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自学指导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3:16 22:59:03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财政学可以理解为是政府理财学。作为一门课程,《财政学》是经济学科的主干课程,其地位处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属于专业基础课范畴,在经济学科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财政学》又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相合的课程,它所揭示的领域主要是宏观经济或者说是政府社会经济行为,它以财政分配和财政分配关系的规律性为研究对象,以求正确处理以为国家为主体的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一、自学方法指导  1、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财政学自学考试-大纲》(江苏自考办编印)是自学的指南,它规定了考试的目标、范围和要求,以及考核的重点。考生应按照《大纲》规定的应试内容去全面学习,理解掌握,而不可仅凭兴趣只选择几章学习。  2、把握“线”、“点”、“面”,注重知识系统性。每门课都有自己严谨的内容体系。但由于财政学主要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和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大多数考生特别是年轻考生对此十分陌生,缺乏感性基础,加上财政学的许多内容都较为抽象,平添了理解的难度。为避免自学中毫无头绪,杂乱无章,应该抓住课程内容的“线”、“点”、“面”,系统地掌握财政学知识。  “线”是课程内容演讲和发展的线索。财政学内容是按逻辑关系推移的线索演进的。“点”是课程内容的关键点。由“线”串成知识链,再由链上各“点”层层扩散,牵出知识面。沿着点线关系,可将财政学内容体系大致描述如下:  只有完整地掌握内容体系和各部分的逻辑关系,才会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如果只是片面地、孤立地学习,把内容弄得支离破碎,学起来只能是生吞活剥。  3、自学的基本要求。考生自学有三方面基本要求:弄清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业务知识。  (1)要弄清基本概念。财政学和其他经济学科一样,是通过概念和范畴反映事物的本质,通过范畴的运转反映财政活动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虽然现在的考题类型中没有解释概念这一项,但是在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中仍然会遇到概念甚至需要解释。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弄清基本概念,才能够理解大的理论问题,因此,一定要弄清概念与范畴。这些概念、范畴很多,有大有小,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和层次,又相互有一定的联系。对每一个概念,不仅要记住它的含义,还要弄清它的基本特征,它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界限;弄清它同相关概念、范畴的区别和联系。  (2)要掌握基本理论。所谓基本理论,是指财政方面的一些规律、原则等。掌握了这些基本理论,也就把握住了这门课的基本内容,这应该成为学习的重点。比如: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财政范畴与其他分配范畴的区别与联系,财政的四大职能、财政支出的原则、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税负转嫁与归宿、公债对经济的影响、财政政策的运用等等。掌握基本理论是学好其它知识的基础,必须深入理解,弄清论点和论据并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3)要掌握基本业务知识。所谓基本业务知识,是指财政工作的基本内容,主要制度规定和衡量指标、计算公式、方法等。例如:税收制度构成要素,主要税种,企业利润分配制度、国债制度、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方法,预算管理体制等等。通过掌握这些基本业务知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调学习主动性,注重方法与效果。常言道: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无论是否参加由老师讲授的辅导班,学习主动性都是决定考试成败的关键因素。一切外界的影响只能起到示范、启发和引导作用。对掌握知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学员的独立思考。考生一定要树立以自学为主的观念。