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民 - 加拿大反思录 (3)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5:03 14:33:1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中国移民 - 加拿大反思录 (3) 男的中餐馆,女的车衣工--大陆技术移民的谋生方式 在中餐馆老板的蔑视下洗碗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的主人公王启明,先是给阿春的中餐馆打工,后来就是靠开车衣厂发了财。该剧形象地反映了现实中大陆海外留学生或技术移民的生存方式,只是发财的例子仍属凤毛麟角。   “男的中餐馆,女的车衣厂”。已成了海外华人的顺口溜。   中餐馆里的高工   中餐馆在世界各个角落长盛不衰,为无数大陆留学生和移民提供了工作机会,也提供了认识和真正了解海外侨胞的机会。到中餐馆去洗碗刷盘子打杂工,几乎是绝大多数海外留学生生活经历的必修课,也为加国的大陆技术移民提供了一个经济缓冲机会。   可中餐馆也是工作时间最长,工资待遇最低的角落。   一位十多年前从北京移民的大陆女士经过千辛万苦,前几年把在北京当高级工程师的丈夫也按夫妻团聚类别申请移民到了温哥华。此时这位高工已年过五旬,人长得壮实健康。五年里,他一直就在温哥华的中餐馆里当杂工,每月报酬一千加元上下。高工很满足,因为他很清楚,他这样的年龄和专业,在这里根本无法找到在北京时那样的工作,而在中餐馆打工,只要工作稳定,身体也能吃得消,坚持上十年,就可以退休,稳拿一份聊可生存的养老金。   温哥华是北美第二大华人最集中的城市,中餐馆遍布大街小巷。温哥华到底有多少家中餐馆?笔者翻看了电讯公司编的中文《华商年鉴》,有名有电话的华人餐馆数目竟有895家。   温哥华的总人口不过200万,现有华人总数约30万,每家中餐馆平均只拥有不到40个华人食客。温哥华的华人移民有个说法,“你要是想害一个人,就让他去开中餐馆。”由于中餐馆太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温哥华本地的几家中文报纸上,中餐馆招徕客户的广告最多,中餐馆转让的广告最多,中餐馆聘人的广告也最多。   洗碗竟也身心两难过   洗碗刷盘子可说是天底下最容易做的事。可也不是谁想做都可以做的。你如果说自己没有经验,一般就难录用——有时这种工也有很多人来竞争。最后即使让你干了,报酬当然也是最低的。这类体力劳动既繁重,时间又往往长达十几个小时,可几乎每个大陆人士都能坚持下来,在没有找到其它工作时,只能暂时委屈自己。   还要委屈自己的是,中餐馆不是图书馆,更不是艺术馆,在里面打工时,多数情况下,你见不到笑脸,听不到乐观的话语,有谁能在这种环境里谈笑风生?   最难让人接受的是中餐馆老板的傲慢和凌辱。90%中餐馆老板多是港澳台同胞或华裔,华裔侨胞对大陆人还好一些,因为大陆代表的是祖国,他们多数还没有数典忘祖,但港澳同胞,其中许多人对大陆人的态度就可说是六亲不认。一方面离不开大陆人的低廉劳动力,一方面又从心里看不起大陆同胞,无论从脸色还是话语上,总会流露出对大陆“表叔表婶”们的轻视。那种寄人篱下,为五斗米折腰的屈辱感和愤恨感,可说是绝大多数曾在中餐馆打过工的大陆人士都有过的体会。 车衣厂是许多大陆技术移民妻子的惟一选择   海外的华人车衣厂,数量之多,大概仅次于中餐馆。车衣厂是广东话,就是服装厂,根据订单给人加工制作服装。这类车衣厂为一些从中国大陆偷渡出来的女同胞提供了生存机会。与中餐馆的工作条件相比,车衣厂较干净,虽也是体力劳动,但并不需要太多的男性,需要的是女性的手巧心细,毕竟是与柔软的布料打交道,而不是粗重的厨具。   在温哥华,去车衣厂打工,几乎成了许多大陆“技术移民的妻子们”的惟一选择。暂凭这类体力劳动和最低工资尚能舒适地生活。   一对从福建来温哥华的技术移民,男方去了离家较远的一家中餐馆打杂工,女方进了离家近些的一家华人车衣厂。