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民 - 加拿大反思录 (5)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5:03 14:33:18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从前院走进后院--大陆留学生转移民的奋斗史 大陆留学生在温哥华约数千人   加拿大张开双臂,随时接纳各类英才。在既不想回自己原来的国家,又在留学国长期解决不了合法身份的两难处境下,从原留学国以技术移民身份直接移民加拿大成了各国留学生,自然也包括中国大陆留学生在内的世界各国留学生们的必然选择。从美国前院走进加拿大后院的各国留学生最多,中国大陆留学生也多。   据称,目前在世界各国的中国大陆留学生总数已达30万人。但是为什么这30万留学生多数都宁肯在国外“受洋罪”,而不愿意回大陆“享清福”呢?   在温哥华的大陆新老移民中,有相当一批是前些年出国的大陆留学生。也有少数是留学后已回中国大陆,工作几年之后又从大陆移民来加拿大的。这批由留学生转为技术移民身份的大陆人士,年龄大都在四十岁左右,可说是温哥华大陆新老移民中值得专门加以描写的一个群体。有人估计,这个群体在温哥华的人数可能有几千。   他们一般都是从大陆各高校毕业,在大陆工作过几年后,于十多年前陆续出国留学。他们在大陆工作时,拿的是低工资。在海外各国留学时,要花时间学习,不能只顾打工赚钱,而且一般国家都不鼓励甚至禁止留学生打工,因此在多年的海外留学生活中,他们一直处境艰难。   这些中国大陆籍人士原来留学的国家多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多数留学两年以上,拿到了硕士学位,有相当多的人都呆了五六年,拿到博士。可由于所学专业、当地经济状况、本人社会关系、生活能力和工作兴趣等原因,难以在留学所在国谋得一职。   以技术移民身份来到加拿大,是他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他们在温哥华的生活也不理想   留学生转移民们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这首先要归功于他们的英语能力,其次是早已熟悉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还有,他们在留学期间都或多或少工作过,有在与加拿大类似国家工作的经验积累。他们在找工作和安排自己的生活上,显得比直接从大陆出来的新移民们要容易得多。但也有劣势。   首先,他们的婚姻仍成问题,这种趋势在加拿大仍在持续。如果把事业比喻成前台,把家庭比喻成后台,那么这些留学生转移民们的后台是经常会起火,如此一来,在前台的表演水平就会大受影响;另外,他们当中很多人学的是地质、历史、哲学、教育或政治经济学等专业,并不好找工作,所以生活得也并不理想;再有,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是问题。有分析认为:“每一个留学生都是带着自己对中国的印象出国留学的。80年代初出国留学的,脑子里的‘中国’就是80年代初时的中国;90年代初出国留学的,脑子里的已经是90年代时的中国了。这使他们对中国社会不断变化着的现状往往变得越来越隔膜。而留学生自己又很难意识到自己头脑里的‘中国’是建立在旧日的印象上。一个才出国的留学生在和早几年出国的老一代留学生接触后曾感慨说,这些老留学生对现在的中国已经完全不了解了,总以为中国现在还是他们在的时候那个样子呢。‘我跟他们说,中国全变了。可他们就是不信。’这些年,在外多年的留学生往往是回国探亲时才真正受到震动。一个1984年出国的32岁的医学院博士生在1993年回国转了一圈,颇受刺激,回来逢人便讲,如今留学生回国,是说话洋气,穿着土气,花钱小气。”   “留学生头脑里所保留的‘祖国’印象,头脑里的‘祖国’与现实中的中国有了差距之时,留学生的思想,特别是在与中国有关的事情上,时常会出现保守倾向。就像当年海外老华侨更崇尚传统道德一样,一些生活在西方现代社会里的留学生有时在思想上远不及国内新一代青年来得开放。” 他们有点像烧透了的炭   加拿大技术移民中,新一代占绝大多数。