纯粹自学的考生要坚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些疑难题,在你反复自学、前后融汇贯通的过程中会自然化解,同时给你带来领悟之后茅塞顿开的欣喜,并增添自学的兴趣。参加辅导班的学员,也要坚持自学预习,发现疑难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这样,老师的辅导就能产生多种功效:一是指点迷津;二是帮助“消化”;三是温故知新。  自学过程讲究学习方法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自学考试带有明显的应试特点,考核面又很宽,因而对记忆的要求很高。为达到掌握和牢记的目的,我们建议采用下列方法:  (1)“记忆——理解——记忆”模式。掌握知识是一个理解、重复的过程,重复次数非达到一定程度不能记牢,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更容易遗忘。因此,初学财政学时,有些概念和原理必须强行记忆,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各种知识就能融汇贯通,促进理解,巩固记忆,学习速度随之逐渐加快。  (2)对比分析方法。财政学的理论知识很多,在内容上又有许多相似之处,考生容易将前后知识混淆在一起,发生记忆串位。其实这些内容相似的问题,往往是从不同角度阐述同一命题,另外,有些不同的命题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联系。考生遇到内容相近或部分相近的问题时,可运用对比分析方法,通过比较两个问题在内容上的异同来进行记忆,这就有了一箭双雕之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3)手脑并用法。许多考生学习财政学在入门之后,又会感到看书全都懂,笔头写不出,无疑会影响考试成绩。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求考生在平时要勤于动笔,在思维运动中对书进行提纲挈领式处理,这样你就成为驾驭书本的主人,牢固掌握知识。  5、把握考试导向和答题技巧。从九八年上半年开始,考试题型有以下五种构成:单项选择、多项选择(这前两项占50分)、计算题(10分)、简答题(20分)、论述题(20分)。学员应根据题型有针对性的学习。选择题侧重测试学员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识记和理解,分值很高,覆盖面大,引导学员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如果只在考前背几道可能考的问题,往往是不能奏效的。简答题主要考核学员对本课程基本理论、方法、原理的熟悉程度,学生在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表达简洁明了。另外还要根据每道题要点的多少灵活把握简答题的繁简度。因为每小题7分,如果某一题要点很少(比如2—3个要点),那么要作适当理解,但笔墨无需过多。论述题是考核对本课程主要观点、重要内容的全面理解,要求考生不仅要抓住要点,还要对主要论点加以分析和阐述。答题时一定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字迹清楚,切忌一写到底,不分层、不分点、潦草难认。  二、几处勘误  《财政学》自考使用教材中有几处印刷错误,如不更正,将贻误考生。  1、第31页第10行“占GDPC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应更正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第89页第11行公式应更正为:如果离岸价格是以单位商品计算的,上述公式后面应再乘以“出口货物数量”。  3、第91页第7行“24%”应更正为“27%”;第8行“15%”应更正为“18%”,这才是税法所规定的,而且这样就与第73页第11行相吻合。  4、第125页第1行应为:“40%)×”;  同页第10行“4000”应更正为“40000”;  同页第13行应更正为:“应纳居住国税额=10000×20%+10000×30%+16700×40%”;  同页倒1行“33%”应更正为“30%”。  5、第126页第13行至第14行值得商榷。  第13行“抵免限额=14285.7×33%=4714.3(元)”,这一步是正确的;  第14行“应纳居住国税额=(550000+14285.7)×33%-4714.3”,其中4714.3值得商榷。 “4714.3”为抵免限额,所谓抵免限额是指外国所得税在居住国允许抵免的最高额度,相当于境外所得按居住国所得税率计算的税额。但是,根据国际税收惯例,如果境外所得实际缴纳的外国所得税低于抵免限额,居住国则按实际缴纳的外国所得税税额给予抵免。教材中该题正是属于这种情况。如果仍然按允许抵免的最高额度给予抵免,那么居住国财政收入将蒙受损失。在此,我们认为此处应按下列步骤计算:“抵免限额=14285.7×33%=4714.3(元) 并入母公司的子公司所得负担的外国所得税=14285.7×30%=4285.71(元)  ∵4285.71<4714.3   ∴允许抵免4285.71元。  应纳居住国税额=(550000+14285.7)×33%-4285.71=186214.3-4285.71=181928.6(元)以上作法供参考。  三、各章重点、难点第一章 财政与财政学的对象 其重点主要是财政的概念问题。这一概念从财政的主体、特点、客体、目的及本质五方面作了表述,这不仅与本章其他内容的学习联系紧密,也是本课程的基本问题。