两人辛苦了一年,经济基础好了许多,这时男方开始半工半读,选学了计算机专业,希望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女方在大陆时也是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但是移民到温哥华后就什么都不想了,连政府的免费英语培训班也不去上,到现在为止,还是一心一意只在车衣厂打工。她有她的道理,两个人中,如果总要牺牲一个,让另一个有机会更上一层楼的话,那就牺牲我好了。一个女人,既要工作养活家庭,又要照顾丈夫孩子,哪有多余的精力再去上学? 另外的选择——从小工到佣人   不愿意进中餐馆的男子汉,可打各种长短期零工。虽然竞争激烈,但这类仅靠体力就可以做的长短零工很多,譬如春末夏初到哪家鱼类加工厂去分解三文鱼,或是去到某家专门生产巧克力的工厂去当包装工等,只要人长得精干健壮,会说基本的英语,这一波招工没赶上,过不久还会有下一波机会。   不愿意进车衣厂的女同胞,可以去给洋人当服务员或给华人当佣人,二者工作内容一样:帮着打扫房间或办公室,照顾病人,看孩子,做饭,等等。给洋人做这些,活少待遇高,每小时最少10加元,还可以在工作过程中与洋人练英语,另外干久了还可以成朋友,洋人比较不歧视大陆华人,有时还对新移民的一时生活困境表示同情和鼓励。给华人做佣人,活多待遇低,每小时只有7.6加元,最低法定工资标准,另外学不了英语,自尊心还容易受伤害。   一位原在福建泉州一家证券公司工作过的先生,因为有点积累,宁肯省吃俭用,也不去中餐馆打工。理由是,如果总是到中餐馆去打工来缓解生存压力,就会产生依赖心理,从而慢慢放弃奋斗精神,再说依赖这种纯体力的简单劳动,年老体弱时怎么办?这与当时移民加拿大的目标岂不完全南辕北辙了吗?“我来这里是求发展,不是求生存的。要求生存,我可以随时回我的证券公司。再说,你一天十多个小时在中餐馆里打工,哪有时间和精力干别的想别的?与其走进中餐馆,不如走进图书馆。”他还是去学校读书去了。 承受何种艰辛,领受何样幸福   向着幸福,走着各自的路   调查发现,与十几年前来的大陆人士相比,这几年出国的大陆技术移民,到中餐馆或车衣厂打工的已经越来越少了,温哥华本地的中文报纸上,天天都有中餐馆和车衣厂在登招聘广告,有的中餐馆和车衣厂,几乎随时去随时就可以工作。   由于许多人在大陆时是货真价实的技术专才,拥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因此在抵达加拿大后,经过几个月或一年半载的短暂调整适应后,大多数都能够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哪怕每个月一千加元收入,生存已不成问题。   离笔者住处不远的一栋公寓里,住着从浙江温州来的一家三口大陆技术移民。男方在1999年底先入境,不到三个月,就在温哥华北部的一家计算机公司找了份工作,年薪近五万加元。随后把妻子女儿从国内接来。   不做自己的原专业,趁还年轻,边打零工边选读某一热门专业课程,熬上几年,希望能找到个好工作,是多数大陆技术移民的选择。   孙平,一位从中国东北哈尔滨来的技术移民,1998年底携太太女儿移居温哥华,和笔者住同一个区。这是位哈工大的博士,在哈尔滨有自己的企业,做房地产和建材。他的身家完全可以按投资移民申请,但按技术移民类别申请的费用要省多了。实际上博士对移民并不很感兴趣,是他太太想来。他给太太和女儿租了间条件很好的公寓,买了部豪华车,把家安顿好,一个星期后博士就飞回去了。   打这以后博士经常来回飞。从那边飞到这边时,不干别的,或是开车带太太女儿到处游山玩水,享受温哥华的美丽大自然,或是到图书馆看看书,要不就找朋友侃侃大山,有时还去美国找找商机,休息完了,博士又飞回那边去了。   一位深圳某银行的分行行长,也是这样,技术移民把家安在温哥华,买上一套相当于二百多万元人民币的豪华别墅型房子,外加一辆日本产豪华车。   “苦了那么多年,该在这里享受一下人生了!你看,我住的房子在国内恐怕是省长级的也比不上吧?”行长说。   小老板的艰辛   北美国际礼品展销订货会每年两次在温哥华举办。笔者2000年见到了十几位前来参展的大陆人士。有的是展销草编工艺品,有的摆卖瓷质花盆,还有的是推销各种美术画或服装等等,都是些在中国大陆各类工艺展销会上最常见的产品。   