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07年考研政治马政经七大重点终极预测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5:08 16:30:3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备考预测

  第一部分 备考预测

  一、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总的说,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和完善这一分配制度的总取向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从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应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高效率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来实现,实现公平则主要依靠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

  第二,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

  第三,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3.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客观经济根据是:①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②按要素分配的政策;③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所造成的优胜劣汰。

  4.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

  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创造

  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以激发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新

  活力和创业精神,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的价值,以集

  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也就是说,要形成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

  让各种劳动、知识、技术和资本竞相汇聚,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5.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第一,当前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现。

  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第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1)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

  (2)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基本原因。

  (3)对收入分配的调控特别是对高收入者的调控尚不完善、不到位,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4)历史和自然等原因也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不可忽视的因素。

  (5)少数人因不合理甚至非法收入而暴富。

  第三,客观看待当前居民收入差距。

  (1)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是在居民总体收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是在共同

  富裕目标下产生的差距,是相对差距而非绝对差距。适当差距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差距过大,又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降低效率。

  (2)从总体上看,我国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

  第四,加大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差距。

  (1)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始终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经济发展中的差距,发展中的差距要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解决。

  (3)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

  (4)努力解决城乡贫困人口问题。

  6.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通过扩大就业、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举措,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健全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地区津贴补贴标准,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

  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

  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

  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确定管理者与职工收入合理比例。

  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调整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完善并严格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保障所有者权益。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征管和调节。

  7.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坚持效率的前提下,注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目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任务。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选择题预测[100题]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必背100精华测试题

推荐:2007考研政治时事政治必考100题大预测

资料集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冲刺专题

更多资料请访问:考试吧考研栏目



  (四)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1.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不协调,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但仍在盲目扩张;能源、原料供给不足与消耗高的矛盾并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不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不经济,专业化分工程度低。

  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要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为中心,消除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和企业转移,推进产业升级,控制并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

  2.如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2)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3)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4)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3.重视解决工业产能过剩问题。

  从产品生产能力看,目前产能过剩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钢铁、电解铝、焦炭、水泥、汽车、化纤等资源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

  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原因,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前几年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使供给能力超过有效需求;二是市场准入规则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新上了一批技术经济水平落后的项目;三是生产要素的定价机制不合理,进入重化工业的门槛过低,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主要表现是:通过协议低价供应土地的途径,导致大量不具备资金能力的投资者进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自然资源开采权和污染排放权无偿或低价取得,既没有形成市场定价机制,又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企业因此而获得超额利润但却没有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产成品库存增加、企业效益下滑、应对反倾销压力加大。解决生产过剩问题,主要应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调节生产要素的配置。同时也需要政府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干预,避免生产过剩矛盾的加剧。应当利用供给大于需求的时机,强化市场竞争,提高市场准入的技术经济标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使社会再生产在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上实现协调发展。

  4.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我们既要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要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提高竞争优势,推进产业升级,改善国际贸易条件,在技术密集与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选择题预测[100题]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必背100精华测试题

推荐:2007考研政治时事政治必考100题大预测

资料集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冲刺专题

更多资料请访问:考试吧考研栏目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构建现代产权制度以及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3.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4.为什么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这一形式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我们应该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2)股份制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其性质如何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5.当前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五大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央的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宪法修正案对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的明确,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得以日益改善。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部分地方、部门观念转变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市场准入方面还存在不适当的限制,企业融资渠道窄;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监管和服务不到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部分企业行为不规范,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如今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1979年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1/3左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70%以上是由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从农村转移出劳动力的70%以上也是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就业。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选择题预测[100题]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必背100精华测试题

推荐:2007考研政治时事政治必考100题大预测

资料集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冲刺专题

更多资料请访问:考试吧考研栏目


  6.如何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1)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

  (2)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3)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4)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

  (5)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6)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二)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1.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2.产权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

  3.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4.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4)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5.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性。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1.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多年来的重复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是企业产权关系不清,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不科学。因此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这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一种新型企业制度。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是构建现代产权制度。

  (1)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和基础。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改革效果不理想,根本原因是产权改革没有到位,产权归属模糊不清,资产所有者虚置,责任主体缺位,企业的法人财产权没有很好地落实,政企不分现象严重。只有明晰产权归属,明确各方权责,形成多元化产权结构,现代企业制度才有扎实的基础。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走形变样。

  (2)产权的顺畅流转,不仅有利于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高企业效益,而且有利于推进各种性质的资本间的收购、兼并、相互参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良好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授权监管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完善授权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等的监管制度。

  (2)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

  (3)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继续推进和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的改革重组。加快推进铁道、邮政和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对自然垄断业务要进行有效监管。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选择题预测[100题]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必背100精华测试题