通过与公共财政的异同对比,公共产品的相关介绍,进一步深入了对国家财政概念的理解。 其难点主要是财政分配与其他分配范畴的关系问题。首先应把握财政与其他分配区分的根本标志,其次要充分理解弄懂其他分配范畴各自的内涵及特点,以此为基础,才能把握好财政分配与价格分配、工资分配、企业财务分配的联系制约关系及区别之处。 对于财政的产生,主要需区分其产生的根本原因、物质条件及形成标志;对于其发展,把握不同社会形态中财政所呈现的独特内容;关于财政学的建立与发展,掌握其创立、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及突破性进展;此外,一般性了解财政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章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 重点:财政收支的规模问题,尤其是财政收入在量上的客观界限。由这一公式涵义推断出其影响因素及适度财政收入的确定原则、财政支出呈现不断增长的规律及原因。 难点之一,虚假财政收入问题。明确其产生可能性根源即财政收支的货币化之后,再进一步把握商品货币价值与实物价值分离运动从而导致部分财政收入虚假的机制、后果及对策。之二,财政支出的多重分类及财政收入的不同形式。以多角度多层次对财政支出的类别划分对其记忆造成较大难度,应凭借对不同划分依据的理解掌握各类别及涵义。对于一项具体的财政支出应能判定其在不同角度划分的支出类别下所能纳入的多重归属。对于财政收入的不同形式,需关注采取不同形式的权力依据的差别及基本含义。 关于财政收入的源泉问题,主要理解c、v、m相互制约从而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及现实中财政收入源于c、v的可能性。第三章 财政的职能和效益 重点:财政的职能。资源合理配置含义及针对市场失灵财政配置资源的领域;国民收入初次及再分配贯彻的不同分配原则;稳定经济含义及财政调节作用的体现;监督职能特点。 难点:财政的效益。理解公共选择对财政效益的影响,如免费搭车及财政挤出效应;如何评价财政效益问题。 此外,把握作为分配范畴的财政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其他环节如生产、交换的关系,财政的收支矛盾实质、表现及解决;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及其主导作用。第四章 税收概述 本章重点内容较多,如税制基本结构中所含各项要素及其涵义;从不同角度对税收进行的分类;税收的财政原则、公正原则、效率原则的具体内涵;税收负担的转嫁问题;1994年中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上述重点中同时包含了一些难点问题。如在税制基本结构中累进税率的掌握仅靠文字表述的概念是不够的,税负减轻措施起征点与免征额的异同区分,涉及运算的加重税负手段税收附加与加成,二者均是加在正税税额基础上的;又如在税收转嫁原理中,作为转嫁程度约束条件的商品供求弹性的理解及把握,商品供给或需求的价格弹性大小的意义何在?主要针对哪类商品?进而又是如何影响税收负担在买卖双方之间的分摊情况?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才能超越被动的记忆,真正牢固地把握这一内容。 另外,应掌握税收基本概念及三大特征;了解建国以来,我国税制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及税制沿革的主线。第五章 我国的主要税种 本章介绍了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行为财产税类的11个税种,其中,增值税、关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消费税为重点税种,对其特点、作用及税制结构状况应有详细确切的把握。对于其他非重点的税种主要把握其税制结构所含内容,特别是那些独特的税制要素。 同时,多数税种均介绍了相应的税额计算公式,其中尤对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的计税公式要重点把握。对于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的增值税,首先应清楚地理解其设计原理和征管机制,否则难以真正掌握其理论内容及计算方法。关税进、出口的完税价格分别为到岸价格和离岸价格,在税额计算方法上亦有所差别,仍应以理解助记忆,将二者分辨清楚。在所介绍的税种中,计算公式最多的当属个人所得税,我国采用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区分不同所得给与不同的计税方法,因此记忆起来有一定难度,应多做练习。当然,除此之外,也不排除对其他税种如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的计税方式的考查。第六章 国际税收 本章重点:首先应把握造成国际避税或重复征税的原因即: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差别及税率(税负)的差别。关于国际避税,把握其含义、基本方法及避税地的利用。关于国际税收协定,重点把握其作用及基本准则,一般把握其分类及内容概要。 本章难点主要在于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对免税法、扣除法和抵免法一方面以其文字表达的含义去理解,一方面能实际进行运用计算,二者应相辅相成。