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和建筑更符合人性的尺度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2:24 17:39:5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近一个季度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直上演着关于房价会否下降的辩论赛,频繁出台的调控政策则让一切争论变得更加乱花迷人眼。在我们不断追问自己需要什么价位的房子时,不知道有没有人在关心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建筑,或者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卡尔维诺在他的《看不见的城市》中,以文字为砖石,建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理想之城,并将其对城市的理解和构想销售到了全世界。我们正是以他为起点,开始了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丽方教授的采访,主题就是“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建筑”,也开始了人民网房产城建频道“建筑十人谈”系列活动的第一站。或许,关于城市和建筑本身的思考,会给喧嚣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些许理性的安宁。

  什么是好的城市
  
  前段时间,北京的老前门被拆,许多人带着很复杂的感情看待这件事情,老建筑和胡同越来越少、高楼大厦越来越多的北京,是不是一个“好的城市”,这个问题或许从不同角度看可以得出很多不同的答案。 

  问及王教授,她为“好的城市”做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概括:“我觉得好的城市应该是人性化的,它的城市空间与人的尺度很接近。”她很强调城市空间与人性的协调性。“在古代,因为技术的落后,人所能建造的空间与自己所需要的空间有着天然的协调性,而现在,随着技术的发达,能够很容易的建造起很大的建筑,于是大家就开始喜欢做大的建筑。”王教授认为这其实与人性有着很大背离。城市空间大了,并不代表居住在城市里头的人就舒服了。“我认为现在城市没有人情味,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尺度超过了人所喜欢的尺度?”

  王教授的这个观点其实或多或少的指明了当下住房文化的一种方向,人们现在更愿意接受具有人情意味的住房环境,许多开发商也热衷于打“小镇文化”牌,将重构人际关系放在城市规划和住房建筑设计的重要位置。

  不但城市空间与人性要相协调,空间与空间也需要协调,好的城市,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必然是互相匹配、相互协调的。“我觉得城市和建筑的关系,首先城市要留一定的规律给每一个建筑,然后建筑按这个规律去建,在形成自己的同时,逐步形成城市的空间,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王教授是这样解释城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的。并且,她以北京为例,“这些年来北京的城市建设面积,量是非常大的,可以说面积超过了古代北京的多少倍。可是有没有很多倍那么好的空间出来呢?我认为是大大的没有,几乎就找不到几条好的街道或者好的场地,能跟老北京的街道和场地相比的,所以我觉得这是非常大的缺失。”

  王教授的这段话,可能说出了许多热爱北京的人内心深处的失落,经济的飞速发展、地位的显著提高,依然还是无法替代人们对城市空间的需求、对好的城市的向往。

  我很支持90平米70%的政策
  
  在对待最近争论得非常厉害的“90平米住房要占70%”的政策上,王教授表示支持,并且,她的支持也是建立在是否符合人性尺度的基础上。

  “90平米对于一家三口人来说,平均每人30平米的建筑面积,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标准,在欧洲发达城市也是一个很好的标准,所以不应该去一味求户型的扩大。”她的着眼点依旧是住户是否住得舒服。的确,大户型的房子可以让你住起来很有面子,但是否真的符合你所需要的尺度呢?其实,大家都需要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王教授以100平米以上的房子为例,“现在100多平米的住宅实际上是把住宅的进深拉得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两边采光后,中间就黑乎乎,实际上中间那块是没什么大用处的。”对于一家三口来说,房子过大必然会造成许多无效面积,而且还会有许多更为深层次的麻烦,“户型扩大会有很多问题:人和人之间实际上被越拉越远,并且土地要用很多,交通距离也越来越长,道路面积也要增大,然后市政所有设施、所有能源的输送都要加长,服务同样的人口,你要加长很多。并且每个人每天用于交通的时间都会加大,这个代价是非常大的,并且没什么好处。”“而且,作为居民个人,每户要多花30%的房价,30%的物业费,30%的取暖费。对很多普通百姓和年轻夫妇来说这种负担是很不值得的。”

  王教授以一个非常务实和理性的角度来看住房问题,她并不希望有许多设计大而无当的房子,对大面积房子的不断出现,她认为:“所以为什么历来做这么大的面积,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认为,开发商要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同一件事情,但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在开发商的眼里,住房是产品,或许只是成本与利润的换算;而在建筑学家眼中,住房是整个城市空间的分子,可能承载着比财富更多的意义。

  一个好的标志建筑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王教授并不是研究标志建筑的,当问及有关标志建筑的话题时,她想了想,问答说:“一个好的标志建筑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更接近对戏剧或文学情节的评价,但用在建筑上仿佛也一样贴切。“意料之外就是它有相当的新颖性,造型上别出心裁,这个是好的;但是又要在情理之中,就是它在所代表的城市和地区,好象就是从土里长出来的,贴合的不得了!”王教授用了一句“从土里长出来的”来形容标志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实在是非常精妙。故宫之于北京、苏州园林之于江南、鼓楼之于西安、黄鹤楼之与长江……建筑与城市,与当地的风土,无不是紧密贴合,才成为可供时代吟诵的标志。

  而当我们将话题从以前拉到现在时,讨论北京正在修建的几个标志性建筑时,尽管王教授肯定了国外建筑师对中国建筑的推动作用,但她还是觉得那几个建筑“过度标新立异,远离了合理性,特别是跟北京的情况不是很贴合。”

  对待标志建筑,王教授认为:“跟城市的市民也好、跟城市的环境也好、跟城市的传统也好,它们有一种内在的关系,如果没有内在的关系,只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的话,我觉得就算不上一个好的标志建筑。在中国我觉得对文脉和建筑逻辑这些衔接上,外国建筑师不是太多考虑的,考虑得多的话就会比较好一点,比如上海的金贸大厦。”可见,相比于奇特的造型,王教授显然更在意标志性建筑与环境和地方文脉的贴合,这种贴合,本质上还是与人性的一种协调性,还是以人性的尺度为衡量建筑好坏的重要标杆。

相关文章


主体功能区规划引导区域开发
规划设计里的“拨乱反正”
城市命脉:最后五分钟
中国600多个城市基本失去个性传统建筑破产
让城市和建筑更符合人性的尺度
北京投资1亿元规划新农村村庄体系建设
上海:公园怎么成了豪宅“盆景”
建筑安装工程类别安全费用提取标准
规划引导调控打造人居和谐特色城市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