推荐:2007考研政治时事政治必考100题大预测

资料集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冲刺专题

更多资料请访问:考试吧考研栏目


四、当前经济形势与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一)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1.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进一步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计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等因素对社会供求的影响。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2.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提出发展的重大战略、基本任务和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3.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国家只审批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及限制类项目,其他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由投资主体自行决策,依法办理用地、资源、环保、安全等许可手续。对必须审批的项目,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权限,扩大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决策权,完善咨询论证制度,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健全政府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国家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抑制无序竞争和盲目重复建设。

  (二)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2)由于单纯的市场机制调节存在着自身的弱点和消极作用,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明显的缺陷,它往往既不能从整体上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能达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要求的共同富裕。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和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

  (3)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二者缺一不可,不能把它们割裂甚至对立起来。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的情况下,必须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增进经济社会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引导和保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任何国家都有宏观调控,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又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变化的时期,搞好宏观调控尤为重要。要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改善宏观调控方式,以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

  3.近两年来的宏观调控,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搞好宏观调控。关键是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变化,把握好调控的方向、重点、时机和力度,改进调控方式方法,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较快发展。

  4.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由于供给不平衡、炒作等原因而在房地产行业、能源等行业出现了供需严重不平衡,房价一路飙升、煤价攀升的同时,也出现了炒房团、炒煤团,以及各个行业里(如医药等)的都存在的商业贿赂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这需要国家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予以整治、打击的同时,更要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予以调节,以保证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选择题预测[100题]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必背100精华测试题

推荐:2007考研政治时事政治必考100题大预测

资料集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冲刺专题

更多资料请访问:考试吧考研栏目


  (三)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

  1.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

  总体尚好,但问题仍然存在。当前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特别是结构性矛盾突出,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

  2.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投资过热、信贷投放过多,还有土地供应异常活跃。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暗中支持土地违法行为,甚至置国家政令于不顾直接非法批地,而地方上的土地管理部门也不敢坚持原则,使得土地违法现象处于失控状态。

  3.出现投资过快、信贷过多、结构矛盾突出的原因是什么?

  关键原因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仅仅等同于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在2003年以来的此轮经济增长中,这种为增长而增长的掠夺式发展和“惟GDP论”的片面发展观表现非常突出。

  为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转变发展观念和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坚决改变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盲目扩大投资规模的做法,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但有的部门和地方领导,并没真正理解和把握住这个大局,仅从眼前的“条条”、“块块”利益出发,或者把片面发展讲成是自己“特殊情况要求”,或避重就轻只提经济增长不顾社会发展。特别是,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也是地方换届的特殊时期,一方面,各地加快发展的冲动非常强烈,尤其是过去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出于政绩冲动,大上新项目加快经济增长,更加助长了这种与中央精神相违背的发展思路。

  4.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对我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会加剧相关行业产能过剩,加大金融风险,增加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国家发展战略,使经济列车失去正常节奏,诱发经济风险。不稳定的高速增长,势必伴随资源环境破坏、社会矛盾增多和发展的不可持续等诸多问题。

  5.怎样遏制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必须坚持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从源头上控制投资冲动。要抓住当前房地产调控细则出台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土地和信贷的供应结构。坚决制止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从严控制新上项目,特别要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严格控制城市建设规模。从长期来看,需建立健全投融资约束机制,真正实现“谁投资、谁决策、谁承担风险”的目标。

  (2)对于信贷投放过多的新问题,从现实角度看,要运用好货币政策的三大手段,即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把握贷款投放规模和节奏,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对当前投资过热“釜底抽薪”。并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把握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和节奏,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央行近来连续出台措施,将信贷投放过多作为重点“调控对象”。

  (3)要抓紧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把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放到突出位置,注重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调整贸易结构。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选择题预测[100题]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必背100精华测试题

推荐:2007考研政治时事政治必考100题大预测

资料集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冲刺专题

更多资料请访问:考试吧考研栏目


五、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1.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2.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3.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4.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5.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和影响

  1.它对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从而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2.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毕竟是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所以这种全球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也会将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消极的东西推广到全世界。

  3.经济全球化它对各国的作用也是有区别的。对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可能是利多弊少或者叫做利大于弊。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更多地获得国外资金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它们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有利于它们更快地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有负面影响。例如,经济全球化可以加剧各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南北国家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和牵连;特别是当发达国家有意利用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时,问题就更严重。

  (3)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必须头脑清醒,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参与其进程,又要有所选择、趋利避害。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平等、公平、共存、共赢的经济全球化,而不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更不是全球资本主义化。

  (三)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与反全球化浪潮

  1.全球化带来的最大负面效应,便是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未来发展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因民族宗教等问题引发的社会动荡,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50个不发达国家,经济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有的已被边缘化。

  2.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南北贫富差距拉大,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不合理(这些规则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体制定的),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富国集中,不发达国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产业结构的全球整合,使发达国家一部分人失业;工业化的步伐使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带来的问题便是社会不稳定、动乱、对富国的不满和怨恨。3.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出现了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反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提醒世界,全球化进程应当调整,应使全球化成为一个共赢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这就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四)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已进入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对外开放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在纺织品贸易、知识产权、能源资源等方面,新的矛盾和问题还会继续出现。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