他们没有尝过土插队的苦,也没有尝过老留学们洋插队的苦,却是满怀信心到加拿大来插队落户,充满活力。而老一代的老留学生转移民,思维方式已经难以放开,国内关系也已渐渐冷淡下来,有些像烧透了的炭,虽然还红,可是热量已释放了大半儿。   还有,与国内直接出来的人相比,这些老留学生转移民有些遗憾——他们错过了前十年中国大陆办公司,炒股票或做房地产这几波经济大潮。新移民在这几波滔天巨浪里陆续长得肥大起来,为自己的下一次跳龙门积蓄了足够的力量。   如同在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赛场上竞跑,前者跑了多年之后,虽然尚未停顿,但脚步已然放慢,而后者则如刚冲出线的选手,正爆发出惊人的速度往前冲,毫无疑问,前者将在短期内被后者超越和甩在身后。让我们举几个不同例子。   鹿先生,男,北京人,45岁1990年从北京某报社赴美留学,企业管理硕士,5年前从美国以留学生身份移民加拿大,住在温哥华西68街与黑泽大街相交的一座独立屋,离笔者所租住的公寓只有数百米距离。那是一幢挺豪华的独立屋,全让他一人儿给租了下来。他只住上层,下层再出租。   在新老技术移民圈里,鹿先生是个较为知名人士,性格随和,思维活跃,交际广泛,善于赚钱。移民手续代理,新移民抵加接待,能赚钱的生意,他能做都做。他还多才多艺,写得一手好文章,更拍得一流好照片。他的一些旅游文章和照片,不断被中国大陆的一些报纸杂志采用。问题是他还办了个相当有名气的网站,这个网站可把他害了,他把全身心都放到这个网站上了,把从别处赚来的钱也都全贴进这个网站了。   Emily,女,45岁原北京大学经济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州大学留学,先生于第二年也飞赴美国团聚。在美国留学期间,她曾在洛杉矶一家大型台湾家族企业的贸易公司任职总经理,立下汗马功劳,可惜因拿不到美国绿卡,只好在三年前打个迂回战,先移民加拿大,这样既可拿到加拿大身份,又可使在北京的女儿出国与父母团聚。到加拿大后,她曾去一家华人商场做过收银员,当时由于担心商场嫌她学历太高不要她,她只好谎称自己在大陆就是高中毕业。她眼下在温哥华做独立金融顾问,从属于一家美国保险公司的分公司。   Emily说,她在1997年时,曾回中国大陆呆了三个月,考察了大半个中国后,得出的结论是,回国发展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又感叹着飞了回来。她说她也可以随时去美国发展,但如果都是给人打工,还不如在温哥华先这样独立工作着,由于她所在的美国保险公司计划在未来两三年内冲进中国大陆市场,Emiliy希望届时回中国大陆创业。   马丁,45岁1989年底以福建某大学讲师身份赴英国进修,后转为留学生,获地质学博士学位。英国的绿卡更不好拿,于是1994年移民加拿大,目前与妻子和两个孩子以及岳父母住在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简称UBC)校园内。马丁的妻子就在UBC读计算机专业,希望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马丁自己刚从英国来温哥华时,曾做过几个月的贸易和百货零售生意,后加盟保险公司,推销基金和保险。多年下来,成绩斐然,目前已是温哥华金融保险市场中为数不多的大陆华人成功者,他还早已是虔诚的基督徒。从宗教信仰中得到生命的满足。他也非常热爱加拿大。与他交谈,可以明显感到,他的思想境界已明显升华到一个更高层次。他在大陆籍华人圈里有广泛人缘。   吴先生,北京人,48岁1993年赴美留学,妻子后来赴美国与他团聚。两人在美国呆了两年,拿到硕士学位后,在没有希望拿到美国绿卡的情况下,开着车来到加拿大。住在半地下室里。他在一家台湾投资的电子厂当技术经理,妻子无工作。   还有,一些在加拿大注册了移民公司,正在中国大陆做移民服务的移民公司负责人或代表,也有不少属于这一群体。其中有些人士,读者可能在中国发行的《出国与就业》杂志中看到他们的活跃身影。《出国与就业》是个双周刊,广告收入不少——凡是移民公司,无不希望在该杂志上露脸,因为国内想移民的人据说有数百万人,而该杂志在这一庞大的读者群中卖得挺火。
出国留学移民教育考试出国,留学,移民,澳洲,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美国,法国,日本,新西兰
