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二节 桩基础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2:24 18:00:43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二节 桩基础

  上海地区由于浅部地层软弱,承载力较低,天然地基变形量大,因此荷重较大,对变形要求较严的建筑物,大量采用桩基础(摩擦桩)。新中国成立前建造的5层以上的房屋,大多采用木桩,长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国际饭店下的洋松桩长达39.8米。有些建筑物基础下采用组合桩,通常的做法是地下水位以下打入木桩,顶部接一段混凝土灌注桩,如衡山宾馆、电管局大楼、长江公寓、闸北电厂A站等均采用这种组桩。也有一些房屋基础下采用单打沉管灌注桩。新中国建立后木材供应紧张,50年代曾大量采用单打沉管灌注桩,由于施工期间连续沉桩产生的挤土作用,使未达到强度要求的邻近桩受挤压后产生桩身移位、折断。或因施工管理不善,桩身产生缩颈现象。因此,这种桩型到70年代时基本废弃不用。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上海地区的桩基础,以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占主导地位。预制桩成本较低,质量控制较为可靠,施工周期较短,在各种不同的桩型中占有很大优势,至80~90年代,仍是广泛应用的桩型。由于高层建筑、大型厂房、高炉、大桥等的建造,对桩基的承载能力和地基的变形提出了更高要求,于是很多工程引进了钢管桩,预应力混凝土桩也普遍使用。市区密集建筑群中打桩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又使钻孔灌注桩得到重视。1985年,三航局预制厂从日本引进了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桩)生产流水线以后,第20冶金工业公司预制厂又自行设计了同类型的生产流水线,这种桩能部分取代钢管桩,已在上海大剧院等工程中得到应用,并供应香港、澳门地区。在桩基持力层选择方面,80年代以前,由于锤击能量的限制,大多以暗绿色粘性土层作为理想的桩基持力层。80年代后,柴油打桩锤的广泛使用,给桩基持力层的选择,提供了更大的余地,以⑦号粉砂土、⑨号砂性土作为桩基持力层的工程已有不少。
一、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从50年代开始到1977年以前,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是桩基的一种主要形式。50~60年代,除上海重型机器厂的万吨水压机和铸钢车间曾用过43米的长桩外,桩长多数在24~26米之间,以暗绿色粘性土作为持力层,设计单桩承载力为600~800千牛(60~80吨)。7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各类高层建筑不断兴建,预制桩也有了很大发展。l980年起,钢筋混凝土长桩长达45米,开始用于上海宾馆,后在电信大楼、华亭宾馆工程相继采用,利用⑦号粉土或粉砂作为桩基持力层,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建筑物沉降,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使上海桩基础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暗绿色粘性土层或第一砂层缺失或很薄,或下卧层较软弱的区域,建造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为控制沉降量,也有采用更长桩的,如华东工业院设计的虹桥宾馆和陆家宅沪办大楼(联合大厦),桩长均达60米。90年代以来,超过100米的超高层的勘探,深度都要达到第⑨层粉细砂(上海的第2砂层)以内一定深度,是研究第2砂层作为桩基持力层可能性的依据。 来源:www.100test.com
  上海地区采用的预制方桩,截面边长为20~50厘米,也有少数采用边长60厘米的,长度为5~60米,在工厂或施工现场预制,运输、堆放均较方便,由于桩身质量容易得到保证,承载力较高,耐久性较好,现有的沉桩机械型号齐全,施工便利,工期短,费用较其他桩型便宜,尤其是多年实践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到1995年,预制桩仍在上海地区得到广泛使用。
  预制桩的制作技术,多年来有很大改进,初期木材和劳动力消耗多,1956年,首先在江南造船厂1号万吨级船台工程中,改用重叠法密肋形浇筑,压缩了制桩场地,节约了木模、人工,提高了制桩速度,这项制桩技术,以后在全国推广,成效显著。
  预制桩可以分节制造,分节施工,接桩原来采用钢桩帽电焊办法。1972年,经有关设计、施工单位合作研制,采用硫磺胶泥锚接法获得成功。经多年工程实践,该项工艺在严格保证操作质量前提下,能够安全地承受锤击施工应力,从1975年开始,用于多节预制桩工程,比焊接费用可节约70%左右。80年代后期起,由于对桩基承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加之硫磺胶泥的质量控制等因素,这种接头已很少采用。 来源:www.100test.com
在打桩设备方面,新中国建立前,桩基施工设备十分落后,全市仅有2台重7吨的蒸汽锤,大部分是蒸汽或电动落锤,甚至还有用原始的石硪或铸铁落锤,采用人工提升脱钩打桩。1958年起,桩基任务增加,于是加工制造了一批蒸汽打桩机械,锤重最大为10吨。在1977年以前,基本上都是靠蒸汽锤打桩。1978年宝钢工程开工后,引进了3~7.2吨的柴油锤和履带式桩机。以后发展到引进日本的8吨锤和联邦德国可调节冲击能量的D60、D62等更为先进的柴油锤。上海工程机械厂在引进德国技术的基础上,已能生产D型系列的柴油锤。80年代开始,蒸汽锤已被淘汰,柴油锤普遍使用。进入90年代,上海第三航务工程局又引进了英国的高能量液压锤(ZHA-30型),已在金茂大厦工程中应用。
  在港区改造中,1965年率先采用压桩施工,设备能力为150吨和80吨两种,到90年代,已经发展到300吨到500吨。1972年开始,将压桩使用于桩长约20米的许多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1986年上海勘察院在金山水泥厂施工的71米长静压桩达到1000~1200吨。近年来500吨的压桩机可以压入桩长达38米,进入⑦号粉性土,应用在上海龙华鑫隆花园2幢24层的住宅楼。压桩施工具有无噪音、无振动、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等优点,但受到设备能力的限制,存在不能穿透较厚的砂土或粉土层的局限性。



相关文章


第五章第四节 基坑围护
第五章第二节 桩基础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