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考风波案揭秘集体舞弊催生预考政策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2:24 20:32:03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恢复高考30年来,湖北高考历经改革或变故。无论技术的变革还是制度的更新,无不体现时代进步过程中教育战线的积极跟进。然而,仍有一些尘封往事,在记忆里浮现出来。

  2007年元月下旬,记者寻访到1982至1985年任省招办主任的苏铮老人,试图从老人的回忆中还原部分历史事实,以纪念那些在风波中各尽所能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的人们。

  首次电脑计分出乱子

  湖北省每年数十万考生,统分、划线等工作十分复杂,以前完全靠人力,打算盘,不仅效率低,还易出错。1979年,上海市招办率先试点电脑统分。

  1980年3月,时任省招办考务科长的苏铮,带着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合并到武汉大学)计算机室老师蔡源之,到上海招办取经。当年,湖北省就上马电脑统分。

  “那电脑真是庞然大物,两三百平米的实验室才放得下,而且是打孔式计算机。”苏铮回忆,当时所有筹备事务都照搬上海。

  尽管如此,还是出了乱子。由于电脑有千分之一的误差,从武昌区的某个考生开始,竟出现了3个零分,其余的考生成绩全部错位。

  武昌区招办公布成绩后,考生、家长一下炸了锅,省考试院当即决定收回成绩。苏铮介绍,好在当时做了两手准备,人力也进行了统分,迅速公布正确成绩。

  这个小插曲,没有阻挡省招办推进电脑统分的决心,其他区的高考成绩仍是电脑统分。苏铮说,“因为我们相信基数是正确的,同时有红、绿两条分数单进机核对,而且采用‘三点定位法’,每30人取第一个、中间一个和最后一个考生的成绩进行验证,确保万无一失。”

  当年全国有十几个省市试行电脑统分,出现问题后,其他省都退了回去,只有湖北省坚持下来。

  苏铮说,招生录取工作从算盘到电脑,是一个很大的飞跃,湖北省招办也尝到了甜头:统分准确;划线准确,过去是五分一段表,现在可以提供一分一段表,更便于考生掌握自己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执行照顾政策更到位。

  近百考生到省招办上访

  1979年高招期间,设在首义路的省招办接待室被围了。

  苏铮回忆,近百名考生、家长要找招办讨说法:“为什么武汉市的高分考生没录,地市的低分学生却录取了?”

  苏铮说,“高分”、“低分”是相对的,就是说上线考生中,一些分数靠后的学生上榜,而一批分数靠前的武汉市考生落选。“招办没做亏心事。”苏铮介绍,当时刚恢复高考,很多武汉市知青在乡下吃了几年苦,好不容易返城,再也不愿意下去。所以志愿集中填报武汉。而一些地方院校的生源只能以当地学生为主,哪怕分数低一点,也会录取。

  苏铮当场写了一份情况说明,张贴在接待室门口,解释了志愿分布情况,并公开征集志愿。事实上,还是没有多少武汉考生愿意下去,好在误会消除了。

  从那以后,湖北开始考虑怎么解决地市院校“招不来,分不去,留不住”的“老大难”问题,教育部也出台了政策。1982年,湖北省开始招收定向生,即“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包括华农在内的十所部属、省属农林、医学、师范学校,每年拿出400至600个招生指标,面向郧阳(今十堰市)、恩施、宜昌、襄樊的22个山区县,比批次线低10~20分,为当地培养人才。

  苏铮说,这一政策执行初期是非常严格的,但后来逐渐变了味,定向生实际上成了“机动指标”,毕业时只需交一笔“违约金”就可以不回定向地区就业;或者沦为“假定向、真收费”,成为高校赚外快的手段,严重违背了这一政策的初衷。

  2005年,作为“阳光招生”的举措之一,我省取消定向生。

  集体舞弊催生预考政策

  由于考生人数多,考务组织工作庞杂,省招办对各地市招办的监管无法面面俱到,恢复高考后部分县市曾出现了集体舞弊事件。

  此外,湖北省30多万考生,六门科目就有200万份卷子,阅卷也是个大问题。省招办只好组织一批高中、大学老师到地市阅卷,不仅阅卷尺度难以统一,条件也比较差,曾发生过一名阅卷老师因高温猝死的事件。

  为便于监管和组织,省招办决定从1980年开始实行“先预考再统考”的政策,即所有考生高考前先参加省里组织的统一考试,过线者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苏铮提供的数据显示,1980年,湖北省36万人参加预考,12万人参加统考;1981年,29万人参加预考,9万人参加统考。此后,湖北高考人数逐年下降。

  1988年,湖北仅15万人参加预考,9万人参加统考。考务组织压力减轻,这一政策从此取消。



相关文章


陕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录取重要因素
写作素材:古诗文名言名句集锦(4)
湖北:高考风波案揭秘集体舞弊催生预考政策
写作素材:古诗文名言名句集锦(2)
古诗文名言名句集锦(1)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