从前院走进后院--大陆留学生转移民的奋斗史 大陆留学生在温哥华约数千人   加拿大张开双臂,随时接纳各类英才。在既不想回自己原来的国家,又在留学国长期解决不了合法身份的两难处境下,从原留学国以技术移民身份直接移民加拿大成了各国留学生,自然也包括中国大陆留学生在内的世界各国留学生们的必然选择。从美国前院走进加拿大后院的各国留学生最多,中国大陆留学生也多。   据称,目前在世界各国的中国大陆留学生总数已达30万人。但是为什么这30万留学生多数都宁肯在国外“受洋罪”,而不愿意回大陆“享清福”呢?   在温哥华的大陆新老移民中,有相当一批是前些年出国的大陆留学生。也有少数是留学后已回中国大陆,工作几年之后又从大陆移民来加拿大的。这批由留学生转为技术移民身份的大陆人士,年龄大都在四十岁左右,可说是温哥华大陆新老移民中值得专门加以描写的一个群体。有人估计,这个群体在温哥华的人数可能有几千。   他们一般都是从大陆各高校毕业,在大陆工作过几年后,于十多年前陆续出国留学。他们在大陆工作时,拿的是低工资。在海外各国留学时,要花时间学习,不能只顾打工赚钱,而且一般国家都不鼓励甚至禁止留学生打工,因此在多年的海外留学生活中,他们一直处境艰难。   这些中国大陆籍人士原来留学的国家多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多数留学两年以上,拿到了硕士学位,有相当多的人都呆了五六年,拿到博士。可由于所学专业、当地经济状况、本人社会关系、生活能力和工作兴趣等原因,难以在留学所在国谋得一职。   以技术移民身份来到加拿大,是他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他们在温哥华的生活也不理想   留学生转移民们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这首先要归功于他们的英语能力,其次是早已熟悉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还有,他们在留学期间都或多或少工作过,有在与加拿大类似国家工作的经验积累。他们在找工作和安排自己的生活上,显得比直接从大陆出来的新移民们要容易得多。但也有劣势。   首先,他们的婚姻仍成问题,这种趋势在加拿大仍在持续。如果把事业比喻成前台,把家庭比喻成后台,那么这些留学生转移民们的后台是经常会起火,如此一来,在前台的表演水平就会大受影响;另外,他们当中很多人学的是地质、历史、哲学、教育或政治经济学等专业,并不好找工作,所以生活得也并不理想;再有,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是问题。有分析认为:“每一个留学生都是带着自己对中国的印象出国留学的。80年代初出国留学的,脑子里的‘中国’就是80年代初时的中国;90年代初出国留学的,脑子里的已经是90年代时的中国了。这使他们对中国社会不断变化着的现状往往变得越来越隔膜。而留学生自己又很难意识到自己头脑里的‘中国’是建立在旧日的印象上。一个才出国的留学生在和早几年出国的老一代留学生接触后曾感慨说,这些老留学生对现在的中国已经完全不了解了,总以为中国现在还是他们在的时候那个样子呢。‘我跟他们说,中国全变了。可他们就是不信。’这些年,在外多年的留学生往往是回国探亲时才真正受到震动。一个1984年出国的32岁的医学院博士生在1993年回国转了一圈,颇受刺激,回来逢人便讲,如今留学生回国,是说话洋气,穿着土气,花钱小气。”   “留学生头脑里所保留的‘祖国’印象,头脑里的‘祖国’与现实中的中国有了差距之时,留学生的思想,特别是在与中国有关的事情上,时常会出现保守倾向。就像当年海外老华侨更崇尚传统道德一样,一些生活在西方现代社会里的留学生有时在思想上远不及国内新一代青年来得开放。” 他们有点像烧透了的炭   加拿大技术移民中,新一代占绝大多数。他们没有尝过土插队的苦,也没有尝过老留学们洋插队的苦,却是满怀信心到加拿大来插队落户,充满活力。而老一代的老留学生转移民,思维方式已经难以放开,国内关系也已渐渐冷淡下来,有些像烧透了的炭,虽然还红,可是热量已释放了大半儿。   还有,与国内直接出来的人相比,这些老留学生转移民有些遗憾——他们错过了前十年中国大陆办公司,炒股票或做房地产这几波经济大潮。