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人物:张国华-一个完美主义者的最后十年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3:23 16:56:3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傍晚,在雨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显得落寞。张国华的遗像摆在学校大门口,使这座贝聿铭设计的黑白色调相间的庞大建筑群充满沉默和哀伤。

  2006年1月14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人们来送别这位中国第一流商学院的创立者。他只有57岁。

  从2004年11月到现在,一年时间,这家殡仪馆已经送走了至少三位商学两界的杰出人物:王均瑶(均瑶集团董事长,38岁),陈逸飞(逸飞集团董事长,59岁),张国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57岁)。他们都死于过度劳累。

  “从小到大,我看到的都是他忙碌的身影……爸爸,我们的愿望真的很小,只是想和你一起吃个晚饭,看看电视……”张国华已经听不到自己的儿子念出的这些话。

  中欧EMBA办公室员工在挽联中写道:“一个人,怎么能做这么多,而且,那么好?披荆斩棘,从无到有,硬是在中国计划体制最僵硬的教育领域,创办出了一个世界闻名的中欧?因为这就是您,张国华院长,我们的中欧之父。”

  “我没有好好享受过生活。”在病中,张国华不止一次对自己的挚友、中欧副院长张维炯说。

  创业来源:www.examda.com

  “张维炯,不管我这一关过不过得去,中欧要继续办好。”2005年12月31日,隔着无菌室的玻璃,张国华与张维炯最后一次谈话。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中国第一家不依附于大学的独立的商学院。1991年,张国华获得英国伯明翰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回国,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不久,欧盟欲将原资助中国的项目中欧管理中心扩大为国际商学院的计划吸引了他。中欧市场总监周雪林回忆,当时国家教委已经批准国内26家大学试点 MBA教育,而作为第27个,中欧不在这个系统内,学位不能由教委授予。这注定让张国华最后10年的创业充满艰难。“有的人劝他别干了,没什么意思,但是他没有放弃。”张维炯说。

  1994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成立。学院第一任董事长是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翁史烈教授,第一任管理委员会成员有李家镐院长、冯勇明(Joachim Frohn)执行院长、张国华副院长和苏史华(David Southworth)副院长。作为中欧管理委员会中的两位中方院长之一,张国华的梦想是建立一所国际一流的商学院,而他的起点之低让人觉得那纯粹就是一个梦。“非常非常非常辛苦,”张维炯说,“课桌椅,图书馆的柜子,灯,车子,学生宿舍的安排,一切都要他来管,什么都没有啊。”更关键的是生源。周雪林说,那时候张国华就是一个推销员,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去拜访。他请上海市外经委的领导吃饭,希望对方给予帮助。但是通知发下去,却没有人来报名。为了扩大影响,他可以不要学费,请人家先来听课。

  需要提起的是,跟张国华一样,中欧创始人之一的李家镐教授也在努力为中欧的发展“鞠躬尽瘁”。李家镐出任中欧中方院长时已届70高龄,但还亲自参加MBA和EMBA考生面试。三年半后的1998年5月29日,李家镐与世长辞。

  从一开始,张国华就坚持聘请国外的知名教授来任教,虽然经费不足只能请到兼职教授。直到2003年,中欧才建立起来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师队伍。“我们是在走钢丝,不能犯一个错误。”中欧的很多人都对记者提起张国华的这句话。张认为,国内的商学院都背靠知名大学,即使有什么做错了,损失也不会太大,而中欧没有这样的依靠,必须如履薄冰。为此,张国华多次带队到世界著名的商学院去参观,并且从2001开始参加国际商学院排名。他说:“不要怕出丑。在国内做第一没有意义。”
来源:www.examda.com
  “他总是不满现状,你做得再好,他都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张维炯说。

  2005年,中欧MBA项目国际排名第22位,EMBA排名第13位。同时,他被美国管理协会提名为全球最佳商学院院长。这是张维炯所能回忆起来的让张国华感到高兴的有数几件事:“他去哈佛也不开心,因为人家比他好。他只能做第一,做第二睡不着觉。”

  “我这辈子好像没好好生活过,”住院期间,张国华几次对张维炯谈到,“原来在交大的时候穷,现在中欧办起来,条件好了一点,也没时间休息,没办法享受。”当治疗有些起色的时候,他又说:“不做工作,活着也没什么意思。”张国华喜欢摄影,买了很好的照相机,但是还没有机会用;喜欢音乐,也没有时间听。 “我不能说别人应该学习他,但这就是他的风格,生活和工作难以两全。”张维炯说。


相关文章


MBA人物:新加坡的士大夫挑起中航油大梁
MBA人物:陈军-我的创业不是梦
MBA人物:张国华-一个完美主义者的最后十年
MBA人物:吉姆·斯蒂格-NFL策划高手
MBA人物:李慈雄-赚取人心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