  (1)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实现进出口的基本平衡。

  (2)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

  (3)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要进一步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3.中国政府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拥护者和参与者。

  目前,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贸易壁垒不断出现,贸易摩擦时有发生,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趋于严重,不利于多边贸易体制健康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建设公开、公正、合理、透明、开放、非歧视的国际多边贸易体制,有利于促进地区和全球贸易稳定增长,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均衡、持续发展,符合各方利益。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严格信守承诺,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发动机。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不断加大。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选择题预测[100题]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必背100精华测试题

推荐:2007考研政治时事政治必考100题大预测

资料集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冲刺专题

更多资料请访问:考试吧考研栏目


六、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及其现实运用

  1.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和并列存在和相继运行,是保证产业资本正常连续循环运动的必要条件。

  2.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1)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重。资本周转快慢取决于:

  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②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占比重。

  (2)资本周转时间。

  ①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构成资本的周转时间。

  ②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劳动过程中断,劳动对象自然力独立作用的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停工(休工)时间。

  ③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其中有决定性意义的是销售时间。

  3.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量。

  ①对于固定资本来说,由于资本周转加快,一方面可以避免或减少无形磨损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固定资本更新,提高固定资本利用率。

  ②对于流动资本来说,资本周转加快,维持同样生产经营规模所需要的流动资本可减少,或者预付同样数量流动资本可以满足更大生产经营规模的需要,从而提高资本的增殖能力。

  (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4.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和资本周转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单个资本运动进行分析的理论,它揭示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因此,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企业同样是适用的。可以结合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分析论述保证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循环正常进行和加速资金周转的重要性和主要途径。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和资本周转理论包含着适用于一切社会化生产的共同规律,对改善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同样要保持企业资金循环的连续性,同样要加速企业资金周转速度,这对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提高经济效益关系重大。

  保证企业资金循环正常进行,加速资金周转速度,企业首先必须强化资金运动观念和市场意识,真正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减少产品积压,提高产销率,在此基础上,缩短生产和销售时间,加快流动资金周转。其次,要通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机器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效率,提高折旧率,加速企业固定资金的折旧和更新,使企业固定资金的更新周期跟上社会生产技术进步的周期,减少和避免固定资金的无形磨损。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选择题预测[100题]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必背100精华测试题

推荐:2007考研政治时事政治必考100题大预测

资料集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冲刺专题

更多资料请访问:考试吧考研栏目


七、劳动价值论及其运用

  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它们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条件。在商品生产中,它们本身的价值,只是通过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商品价值中来,成为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它们不能创造出新价值。商品的价值中,除转移的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旧价值外,其余的是由雇佣工人在商品生产中耗费的抽象劳动所凝结成的新价值。

  3.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都是生产活动的结果。两者是人类劳动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价值的创造以财富的生产为前提。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在商品经济中,价值与使用价值是统一的,生产价值必须首先生产使用价值,因而生产使用价值的条件也是生产价值的条件。没有物质条件,生产不出使用价值,也生产不出价值。因此,一切生产要素,也是生产价值的必备要素。

  4.关于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启示。

  (1)关于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原理告诉我们,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社会主义生产中,既要肯定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人类劳动,又要看到创造价值与创造财富是有区别的,财富的生产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在社会主义生产中,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关于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原理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和价值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既然社会财富和价值是多方面因素参与的结果,那么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社会财富和价值分配中,也应该参加社会的分配,得到相应的回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5.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依据。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我们要建立生产要素市场,使生产要素成为商品,就必须使生产经营中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相应的收入。

  (2)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随着混合所有制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将越来越重要。

  (3)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以激发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

  (5)要形成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各种劳动、知识、技术和资本竞相汇聚,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6.要分清价值的源泉和价值的分配这样两个不同的问题。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者的劳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根据在于它们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这是必须予以肯定的。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但是,它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应参与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最主要的依据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使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选择题预测[100题]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必背100精华测试题

推荐:2007考研政治时事政治必考100题大预测

资料集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冲刺专题

更多资料请访问:考试吧考研栏目


第二部分 二类复习问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2经济规律的特点。

  3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5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6货币流通规律。

  7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8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10资本主义工资。

  11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12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13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4价值与生产价格。

  15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16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17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8利息和利息率。

  19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级差地租、土地价格。

  20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2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选择题预测[100题]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必背100精华测试题

推荐:2007考研政治时事政治必考100题大预测

资料集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冲刺专题

更多资料请访问:考试吧考研栏目



相关文章


2007年考研国际形势与政策重点、难点综述四
领航:07年考研政治马政经七大重点终极预测
2007年考研形势与政策60道密押单项选择题
北大赵宇2007年考研政经部分浓缩归纳16要点
北大赵宇2007年考研马哲部分浓缩归纳18要点
辅导名师刘景山2007年考研政治最后预测30题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