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医基础:五精所并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11:08:11 00:09:03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五精所并”即五脏所藏之精气,是五脏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与五脏相关的组织器官及精神活动的营养保证。

  “五精所并”出于《素问。宣明五气篇》,文曰:“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对这段原文的意义古今医者作释不清,疑问尚存。笔者学习后略有一得,现公之与同道共研。

  1“五精所并”的含义及实质“五精”,即五脏所藏之精气,是五脏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与五脏相关的组织器官及精神活动的营养保证。“并”,《说文》云:“并,相从也。”《词海》释为“合”,故“并”有相从、聚合、汇合之意。对“五精所并”的发生原因,原文有明确阐述:“虚而相并者也”,即五脏精气的虚弱是精气“并”(聚合)的先决条件。具体地说,五脏中若有某一脏精气虚弱,则机体会调动其他部位(五脏以外)的精气汇聚于此脏。这是由于五脏的功能活动对于整个人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因五脏精气不足而导致五脏功能衰退,则人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而一旦某脏精气不足,人体就会调动其他部位的精气汇集聚合于此脏,以保证和维持此脏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这实际上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也是“五精所并”的实质所在。

  2精气所并则神失所养某脏精气虚弱时,其他部位的精气反应性地聚合于此脏,则与五脏相关的组织器官及精神活动的荣养就难得到保证,就会产生种种的病变。

  2.1精气并于肾则恐《灵枢。本神》曰:“肾藏精,精舍志。”志者,张景岳《类经》注曰:“意之所存,谓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肾精足,则脑髓充而志强,就能决断而处事,且付之于行动;若肾的精气虚弱,精气并于肾,则“志”失精养而虚弱,常见意念不定,遇事害怕,不能决断处事,概称为“恐”。所以说“精气并于肾则恐”。

  2.2精气并于肺则悲《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主气,能辅助心君主血主神。肺的精气充足,心主血主神的功能也能得助而正常,则气血通利,神和志达,而有“喜”的神态;若肺的精气虚弱,精气皆并于肺,则心君失于辅助,易引起心气虚弱。《灵枢。本神》曰:“心气虚则悲”,悲乃心“不能喜”的神态。这就是“精气并于肺则悲”的缘由所在。

  2.3精气并于肝则忧《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为刚脏,又主疏泄升发,故具将军之性而出谋虑。如肝的精气不足,精气并于肝之本脏,则肝所主之神失于荣养,不仅不会有将军之刚性及谋虑之产生,且常忧郁寡言,愁闷不解。此即“精气并于肝则忧”之理。

  2.4精气并于脾则畏《灵枢。本神》曰:“脾藏营,营舍意。”又《素问遗篇刺法论》云:“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脾为精气营血生化之源,脾强则“意”有所养,使人善思强记,能谏议人事,明智周详。若脾的精气不足,精气遂并于脾,则“意”失于营,就会出现记忆减退、不耐思考、不能谏议、遇事畏难不前的异常神态。此即“精气并于脾则畏”之意。

  2.5精气并于心则喜《灵枢。本神》曰:“心藏脉,脉舍神。”心主神,心的精气充足,则心能主血主神,神和志达而有正常之“喜”。若心的精气不足,精气皆并于心,则神失所养,也会出现情志的异常,如“心气虚则悲”(《灵枢。本神》),即是表现之一。临床中也可见到“喜”,那就是喜笑无常,多出现在癫狂之病中;此病也有因心气虚、心阳虚所致者,如《素问。腹中论》曰:“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灵枢。通天》亦云:“阳重脱者易狂。”笔者认为,悲与喜皆可因心的精气虚所致,只是前者往往较轻,后者似更严重。

  《内经》“五精所并”的理论,让我们认识到:人体在五脏虚弱的情况下有一种保护性的反应,由于精气汇聚于重点脏器,则某些体表组织器官及精神活动得不到荣养,从而出现种种包括精神情志异常的症状,这是值得医者深入研究的。

  小编推荐:

  #0000ff>2011年中医执业医师:欲知病脉必先识常脉  

  #0000ff>2011年中医执业医师:脏象学说的特点

#0000ff>#000000>  #0000ff>2011年中医基础考点:外伤的致病特点


相关文章


2011年中医术语辅导:疏肝
2011年中医方剂学辅导:小儿圣药衍生出的补虚名方
中药词典:撒发
2011年中医诊断学:气过证
2011年中医基础:五精所并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解剖学辅导:椎骨间的连结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菌群失调常见诱因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外科学辅导:反孟氏骨折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内科辅导: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