新移民在这几波滔天巨浪里陆续长得肥大起来,为自己的下一次跳龙门积蓄了足够的力量。   如同在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赛场上竞跑,前者跑了多年之后,虽然尚未停顿,但脚步已然放慢,而后者则如刚冲出线的选手,正爆发出惊人的速度往前冲,毫无疑问,前者将在短期内被后者超越和甩在身后。让我们举几个不同例子。   鹿先生,男,北京人,45岁1990年从北京某报社赴美留学,企业管理硕士,5年前从美国以留学生身份移民加拿大,住在温哥华西68街与黑泽大街相交的一座独立屋,离笔者所租住的公寓只有数百米距离。那是一幢挺豪华的独立屋,全让他一人儿给租了下来。他只住上层,下层再出租。   在新老技术移民圈里,鹿先生是个较为知名人士,性格随和,思维活跃,交际广泛,善于赚钱。移民手续代理,新移民抵加接待,能赚钱的生意,他能做都做。他还多才多艺,写得一手好文章,更拍得一流好照片。他的一些旅游文章和照片,不断被中国大陆的一些报纸杂志采用。问题是他还办了个相当有名气的网站,这个网站可把他害了,他把全身心都放到这个网站上了,把从别处赚来的钱也都全贴进这个网站了。   Emily,女,45岁原北京大学经济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州大学留学,先生于第二年也飞赴美国团聚。在美国留学期间,她曾在洛杉矶一家大型台湾家族企业的贸易公司任职总经理,立下汗马功劳,可惜因拿不到美国绿卡,只好在三年前打个迂回战,先移民加拿大,这样既可拿到加拿大身份,又可使在北京的女儿出国与父母团聚。到加拿大后,她曾去一家华人商场做过收银员,当时由于担心商场嫌她学历太高不要她,她只好谎称自己在大陆就是高中毕业。她眼下在温哥华做独立金融顾问,从属于一家美国保险公司的分公司。   Emily说,她在1997年时,曾回中国大陆呆了三个月,考察了大半个中国后,得出的结论是,回国发展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又感叹着飞了回来。她说她也可以随时去美国发展,但如果都是给人打工,还不如在温哥华先这样独立工作着,由于她所在的美国保险公司计划在未来两三年内冲进中国大陆市场,Emiliy希望届时回中国大陆创业。   马丁,45岁1989年底以福建某大学讲师身份赴英国进修,后转为留学生,获地质学博士学位。英国的绿卡更不好拿,于是1994年移民加拿大,目前与妻子和两个孩子以及岳父母住在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简称UBC)校园内。马丁的妻子就在UBC读计算机专业,希望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马丁自己刚从英国来温哥华时,曾做过几个月的贸易和百货零售生意,后加盟保险公司,推销基金和保险。多年下来,成绩斐然,目前已是温哥华金融保险市场中为数不多的大陆华人成功者,他还早已是虔诚的基督徒。从宗教信仰中得到生命的满足。他也非常热爱加拿大。与他交谈,可以明显感到,他的思想境界已明显升华到一个更高层次。他在大陆籍华人圈里有广泛人缘。   吴先生,北京人,48岁1993年赴美留学,妻子后来赴美国与他团聚。两人在美国呆了两年,拿到硕士学位后,在没有希望拿到美国绿卡的情况下,开着车来到加拿大。住在半地下室里。他在一家台湾投资的电子厂当技术经理,妻子无工作。   还有,一些在加拿大注册了移民公司,正在中国大陆做移民服务的移民公司负责人或代表,也有不少属于这一群体。其中有些人士,读者可能在中国发行的《出国与就业》杂志中看到他们的活跃身影。《出国与就业》是个双周刊,广告收入不少——凡是移民公司,无不希望在该杂志上露脸,因为国内想移民的人据说有数百万人,而该杂志在这一庞大的读者群中卖得挺火。

相关文章


堪培拉的新侨胞
澳洲中国老年移民心态复杂
香港取LP一日回全功略
中国移民 - 加拿大反思录 (4)
中国移民 - 加拿大反思录 (5)
澳纽可互领福利金
澳洲移民三代相处的艺术
中国移民 - 加拿大反思录 (3)
guye8月初始Melbouren的经历1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