自然资源永续地被人类利用,在自然资源评价中,必须坚持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来源:考的美女编辑们采集者退散www.Examda.CoM考试就到百考试题
  1、关于自然资源量的评价。对自然资源量的评价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光照、热量、水分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方能满足某一农作物的生长需求,矿产资源要达到一定的储量才具有开发价值,且不同数量的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重要程度不同。在评价中对于自然资源保证程度的考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①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亦即自然资源在合适的开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如大型铁矿山和钢铁厂通常需要有50 年左右的铁矿石资源保证;②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证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 
  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其数量表示形式或方法不同。如水力资源用理论蕴藏量和可开发实际蕴藏量表示,矿产资源用远景储量、探明储量、保有储量、近期可利用储量等表示,热量资源用单位面积年太阳辐射量和积温等表示,水资源用年均降水量、地表径流量、地下水量、总径流量等指标表示,等等。但无论采用何种表示方法,都要有利于反映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利用潜力,并有利于做横向的对比。
  在自然资源的评价中,通常采用绝对和相对两种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相对指标则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在评价时,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可能的开发规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即筛选出开发规模大,开发后能产生重大经济价值,并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带动影响作用的几种资源。其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并根据保证程度和现状生产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来研究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如就煤炭和铁矿资源看,通过比较各省区在全国或大区中的比例,就很容易看出来,山西、内蒙古、陕西和新疆的煤炭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而两淮地区的煤炭资源则在煤炭资源相对较少的华东区占有重要的地位。辽中、冀东和川西铁矿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储产比的比较,就会发现山西、内蒙古、陕西和新疆的煤炭资源潜力比两淮地区要大很多,川西的铁矿资源潜力也比辽中和冀北大。第三,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相对量指标通常用平均占有量等表示。如人均占有量、亩均占有量等。它对消费普遍而数量很大的自然资源的评价尤具意义,如煤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对于水资源,如果将地表径流量与耕地面积、人口数量比较,就会发现,有些地区尽管径流总量很大,但每亩耕地平均水量和人均水量却很小,反而有些径流总量很小的地区,这两个指标却很大。我国浙闽地区年径流总量仅及长江流域的20%,但平均每亩耕地和每人占有径流量却比长江流域分别高60%和12%。煤炭资源也有类似情况,宁夏煤炭储量在全国所占比例不过4.5%,但由于该区人口少,消费量少,人均储量达到7800t,仅次于内蒙古、山西,居全国第三位。加之煤田所处位置与外运条件较好,煤种又为外地急需,从而成为该区优势所在;而四川煤炭储量绝对数并不算太少,有近70 亿吨,但因人口众多,人均储量不到70t,加之部分煤田由于位置偏僻或赋存条件复杂而难以开发,使得其煤炭输入量近年来有增无减。第四,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如从建立基础工业,尤其是原材料工业与能源工业的角度考虑,煤铁之间,铁与有色金属(主要是铜、铝等)之间,煤与石油之间储量比例,以及主要原料与辅助原料矿产资源间的比例关系等都是很重要的。据研究,要发展钢铁工业,一个区域之煤铁比至少应达到3∶1。要建立一个大型钢铁厂需铁矿10 亿吨、焦煤15 亿吨、动力煤4 亿吨、熔剂石灰石1.5 亿吨、白云石2000 万吨、耐火粘土2000~3000 万吨、菱铁矿2000万吨、锰矿500~1000 万吨。
  2、关于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对于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可为人们利用的自然环境因素只有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也才称得上为自然资源。而这一定的质量标准是由人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所决定的,受一定时期的技术水平和区域经济基础、资源稀缺程度等因素影响。因此,对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也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为利用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度)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切合实际的结论。如铁矿,在40 年代以前,品位在50%~60%以上的铁矿才有工业价值,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经济基础的加强,品位在50%~60%以上的富铁矿资源大量消耗减少,而同时钢铁产品的用量剧增,使得钢铁工业大量使用品位在30%左右的贫铁矿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目前世界上开发利用的铁矿石品位最低可以达到25%左右。铜矿的利用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品位到低品位的过程。现我国开采利用的铜矿品位一般在0.8%~1.0%之间,1%以上的便属富矿。
  不同的自然资源,其构成质量的因素不同。矿产资源的质量一般由品位、有害成分和有益成分的含量、矿物本身的物质结构等因素构成。如铁矿,我国平均品位在34%左右,绝大多数铁矿属贫矿。煤的质量用燃值(相当于品位)、灰分、硫分、磷分、挥发分含量、粘结度、块度、硬度等表示。土地资源的质量一般用平整度、光、热、水、肥等土地自然特性来表示,据此将土地资源划分成适宜、较适宜、适宜性差、不适宜等四级。森林资源质量的评价不但涉及到森林结构(树种结构、层次结构、年龄结构、密度等)、林材的品种、材积级别、用途,还涉及到林子的生长情况。因此,对自然资源的质量的评价应结合资源本身质量特征和一定生产部门的质量要求,确定反映自然资源质量特征和满足一定生产部门生产要求的质量指标,并运用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3、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交通方便,距主要消费中心和地区经济中心近,当地经济基础好,有城镇依托和干线交通相连的地区的自然资源,就有可能优先得到开发利用,且开发利用的成本低,资源的利用效率也高;相反,交通不便,位置偏僻,且距主要消费中心和地区经济中心距离远,当地经济基础差,既无城镇依托,又无干线交通相连的地区自然资源,其开发成本高,很难优先得到开发,即使进行开发,其资源的稀缺性也难以显示出来,利用极不充分,甚至浪费。如陕西省的渭北煤田和神府煤田,渭北煤田紧邻关中工业区,交通方便,经济基础好,早在宋代就已开发,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建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而神府煤田尽管储量巨大,煤质优良,开采条件优越,但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及经济基础较差,其开发只在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并受铁路运力限制,规模难以迅速扩大,煤炭资源的稀缺性在此体现不出来,每吨煤仅18 元人民币,浪费非常严重。
