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阅读]让生命充满阅读的喜悦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2:24 23:11:2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使我们的语文学习变得有效,如何使学生热爱语文,进而热爱阅读、热爱书籍,就是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得受学生欢迎,对学生造成深刻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课外阅读,影响到他们终身热爱阅读。

  我有一个学生初中是农村中学毕业的。前不久他给我发来一个短信息:“老师,一个月前我生平第一次投稿,是两首诗歌。刚才我接到了作品编辑部的通知,我的诗歌被采纳了。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信心,要在创作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这个学生在学校时成绩并不优秀,但他热爱阅读,喜欢思考,喜欢写作,我相信他会终身热爱书籍。他将来做什么职业并不重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这一辈子,会是一个有品味的人。能够把学生培养成这个样子,我想,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就算是尽到责任了。

  教育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

  中国的许多乡村学校,与世界著名的帕夫雷什中学非常相似。帕夫雷什中学是一所典型的乡村中学,生源就来自一个村子。从小学到中学,就七八百学生。校长叫苏霍姆林斯基,是世界教育史上大师级的人物。

  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办好这所学校的呢?

  说来非常简单,他就是从抓学生的阅读开始的,因为他发现,教育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被任命为校长时刚29岁,他发现在课堂里,孩子们回答问题往往缺乏生动的、个人的思想,语言也显得单调贫乏,是“在缺乏形象的情况下进入学生的意识的”,语言“本来是鲜艳芬芳的花朵,现在却变为夹在书页当中的干枯的花片”。他还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吸收着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却没有获得精神生活的幸福;一位学生甚至对母亲说,让我们搬到一个没有学校的地方去吧。

  苏霍姆林斯基不断地对自己说,再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他引导全校教师注意,“许多学生在阅读技巧方面没有达到足以自觉地领会教材的程度”,“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许多学生的阅读尚未变成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孩子们在读课文时全身紧张、头上冒汗,唯恐读错了单词,碰上多音节的词往往读不顺畅,因为他们不会把这些词和词组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他们的全部精力已经放在了语言工具的使用上,而对于用这个工具来干什么,他们已经无暇顾及了”。

  语言就像一面透明的镜子,学生透过它来理解词语后面的内容,当这面镜子清澈时,学生会非常清楚地看到镜子后面的东西,不会觉得自己是在看镜子;而当镜子浑浊时,学生就会吃力地在看镜子,以至于无暇顾及镜子后面有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做过这样的检测,他让学生朗读一篇文章,同时在旁边挂上一幅与这篇文章有关的图画。等到学生读完这篇文章后,他询问的是有关这幅图画的内容。因为一个阅读能力正常的人,视音之间可以相隔七个字以上的距离,也就是说学生的声音还停留在某一点上时,他的视线应该已经到下面去了。这样,他在朗读时,他的视力是有闲暇的,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眼角的余光,扫视到这幅图画的内容。如果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差,他的视音差就会相当小,甚至会完全重叠,他会读得吃力,也看得吃力,视力就完全没有闲暇了。苏霍姆林斯基发现的问题正是学生视音差非常之小。

  数学老师说:“原来某些学生之所以不会解算术应用题,是由于他们不会流畅地阅读。”

  物理教师说:“既然学生还不会阅读,不懂他所读的东西的意思,怎么能让他学好我的物理课呢?”

  问题的症结终于找到了:

  为什么学生不会思考?因为他们不会阅读。

  为什么学生不会学习?因为他们不会阅读。

  为什么学生不爱学习?因为他们不爱阅读。

  而为什么学生不会阅读、不爱阅读呢?