其中,相对复杂的抵免法,区分为直接抵免法和间接抵免法,二者适用对象不同,计算思路也不尽相同,但都有抵免限额的设定。此处可联系前一章我国税种之中的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内容来学习。 关于国际税收概念、产生原因、发展线索应有基本把握。第七章 财政支出及其效果 重点:关于财政支出的原则。在借鉴西方财政支出原则的发展和现状的情况下,主要关注我国财政支出的三大原则。搞清在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之间,我国为何选择了前者;优化支出结构原则中包含哪些重要的需安排的比例关系及如何安排。关于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即效益问题,主要在于公共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具体内容。 难点:公共支出效益评价方法之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在把握其主干步骤的基础上,突破难点所在,如多层次多类型的成本、效益的含义及具体化,其中对无形成本与效益如何测算;对若干年的成本及效益为何先须贴现,才能汇总出该建设项目的总成本及效益;机会成本分析的必要性等。 关于财政支出的目标,把握各目标地位及主要内涵;对内在于财政支出的公共支出,掌握其基本概念。第八章 建设性财政支出 重点之一:基本建设投资额与拨款额的联系、区别及换算方法。之二:衡量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的宏微观投标及提高其效果的途径。之三:我国财政流动资金支出供应方式的演变。之四: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发展农业资金间关系。 本章难点主要在于:基本建设投资额与拨款额之间的换算。在弄懂了二者含义后看其换算公式似乎不难掌握,但若把二者换算关系置于连续纵跨数年的投资项目中来考查,则容易出错。此外,用于衡量基建投资效果的指标,衡量流动资金周转的指标都有其计算公式,不排除出计算或其他题型的可能性。 关于建设性财政支出的具体内容、固定资产再生产的方式、基建投资分类、加速流动资金周转的途径、农业投资支出的含义、方式及内容应扼要把握。第九章 消费性财政支出 本章重点之一也是相对而言的难点:社会集团购买力。弄清其含义,并进而弄清社会集团购买力主要指向高档消费品,直接形成消费需求,成为社会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集团购买力膨胀会推动消费需求膨胀,所购买消费和价格上涨,消费结构畸形,并引导生产结构也出现畸形发展的态势。应找到其症结所在:集团购买力的资金来源,并严格控制管理。重点之二是对文教科卫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办法。 关于文教科卫支出,了解其概念、性质,同时依据社会公共需要的核心意义,把握政府及社会对该种支出资金来源的分担情况;关于行政管理支出,把握其概念、内容、性质及管理控制的原则和方法;关于国防支出,主要了解其概念及性质。第十章 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 重点之一是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即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二者在资金来源等方面存在差异,掌握二者各自具体内容。 财政补贴的不同分类及其正负效应既是重点,又可视为本章难点。关于其分类问题,仍应以对划分依据及被划分类型含义的理解为基础,把握易出客观题的这部分内容。关于财政补贴的正负效应,是对其含义、类别、运用机制的一个深化,不管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都与财政补贴对价格体系的影响、改变密切相关,进而再波及到其他各方面。结合我国改革进程,如何合理控制、有效管理财政补贴? 把握转移性支出概念、主要类别,了解西方国家转移支出的自动稳定器作用。把握社会保障支出与财政补贴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第十一章 国家预算 重点:国家预算的编制;复式预算。预算的编制政策性很强,需符合一些基本原则性要求,进行准备工作,具体编制由财政部门负责,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审核通过后才算完成。对于复式预算,把握其概念、编制原则、管理以及在我国实行的意义和作用,掌握我国复式预算的两个组成部分: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各自的收支内容及要求。 此外,应把握:国家预算的基本概念,国家预算区别于国家财政其他范畴的主要特征,国家预算的双重职能,我国预算体系的设置状况,预算法的三种不同侧重的类型,预算局部调整的四种情况,我国采用的收付实现制的预算执行截止期等。 如果说难点的话,本章大知识点不少,小知识点很多,尤其是第二节,应在把握主线、要点的基础上,看是否有更多时间精力去扩展。第十二章 国债和国债管理 重点主要是:分别与财政分配其他形式、银行信用相比,国家信用所具有的特点;国债的弥补财政赤字等三大功能,把握各功能内涵及地位;关于加强国债流通的必要性;国外借债规模的制约因素;国债规模、结构管理所包含的相应内容。 