这些大陆参展商大部分人都已来加十年左右,能参加这样大规模的不对游客开放的展销会,而且是以批发商的身份出现,说明他们都已在加拿大有了相当基础,可谓事业有成人士。然而当笔者问他们是否也这样看自己时,多数并不认同,还有面露苦笑者。   一对已来温哥华十多年的上海老移民,也是参展商,在宏大的展厅里摆了一个摊位。在得知笔者也是移民,且在大陆曾做过记者后,真诚地希望我“把移民在加拿大的真实情况告诉大陆那些年轻人,不要叫那些不负责的移民公司继续在大陆花言巧语地骗他们了。我们小时候饿过肚子,年轻时下过乡,什么样的苦都能吃,所以在这里总能撑下去。可你看,这三五年从大陆来的新移民,人都很年轻,从未吃过什么苦,也没有很大的本事,来了以后还尽想干自己原来的专业,结果有许多人连工作都找不到。”   这夫妻两人都已年近五十,十多年前通过海外关系,来美国留学,因为美国绿卡难拿,因此移民来了加拿大。打过各种工,几年前开始自己创业。先是涉足食品行业,没赚到钱。夫妻俩分析,洋人们最喜爱在自家庭园里摆弄花草树木,一年里还要经常换不同花盆,这是个有前景的市场,于是改行做花园用品。他们自己在大陆设了个不大的作坊,生产瓷质花盆,然后出口到加拿大。问起生意好坏,男方坦率回答:“只能维持一份自己的工资,这样总好过给人打工。”   另有一对展销草编工艺的大陆青岛来的夫妻移民,当年先被国内单位外派到香港做这类产品的贸易,后来设法移民来了温哥华,继续做这行。两人在青岛设了一个“办事处”,组织当地人用麦杆和藤条一类材料编织各种筐篮草帽草垫等。他们说生意不错,但同时也感到竞争激烈,不是与洋人的竞争,而是与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的竞争,因为那些同胞们早就在这块市场上专门做了几十年,在历届广交会上采购这类工艺品的大都是这类海外华人。   还有一位姓许的小姐,上海人,在温哥华开设一家各类工艺画商店,从大陆采购进口
出国留学移民教育考试出国,留学,移民,澳洲,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美国,法国,日本,新西兰
中国移民 - 加拿大反思录 (3) 男的中餐馆,女的车衣工--大陆技术移民的谋生方式 在中餐馆老板的蔑视下洗碗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的主人公王启明,先是给阿春的中餐馆打工,后来就是靠开车衣厂发了财。该剧形象地反映了现实中大陆海外留学生或技术移民的生存方式,只是发财的例子仍属凤毛麟角。   “男的中餐馆,女的车衣厂”。已成了海外华人的顺口溜。   中餐馆里的高工   中餐馆在世界各个角落长盛不衰,为无数大陆留学生和移民提供了工作机会,也提供了认识和真正了解海外侨胞的机会。到中餐馆去洗碗刷盘子打杂工,几乎是绝大多数海外留学生生活经历的必修课,也为加国的大陆技术移民提供了一个经济缓冲机会。   可中餐馆也是工作时间最长,工资待遇最低的角落。   一位十多年前从北京移民的大陆女士经过千辛万苦,前几年把在北京当高级工程师的丈夫也按夫妻团聚类别申请移民到了温哥华。此时这位高工已年过五旬,人长得壮实健康。五年里,他一直就在温哥华的中餐馆里当杂工,每月报酬一千加元上下。高工很满足,因为他很清楚,他这样的年龄和专业,在这里根本无法找到在北京时那样的工作,而在中餐馆打工,只要工作稳定,身体也能吃得消,坚持上十年,就可以退休,稳拿一份聊可生存的养老金。   温哥华是北美第二大华人最集中的城市,中餐馆遍布大街小巷。温哥华到底有多少家中餐馆?笔者翻看了电讯公司编的中文《华商年鉴》,有名有电话的华人餐馆数目竟有895家。   温哥华的总人口不过200万,现有华人总数约30万,每家中餐馆平均只拥有不到40个华人食客。温哥华的华人移民有个说法,“你要是想害一个人,就让他去开中餐馆。”由于中餐馆太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温哥华本地的几家中文报纸上,中餐馆招徕客户的广告最多,中餐馆转让的广告最多,中餐馆聘人的广告也最多。   洗碗竟也身心两难过   洗碗刷盘子可说是天底下最容易做的事。