  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许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并且在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上,利用、改造自然的方式和措施常常是以各种自然因素的相互制约性为依据的。如,对于农业来说,不仅要评价水分、热量、土壤等条件的分布,还要评价它们相互间在地域上或季节上的配合;对于工业,不仅要评价每种矿产资源的分布,还要评价它们相互间在地域上的配合,以及各种资源同地质、地震、水文等建厂条件的配合等。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区域该种生产发展的可能性、优势及主要制约因素。如,对我国东半壁水、土、气候等自然因素的空间结合与农业生产布局条件的评价,就应包括以下内容:整个东半壁属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垦前为森林或森林草原带,土壤自然生产潜力较高,但水、土、气时空组合差异较大。其中秦岭-淮河以南属热带亚热带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可供一年二三熟,土壤偏酸,生物资源丰富,但丘陵山地比重大,耕地少,台风及洪涝灾害较多;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地区属暖温带,光热条件比较优越,地形平坦开阔、耕地较多,但森林植被少、降水偏少且变率大,旱涝盐碱灾害多;黄土高原,热量条件较好,但降水较少,水源不足,土层厚,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旱灾频繁,作物单产低;东北平原面积大,土壤肥力高,降水适中,森林面积大,但气温偏低,生长期短,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的分析,必须搞清主导资源与辅助资源、优势资源与限制资源,分析自然资源组合对一定产业(部门)结构的适合或保证程度。如辽宁本溪市,在市周围 30km 的半径内埋藏有磁铁矿、煤(焦煤、瘦煤等)与粘土、石灰石等资源,为建立以钢铁、煤炭及建材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这个自然资源组合地域中,铁矿是主导资源,其余为辅助资源。铁矿储量巨大,还可供再建一个鞍山钢铁公司,所以为优势资源;煤炭资源显得不足,需从外地调入,并成为限制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故为限制资源。 
  4.关于自然资源的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提。不仅不同的自然资源种类或组合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而且同一类的自然资源或组合也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如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通过修建铁路向外输煤,也可以通过建电厂,用电网向外输电,还可以经过利用其它矿产资源,如石灰石、铝、铁矿等,发展建材、化工、炼铝、钢铁等生产。 
  再如水利资源的利用,不仅在选择坝址、坝高等方面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而且在确定水利工程的功能与作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旅游、水产养殖等)上也有许多种方案可供选择。因此,在前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这里应该就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方向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筛选出几个可行方案。并同时指出各种方案之特点,尤其对实施各方案的技术经济前提要特别指出,以利于开发利用之决策与实施。如对荒地资源的评价,不仅要提出开发利用的方式与方向,还应指出为了开发利用荒地资源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如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引进劳动力、改善交通等,以及这些条件要求达到怎样的程度。 
  5.关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应的评价。任何对自然的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引起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它不但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只有正确分析各方面的正负效应,综合权衡利弊得失,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并在资源开发实施中预先安排好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之影响。如,关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滩地围绕灌溉农业发展而进行的土地与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正负效应分析,就应注意到这几个问题:①风沙滩地光热条件好,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且水质好,埋藏浅,若开发地下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发展灌溉农业,可在近期内取得优质高产的效果,并有助于增加陕北粮食供应,从而有利于神府煤田的大规模开发;②该地区降水量少(不足 400mm ),蒸发量大,为降水量的3~4 倍,风沙滩地地下水为长期降水下渗积累所形成,并在有些地方以泉水出露补给地表河流。如果开发地下水灌溉,有可能使地下水损失过大,地下水量减少,水位降低,首先使靠汲取地下水以生存的沙生植被旱死,导致沙生植被面积缩小,固沙作用减少,引起沙漠化。其次使靠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水量减少,从而使沿河以河水为水源的灌溉农田和城乡居民点用水受到影响。另外,所开发之水浇地也会产生盐渍化。因此,该地灌溉农业的开发决策,必须在综合权衡经济、社会及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收益与损失的基础上作出。 
  对资源开发之正负效应的评价必须持科学、客观的态度,既不要夸大正效应,也不应缩小负效应,既要估计最好的情况,也要估计一般和最差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

相关文章


城市生态系统理念解析城市规划师考试
城市绿化树种规划城市规划师考试
论城市人防工程的规划布局城市规划师考试
居住区道路网布置原则城市规划师考试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自然资源城市规划师考试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城市规划师考试
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城市规划师考试
打造园林城市不断增加城市休闲型绿地建设城市规划师考试
城市园林绿化基本方法与要点城市规划师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