难点一是国债负担的转移问题。是否存在代际转移主要取决于国债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方向的不同。当然,国债对当代的资源配置及投资、消费会产生相应影响,可能延及后代。难点之二在于把握国债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单就国债本身来看,不必然导致通胀,但若与一定外部条件结合,国债规模结构不当,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此外,还应该把握国债概念、产生发展的主线、国债的形式结构及特征如种类、发行方法、偿还方法,及外债在这些方面的特殊之处。第十三章 预算外资金及其管理 重点:关于预算外资金的性质、特点、范围及概念;在充分理解把握前述重点的基础上,把握预算外资金的正、负效应;关于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据对其现状的了解,把握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原则及具体管理方法。 难点主要在于预算外资金的运动分析部分。教材中从纵面、横面、综合运动三方面进行了充分阐述,应先把握3个基本结论,再注意一些小的知识点,如:预算外支出按其使用项目划分的类别;应得到提高的三类比例等。 另外,简要了解我国预算外资金的产生发展概况。第十四章 预算管理体制 本章重点之一: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即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间财权财力的划分;之二:我国建立预算管理体制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三,也是难点所在:关于分税制,把握其在事权、财权划分及税收返还制度的一般作法,并具体到我国分税制在上述三方面的详细情况,同时,把握我国之所以进行分税制改革的动因及其重大意义。 关于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基本内容应作为基础性内容扼要把握。至于在本章中占了很大篇幅的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沿革,把握主线,即:各阶段分别采用何种管理体制,有何典型特点?对于其中“分灶吃饭”的包干体制应更为留意一些。关于外国预算管理体制的选择介绍,把握其主要结论。第十五章 国家与企业的财政关系 重点之一:处理国有企业与国家财政关系的四条基本原则;之二,也是难点:我国现行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税利分流。其依据在于:国家以社会管理者与国企产权所有者的双重身份与国企产生联系,所得税与利润作为性质不同的财政收入形式,恰恰体现了国家对国企的双重职能的行使。并把握税利分流的主要内容及利弊评价;之三,国有资产需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了解国有企业财务既相对独立于国家财政,又与之联系密切,其表现所在。对我国曾采用过的不同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类型,把握其主要线索。对国企成本管理及固定资产折旧制度,把握其基本结论。扼要把握国有资产的类别划分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相应情况。第十六章 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 本章由于相对较多地运用了西方经济学的相关范畴、方法来说明财政政策工具的经济影 重点响,总体而言,理解上难度较大。:财政政策产生作用的机制: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为平衡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财政政策的不同方式:平衡预算、赤字预算、留余预算,在何种情况下采用,又如何采用;我国当前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关于税收这一政策工具,把握其在调节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如何具体运作;而支出政策又如何体现高效率和促进经济的增长,对其中涉及到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收入效应、替代效应、超额负担等应有必要的理解把握。 其他如目前我国财政重点扶持的产业、赤字及公债的经济影响、税收、支出的乘数效果、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应着重的问题等,把握其基本结论或要点。

相关文章


如何学好邓小平理论课
2003年10月《民法学》试题分析
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邓小平理论概论》题型与答题指导
财政学自学指导
《知识产权法》应试答题指导
2004年4月邓小平理论概论串讲资料一
2004年4月邓小平理论概论串讲资料二
《毛泽东思想概论》自学指要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