可也不是谁想做都可以做的。你如果说自己没有经验,一般就难录用——有时这种工也有很多人来竞争。最后即使让你干了,报酬当然也是最低的。这类体力劳动既繁重,时间又往往长达十几个小时,可几乎每个大陆人士都能坚持下来,在没有找到其它工作时,只能暂时委屈自己。   还要委屈自己的是,中餐馆不是图书馆,更不是艺术馆,在里面打工时,多数情况下,你见不到笑脸,听不到乐观的话语,有谁能在这种环境里谈笑风生?   最难让人接受的是中餐馆老板的傲慢和凌辱。90%中餐馆老板多是港澳台同胞或华裔,华裔侨胞对大陆人还好一些,因为大陆代表的是祖国,他们多数还没有数典忘祖,但港澳同胞,其中许多人对大陆人的态度就可说是六亲不认。一方面离不开大陆人的低廉劳动力,一方面又从心里看不起大陆同胞,无论从脸色还是话语上,总会流露出对大陆“表叔表婶”们的轻视。那种寄人篱下,为五斗米折腰的屈辱感和愤恨感,可说是绝大多数曾在中餐馆打过工的大陆人士都有过的体会。 车衣厂是许多大陆技术移民妻子的惟一选择   海外的华人车衣厂,数量之多,大概仅次于中餐馆。车衣厂是广东话,就是服装厂,根据订单给人加工制作服装。这类车衣厂为一些从中国大陆偷渡出来的女同胞提供了生存机会。与中餐馆的工作条件相比,车衣厂较干净,虽也是体力劳动,但并不需要太多的男性,需要的是女性的手巧心细,毕竟是与柔软的布料打交道,而不是粗重的厨具。   在温哥华,去车衣厂打工,几乎成了许多大陆“技术移民的妻子们”的惟一选择。暂凭这类体力劳动和最低工资尚能舒适地生活。   一对从福建来温哥华的技术移民,男方去了离家较远的一家中餐馆打杂工,女方进了离家近些的一家华人车衣厂。两人辛苦了一年,经济基础好了许多,这时男方开始半工半读,选学了计算机专业,希望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女方在大陆时也是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但是移民到温哥华后就什么都不想了,连政府的免费英语培训班也不去上,到现在为止,还是一心一意只在车衣厂打工。她有她的道理,两个人中,如果总要牺牲一个,让另一个有机会更上一层楼的话,那就牺牲我好了。一个女人,既要工作养活家庭,又要照顾丈夫孩子,哪有多余的精力再去上学? 另外的选择——从小工到佣人   不愿意进中餐馆的男子汉,可打各种长短期零工。虽然竞争激烈,但这类仅靠体力就可以做的长短零工很多,譬如春末夏初到哪家鱼类加工厂去分解三文鱼,或是去到某家专门生产巧克力的工厂去当包装工等,只要人长得精干健壮,会说基本的英语,这一波招工没赶上,过不久还会有下一波机会。   不愿意进车衣厂的女同胞,可以去给洋人当服务员或给华人当佣人,二者工作内容一样:帮着打扫房间或办公室,照顾病人,看孩子,做饭,等等。给洋人做这些,活少待遇高,每小时最少10加元,还可以在工作过程中与洋人练英语,另外干久了还可以成朋友,洋人比较不歧视大陆华人,有时还对新移民的一时生活困境表示同情和鼓励。给华人做佣人,活多待遇低,每小时只有7.6加元,最低法定工资标准,另外学不了英语,自尊心还容易受伤害。   一位原在福建泉州一家证券公司工作过的先生,因为有点积累,宁肯省吃俭用,也不去中餐馆打工。理由是,如果总是到中餐馆去打工来缓解生存压力,就会产生依赖心理,从而慢慢放弃奋斗精神,再说依赖这种纯体力的简单劳动,年老体弱时怎么办?这与当时移民加拿大的目标岂不完全南辕北辙了吗?“我来这里是求发展,不是求生存的。要求生存,我可以随时回我的证券公司。再说,你一天十多个小时在中餐馆里打工,哪有时间和精力干别的想别的?与其走进中餐馆,不如走进图书馆。”他还是去学校读书去了。 承受何种艰辛,领受何样幸福   向着幸福,走着各自的路   调查发现,与十几年前来的大陆人士相比,这几年出国的大陆技术移民,到中餐馆或车衣厂打工的已经越来越少了,温哥华本地的中文报纸上,天天都有中餐馆和车衣厂在登招聘广告,有的中餐馆和车衣厂,几乎随时去随时就可以工作。   由于许多人在大陆时是货真价实的技术专才,拥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因此在抵达加拿大后,经过几个月或一年半载的短暂调整适应后,大多数都能够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哪怕每个月一千加元收入,生存已不成问题。   