  那是因为我们做教师的根本没有引导学生去阅读,没有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更没有恰当地引导学生的阅读。

  问题清楚了: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掌握知识的能力,是学生智力发展中最重要的方面。而在这个总的能力中,阅读能力又居于首位。

  于是,办好一所学校的思路出来了,那就是从抓全体学生的阅读开始。这真是一种有创意的想法,办好一所学校的突破口,竟然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号召全体教师,在所有的课程中都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和思考的王国,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世界里遨游。

  用情感与智慧点燃阅读

  有些老师说,别说热爱阅读了,我的学生根本就不读书。

  那我们不妨反问自己: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怎样失去的?

  是因为语文无趣、阅读无趣,而比阅读有趣的东西吸引了他们吗?

  那语文无趣、阅读无趣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这样,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十分尴尬的答案:学生们正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失去阅读兴趣的,正是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让学生逐渐失去了阅读兴趣的。

  这不是哪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而是语文教师群体的责任。只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从小学到中学,坐在无趣、无聊的课堂里,我们会喜欢上阅读吗?

  记得大学四年级去实习时,一位实习学校的老师给我们上示范课,那是一堂十分沉闷而无趣的课,满是程式化的操作。我们当时很迷惑,语文课今后就得这样上吗?课后,我们的指导老师吴容甫教授问我们,这课上得怎样?我们都说好啊!吴教授说,我告诉你们,如果你们的课上成了这个样子,我统统给你们不及格的成绩。他说,教学法上说,语文课有思想性,工具性,这个性,那个性,我说最重要的就是趣味性。如果学生觉得十分无趣,你的教学还有什么作用?再好的知识,再好的思想,学生也不能接受啊!

  从此我记住了,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引导学生热爱阅读,教师要以其个人的情感与智慧来吸引学生阅读,让学生能够适时获得阅读的快乐。

  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很多老师基本上是搬用教学参考书来上课,缺乏情感与智慧的投入。一旦教师的情感与智慧缺席,学生当然也不会“在场”。

  比如鲁迅的小说《祝福》,教学参考资料解读为:鲁迅是在批判封建的夫权、神权、族权,还有隐藏在这背后的政权。这种贴标签式的解读,只会造成学生无关痛痒的阅读,他们是读不出一种灵魂深处的感动来的。

  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去揣摩,去体味:

  假如你是鲁镇的人,你会以何种态度对待祥林嫂?

  站在祥林嫂的角度,你会怎样体验这个女人的悲哀?

  鲁迅的作品中有两类人:“看”者与“被看”者。无关痛痒的理性阅读其实就是一种“看”。祥林嫂最需要的就是倾诉,就是被人理解,就是要有人分享她的痛苦,而鲁镇恰恰不能为她提供这样的环境和这样的氛围。如果我们今天的阅读不能进入与祥林嫂的对话状态,不能理解她的倾诉,就如同鲁迅先生所批判的那种“看客”,与当年的鲁镇人又有什么区别?

  在鲁迅的小说中,祥林嫂做了“被看”,夏瑜做了“被看”,孔乙己也做了这样的“被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不能沟通,在《故乡》中被称之为人与人之间的“厚障壁”,这正是鲁迅先生所要揭示的中国人人性的可怕之处,正是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中人与人的冷漠的揭露与批判,对中国人的劣根性的批判。

  我还拿《祝福》与日本小说《一碗阳春面》做了对比。在《一碗阳春面》中,那个日本的弱女子带着两个孩子在生活极端贫乏的时期所得到的理解和尊重,正是日本民族精神中最让人敬佩的。这与祥林嫂的遭遇正好形成一种对比,凸现出我们民族精神中对人的理解和尊重的缺乏。


相关文章


山东聊城生物联考试题
黄冈中学、襄樊五中2007届高三年级11月联考生物试题
[每日阅读]写好作文应注意的“三忌”
姜淮学校高三生物周练13试题
[每日阅读]让生命充满阅读的喜悦
广东普宁一中高三生物专业周练:细胞呼吸
揭阳第一中2006~2007年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专业)
[每日阅读]读一副对联记十点常识
植物代谢、动物代谢、微生物代谢阶段测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