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表现手法分析题解答指导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2:24 23:21:04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分析题出现频率较高。因此,教会学生掌握该类试题的特点及答题方法,对于提高考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答题准确度意义重大。现将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主要几种表现手法介绍如下。

  一、比喻

  解题方法:答题信息中若含有喻体,要将喻体换成本体。改换后的语句不能包含喻体。

  例1:2004年全国高考(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卷)第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来源:www.examda.com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解题时把喻体所指弄清即可。从上文“快乐的死亡确很快乐……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以及”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等句即可得出答案。

  二、比拟

  运用效果:使被描述的人或物特征鲜明、形象可感;使阐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使抒发的感情更为强烈,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种手法常和人称的变化结合在一起运用。

  例(2000年全国高考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l)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解析:该题第一问要求理解第二人称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效果。散文中使用第二人称,可使作者直接与对方倾谈,显得亲切自然。第二问要求理解人称代词的合理转换使表达更清晰。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这句话承接“人们发现”而来,陈述的对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们”,写的自然是“人们”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称“它”指代长城。

  三、对比(衬托手法的特点与对比相关、相似,为便于掌握,一起介绍)

  运用效果:对比——突出事物特征。多方面的对比使内涵更丰富,使内容更集中突出;衬托——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

  解题方法:在描述主要事物时,写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是起对比、反衬、烘托、补充的作用。

  例[2004年全国高考(江苏卷)第20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6分)

  答案:(1)写了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和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僧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四、反复

  运用效果:突出某个意思(或主旨),强调某种感情,增强文章节奏感,使上下文衔接更紧凑。

  例(1998年全国高考卷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____.(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_____。”

  答案:(l)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飞逝。(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强化作用。

  解释:这两句都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做这类题,首先要从“语言形式的表达”上分析,那么第(l)问的内容便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第(2)问便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其次就要分析“表达效果”,第(1)问暗含的意思是“强调时间的飞逝”,或“强调时间过得太快”;第(2)问则是“强化主旨”或“强化中心”、“深化主题”。在这里,“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

  五、排比来源:www.examda.com

  运用效果:层层推进,增强气势,加强感情,节奏鲜明,意义递进关系明显。以之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更严密、透彻;以之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以之叙事可以把事物叙述得井然有序;以之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例(1999年全国高考第24题F项为判断正误题)“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答案:这一说法正确,本文的确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还运用了排比句。


相关文章


高考作文备考:话题作文审题“四推敲”
高考文言文阅读:课内外知识的良性链接
高考新闻衔接词失误例析
高考·不为浮云遮望眼,认清题型巧变换
散文阅读表现手法分析题解答指导
积累——拓展语文学习的一片天空
读准,选对,写全——谈现代文阅读考场应试
《项链》的社会环境描写
高中学法指导:周朴园并不是某种概念的符号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