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导游词:巴人之迷详解4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5:07 15:58:06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巴人之谜: 盐

  战国后期,巴国内乱。巴将军蔓子许以三城,借师于楚,内乱平定后,为保住城池。巴蔓子拨剑自刎,用自己的头颅答谢楚王。

  当时的巴国,因为改革和社会经济的滞后,已是危机四伏。巴国发生内乱前不久,一个楚国的重臣被乱箭射死。这个楚国人名叫吴起,他因力主变法而招至杀身之祸。吴起死后,楚国因为他生前推行的变法改良而更加强大。此时,北方的秦国通过长久的变法,已奠定一统天下的基础,楚国成为他最大的敌人。

  这是战国后期的时候,九州在地上风起云涌。当时的楚和巴,因变法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差异已日趋明显,不久以后,中国的历史走向另一个方向。

  时间倒流,巴与楚已在长久的亲和交恶中,写下了三峡浓墨重彩的历史与文化。

  1998年,考古人员在忠县长江边的中坝遗址,陆续发掘出一些造型独特的陶制器皿。考古学家将它称为圜底罐。在后来的发掘中,这种器皿仍层出不穷,似乎总也挖不完。这些圜底罐后来堆成了山,数以亿计,考古学家开始惊叹,考古学界开始惊叹。

  今天我们见到的中坝遗址,处在两条河流的中间,形似孤岛。在这个遗址中,考古学家发掘出厚达四十多层的文化堆积,它的时代上限到周代。出土器物表明,这是一个罕见的巴人聚落遗址。当中已出现大量农耕文明的痕迹。

  考古学证实,陶器产生于农耕文明,而中坝遗址出土的陶器却罩着另一层神秘的面纱。 围绕着中坝遗址的河流被称为干井沟。地名,历来被史学界称为历史的活化石,这当中的"井"字耐人寻味。

  或许是一种巧合,甲骨文中盐卤的写法"卤"就与这种陶罐造型相似。这些数不胜数的圜底罐是否本身就是具有某种专用符号的意义?古代三峡地区分布着丰富的盐源,这在众多史籍中都有记载。我们今天在中坝附近已找到盐的痕迹,但大量的证据和史载表明,这个地方曾有过丰富的盐业资源,并构筑出远古时期的一幕幕生死故事。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的军队已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劲之师,罗马士兵们戴着漂亮的头盔,所向披靡。短剑,投枪和盾牌使他们走遍了世界的许多地方。当时他们随身携带的还有一个皮制的袋子,袋子里装着罗马帝国发给他们的军饷——食盐。在没有火器的古代,食盐使他们有足够的体力投掷投枪、挥舞短剑,摆脱死亡的阴影。

  在今天英语词根中,盐与薪水仍难以分割。早于罗马军团很长时间,中国三峡地区已出现了发达的盐业。从那开始的漫长时间中,盐几乎成了人们的生活准则,繁荣和战争同时介入人的生活。

  巴人所在的峡江诸地,当时都盛产食盐,巴人一开始就出自盐水,世代与盐密不可分。直到清末,巴地的人们仍将食盐用作货币,换取生活所需。今天的许多地区,人们仍把食盐叫做盐巴。

  离中坝遗址不远,与之隔江相望的崖脚墓地遗址,考古人曾在这里发现了一大批非常奇特的墓葬,在同一墓葬的几层中,分别具有巴楚不同的文化特征。考古学家推测,因为干井沟丰富的盐源,巴国与楚国之间的拉锯似争夺战持续了很长时间。

  战国时期,秦国被称为"虎狼之国".作为天下霸主的秦依然信奉鬼神。在他们的祭祀礼仪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祭神"巫威".

  巫峡,在重庆巫山县境内与另一条河流交汇。距此不远,是中华的祖山神农架。这是一个造就神秘的地域。 沿大宁河而上,就是远古传说中的"巫咸国".巫威的本意为制盐工匠,因为食盐对于古人的非凡意义,便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与道神能力。

  我们毫不怀疑《山海经》中的"巫咸国"就在这里。这是一个来自远古,因盐而兴的集镇,它今天的名字叫做宁厂。清澈的盐泉仍在细细流淌,注入同样古老的大宁河。宁厂上了年纪的老人或许能说出千百年前炼盐的场景,因为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盐业仍是他们的生活中的全部内容。

  我们看到一口盐泉被插入了许多管道,这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制。巨大的盐场被完整地保留至今。当中的炉室、巨桶、大锅、销蚀着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古时炼盐的男人们被称为兆丁,他们不事农耕,有着精湛的炼盐技术,他们或许就是传说中的"巫咸",他们的女人们在家中纺织,在集市交易,孩子们在河中嬉戏,看来来去去船只。很久以前的一天,这种宁静却被打破,一支来自东面的军队带来了杀声和金属的撞击声,但这种情形很快就结束了,幸存下来的人们继续他们盐场中的劳作。史载宁厂春秋时属巴,战国属楚,后属秦。

  宁厂以东的鸡心岭,与湖北、陕西接壤,三地交界处的居民们至今仍讲巴地方言:通往湖北、陕西的古驿道仍有结队的马帮。在宁厂西面的红池坝草原,发掘出了楚国的编钟与铜剐。

  大昌古镇是一个异数,在层层叠叠的绝壁峡谷中,它平坦得让人难以置信。大宁河在它的周围环绕出一个神秘的符号,将它同上游的宁厂古镇,下游的长江连在一起。从大昌通往宁厂的绝壁上,一个个方形孔洞令历代经过这里的人们浮想联翩。这是古栈道留下的痕迹,延绵几百里,它们可能被铺上竹管,用来输送盐卤。这些人类最早的工业管道,为我们勾画出大昌谷地早年的繁荣。这是一个更加庞大的制盐基地。当中隐藏着一个更加重要的秘密,是谁最先开发了这里的盐源?现代考古学使这一切逐渐明朗,在大昌古镇以西大宁河边的台地上,一个堪与中坝遗址比美的大型巴人聚落遗址"双堰塘遗址",浮出地面,是早期的巴人最早发现并开发了这里的盐泉。

  时间回溯几千年,在三峡地区,巴人、楚人、秦人因盐而起的战争持续不断。这种战争,客观上带来的是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尤以巴楚为最,波及秦地,古蜀和中原。这种文明交织的错宗纷繁,丝丝缕缕,我们今天尚不能完全梳理出头绪。

  学者张良皋先生,首作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的推论中,甲骨文中的"东"字就是一个米袋形象,"西"字为一个盛盐的圜底罐,"南"字为巴人所独有的淳于乐器,北为两人靠背而座。 楚地的米、巴地的盐,加上人与音乐,这也许就是远古巴人心目中世界的轮廓。一种具有前驱意义的文化,很可能在它的继承者高度演化和发展过程中走向衰落,这正如努比亚文化之于埃及。

  考古学者一直在寻找巴人可能存在的文字,但至今一无所获。没有文字的巴人是否最先发明了甲骨文字?这一切仍然是一个谜。



相关文章


中文导游词:成都接团导游词
原创导游词:巴人之迷详解6
原创导游词:巴人之迷详解5
原创导游词:巴人之迷详解4
原创导游词:巴人之迷详解3
原创导游词:巴人之迷详解1
原创导游词:巴人之迷详解2
英文导游词-妞妞英文导游词之明清时代天安门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