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回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5:07 15:57:02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概述
回族现有人口866.3余万人(1990年),
主要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新疆等地,其余分布在全国各地。
多种来源使回族人最初使用的语言也很复杂。在其东迁初期为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同时使用。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逐渐习用汉语、汉文。但在日常交往中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在边疆地区也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

历史
回族是由中外的多种民族成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回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纽带作用。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建筑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礼拜寺。当时他们被称为蕃客或土生蕃客,至元代被称为回回蕃客或南蕃回回,成为回回人的一部分。“回回”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和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中,主要指葱岭东、西处于喀喇(哈拉)汗朝统治下的回纥(回鹘)人。十三世纪初时蒙古军队西征,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签发或自动迁徒到我国来,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的身份,散布在中国各地。被称为“回回人”,成为元代“色目人”中的主要部份,后来,他们也以“回回”自称了。从元代到明代,各种不同来源的回回开始逐渐形成为一个民族。元代有“四等人”制,回回的地位一般高于汉族,回回中的贵族、官宦、学者及商人的活跃,对于元朝的开国和中西交通的开拓,以及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然而,元朝回回又是被征服者,他们生活上不稳定、习俗不受到尊重。明代回回人与蒙古人的地位相似,“善加抚 、密切防闲”,反映了明朝统治者对于各地陆续内附和归化蒙古人和回回人的政治待遇。清代,在严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刺激下,回族人民的斗争意识愈趋强烈,为了民族自尊和民族生存而进行着顽强的搏斗,从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具有反抗斗争传统的回族人民,和其它兄弟民族一道,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作了坚决的斗争,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贡献。

宗教信仰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长期以来,伊斯兰教对回族人的精神意识有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对回族人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对回族的形成,伊斯兰教更具有直接的十分重要的作用。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回教”、“清真教”。清真中“清”字的含义是清净、清洁、远离秽物及不良思想行为和恶劣品行;“真”则指真实、真理、真知。“清真”一词准确概括了伊斯兰教的精髓,反映了回族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伊斯兰教对于回族社会和回族人民的影响是深刻的、广泛的,宗教意识影响了民族意识,宗教制度影响了民族经济、政治制度,宗教文化影响了民族文化、生活习俗。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顺从”、“和平”。伊斯兰教是公元七世纪初期由阿拉伯半岛麦加城人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一神教。公元七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来到中国经商做买卖的时候,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回族在一开始形成时,就以伊斯兰教为自己的宗教信仰。因此,过去有人曾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清真教”、“大食教”等等。

生活习俗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的婚姻习俗也不尽一致。一般在农村,男女青年情投意合,愿结良缘,女方家人首先要到男方“看家道”,即看男方的条件和为人等情况,如各方面都满意,随即通过媒人回话。男方得到佳音后,很快与媒人一道带上见面礼到女方家说:“色俩目”,女方家长愉快接“色俩目”,表明正式同意两家联姻,女儿不再许与他人。此后,男方家便择吉日,送聘礼定婚。女方家也相应给未来的“女婿娃”准备好衣、帽、鞋等礼物。到了结婚这天,双方家里格外热闹。结婚仪式主要是,当天早晨首先请刚做完“晨礼”的阿訇和满拉到家里过“尔麦里”,表示对安拉的感恩。然后是由阿訇为新郎新娘念“尼卡哈”(用阿拉伯语念证婚词 ),并问新郎新娘是否愿结为夫妻。回答同意后,由阿訇当众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俩正式结为夫妻。”并且告诫一对新人要互敬互爱,白头到老,仪式结束后是热闹的“耍新郎”。有些地方还要将公婆耍闹一番,新郎的父母被蜂踊而至的青年人用早已准备好的墨汁或锅底黑灰,将脸涂黑,以增添婚礼的喜庆气氛。新婚之夜还要“闹洞房”。青年男女们别出心裁地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既不出格,又使人捧腹不已,热闹异常。三天以后新郎陪新娘“回门”,即回娘家。

服装特色
男子一般头戴黑、白两色号帽(俗称“回民帽”),身穿白土布对襟上衣(土称“尕汗搭”)。扎腰带,前腰和下穗处绣牡丹花,多结婚时用,平时扎一般粗布。外着青布黑夹夹(黑坎肩)、黑色或蓝色长裤,穿白土布袜子(袜头及后跟处纳花)、黑布鞋或用白线勾的线帮鞋。号帽颜色因年龄而异,婚姻后青年及老年均戴黑色,未婚青年戴白色或紫红色,小孩戴白色,也有的戴黑色或用白线勾成的号帽。

节日
回族民间节日主要有: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开斋节在回历每年9月,从见新月到下月见新月终的一个月里,凡男子在12岁以上,女子9岁以上,都要把斋。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直到回历十月一日开始为开斋,届时要欢庆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亲友庆贺,并要做油香、馓子、油(饣+果)等多达二、三十种节日食品。
古尔邦节即献牲节,在回历十二月十日。节日当天不吃早点,到清真寺做过礼拜之后宰牛献牲。献牲的牛羊,要体态端正,无缺损,宰后的牲畜按传统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济贫,一份送亲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 阿述拉节 西北部回族节日,即时要选用当地的五谷杂粮,掺上牛羊杂碎煮熟食用,节日期间宴请客人必备手抓羊肉,其次是用鸡肉做成的各种菜肴。

禁忌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相关文章


民族风情:土族节日——观经会
民族风情:土族节日——鸡蛋会
民族风情:土族节日——春节
民族风情:土族节日——晒佛节
民族风情:回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民族风情:回族艺术——舞蹈
民族风情:回族艺术——美术
民族风情:回族节日——古尔邦节
民族风情:回族节日——圣纪节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