离笔者住处不远的一栋公寓里,住着从浙江温州来的一家三口大陆技术移民。男方在1999年底先入境,不到三个月,就在温哥华北部的一家计算机公司找了份工作,年薪近五万加元。随后把妻子女儿从国内接来。   不做自己的原专业,趁还年轻,边打零工边选读某一热门专业课程,熬上几年,希望能找到个好工作,是多数大陆技术移民的选择。   孙平,一位从中国东北哈尔滨来的技术移民,1998年底携太太女儿移居温哥华,和笔者住同一个区。这是位哈工大的博士,在哈尔滨有自己的企业,做房地产和建材。他的身家完全可以按投资移民申请,但按技术移民类别申请的费用要省多了。实际上博士对移民并不很感兴趣,是他太太想来。他给太太和女儿租了间条件很好的公寓,买了部豪华车,把家安顿好,一个星期后博士就飞回去了。   打这以后博士经常来回飞。从那边飞到这边时,不干别的,或是开车带太太女儿到处游山玩水,享受温哥华的美丽大自然,或是到图书馆看看书,要不就找朋友侃侃大山,有时还去美国找找商机,休息完了,博士又飞回那边去了。   一位深圳某银行的分行行长,也是这样,技术移民把家安在温哥华,买上一套相当于二百多万元人民币的豪华别墅型房子,外加一辆日本产豪华车。   “苦了那么多年,该在这里享受一下人生了!你看,我住的房子在国内恐怕是省长级的也比不上吧?”行长说。   小老板的艰辛   北美国际礼品展销订货会每年两次在温哥华举办。笔者2000年见到了十几位前来参展的大陆人士。有的是展销草编工艺品,有的摆卖瓷质花盆,还有的是推销各种美术画或服装等等,都是些在中国大陆各类工艺展销会上最常见的产品。   这些大陆参展商大部分人都已来加十年左右,能参加这样大规模的不对游客开放的展销会,而且是以批发商的身份出现,说明他们都已在加拿大有了相当基础,可谓事业有成人士。然而当笔者问他们是否也这样看自己时,多数并不认同,还有面露苦笑者。   一对已来温哥华十多年的上海老移民,也是参展商,在宏大的展厅里摆了一个摊位。在得知笔者也是移民,且在大陆曾做过记者后,真诚地希望我“把移民在加拿大的真实情况告诉大陆那些年轻人,不要叫那些不负责的移民公司继续在大陆花言巧语地骗他们了。我们小时候饿过肚子,年轻时下过乡,什么样的苦都能吃,所以在这里总能撑下去。可你看,这三五年从大陆来的新移民,人都很年轻,从未吃过什么苦,也没有很大的本事,来了以后还尽想干自己原来的专业,结果有许多人连工作都找不到。”   这夫妻两人都已年近五十,十多年前通过海外关系,来美国留学,因为美国绿卡难拿,因此移民来了加拿大。打过各种工,几年前开始自己创业。先是涉足食品行业,没赚到钱。夫妻俩分析,洋人们最喜爱在自家庭园里摆弄花草树木,一年里还要经常换不同花盆,这是个有前景的市场,于是改行做花园用品。他们自己在大陆设了个不大的作坊,生产瓷质花盆,然后出口到加拿大。问起生意好坏,男方坦率回答:“只能维持一份自己的工资,这样总好过给人打工。”   另有一对展销草编工艺的大陆青岛来的夫妻移民,当年先被国内单位外派到香港做这类产品的贸易,后来设法移民来了温哥华,继续做这行。两人在青岛设了一个“办事处”,组织当地人用麦杆和藤条一类材料编织各种筐篮草帽草垫等。他们说生意不错,但同时也感到竞争激烈,不是与洋人的竞争,而是与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的竞争,因为那些同胞们早就在这块市场上专门做了几十年,在历届广交会上采购这类工艺品的大都是这类海外华人。   还有一位姓许的小姐,上海人,在温哥华开设一家各类工艺画商店,从大陆采购进口

相关文章


中国移民 - 加拿大反思录 (4)
中国移民 - 加拿大反思录 (5)
澳纽可互领福利金
澳洲移民三代相处的艺术
中国移民 - 加拿大反思录 (3)
guye8月初始Melbouren的经历1
中国移民 - 加拿大反思录 (2)
中国移民 - 加拿大反思录 (1)
澳洲生活之省钱秘籍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