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二十)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5:28 11:24:06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341、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主张及影响。
⑴形成与发展:①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伴随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而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在20世纪前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②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源于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人的教育思想,并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③30年代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分支——改造主义教育思潮出现。④进步主义教育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克伯屈,改造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有康茨和布拉梅尔德等。
⑵教育基本主张:①关于什么是教育,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以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关于教育目的,杜威提出了生长就是教育目的的思想,以反对外在的、固定资的和终级的教育目的;在课程论方面,杜威提出了以“做中学”为中心的活动性和经验性的课程论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在道德教育方面也得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②克伯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学习理论方面。他认为有机体是通过活动来学习的,学习的结果是获得一种新的行为方式。他主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为此他提出了“设计教学法”。他把“设计教学法”分为四种类型;生产者的设计、消费者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在设计教学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③改造主义教育强调教育应以“改造社会”为目标;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强调行为科学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主张教学应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要求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⑶影响:①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不仅对美国,也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②杜威的教育思想成为美国20世纪前期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不仅影响了美国,也以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影响③克伯屈的教育思想也成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重要的内容之一,他被称为“设计教学法之父” ④改造主义教育把社会改造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弥补了进步主义教育上的不足,对美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4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
⑴从古希腊至16世纪:直觉观察时期:特征:①采用观察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②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在这一时期,人们还不能对自然界、社会、教育进行解剖分析,他们把教育当做一个整体进行观察研究。无论唯物论或辩证法思想都带有原始的、自发的、朴素的性质。
⑵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特征:①从经验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②教育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认识论揉和在一起的,并初步形成归纳法和演绎法③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④反对权威专断,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
⑶20世纪以来:形成独立学科时期:特征: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论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专门研究领域②构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他学科移植而来的③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中的基本派别——进步的与传统的、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流派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④由于受西方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⑤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独立学科的同时,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取得显著进展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心理学及心理研究方法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34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其对教育研究的作用。
⑴目前所使用的较有效的分类方式基本上有三种。:①按适用范围和概括程度分,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适用于某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方法,是具体的科学方法论。第二层次是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带有一定普遍意义,适用于许多相关领域的方法论,这是现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共同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论。第三层次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论,这就是更具有概括性、适用于一切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论,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对立统一关系。②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③按研究方法分,可分为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⑵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主要作用:①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②教育科学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③教育科学研究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

344.从影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要素看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影响要素:⑴哲学认识论与教育科学研究: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总是与哲学认识论相互渗透、融合为一体的。研究教育,必须把教育问题放在哲学思想背景下加以考虑,才能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②不同的哲学认识论基础,决定不同的方法论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之后,人们对科学认识论基础重新审查并产生了种种不同的哲学思潮。把纷繁复杂的学派简化地加以综合分析,就是从柏拉图的逻辑结构到笛卡儿的唯理论,从亚里干多德的经验观察到培根的经验论。在现代,一派是科学主义的(分析的、经验的)实证主义观点,另一派是人文主义的(现象的、解释学)的反实证主义观点。两派观点各有一定合理性,同时又有一定的局限性。③要使研究方法论科学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④我国哲学界近年围绕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的讨论和理论反思,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有重要启示,这些哲学问题包括:认识的本质问题;关于认识的发展阶段问题;关于认识的源泉问题;主客体关系及主体性问题;实践及活动的概念、系统、结构与功能、实践与认识关系以及实践检验理论的复杂性。
⑵科学技术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①影响表现为一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上所建立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教育研究的直接渗透和移植,并为教育研究手段的变革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条件。②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产生了深刻影响。③不同时代科技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关系
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正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①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对研究方法论的决定作用,更重要的在于教育作为研究的对象,它的特点规定和制约着教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首先,教育是社会现象,从教育科学的基本性持上看,它属于社会科学。其次,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为一定社会培养一定类型的人的活动。第三,形成观念形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历代教育家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研究、诠释的结果。因而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形态。②教育的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第一,教育家们在他们的教育理论中蕴含着相应的方法论。第二,通过不同教育观点、体系间的争辩、互补、包容、深化和扩展,在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同时,将形成各种不同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第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趋势与教育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一致的,表现为累进性演变和革命性演变的统一。
⑷相关学科的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①心理学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关系最密切,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学作为教育科学的基础之一,为论证教育理论、观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第二,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院相互渗透和联结。②生理学和脑科学与教育研究的关系也甚为密切。③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学科研究动向及成果,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科学研究者的关注,并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
⑸社会文化传统与教育科学研究:①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对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②文化传统及对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影响。中国的教育及研究方法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西方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西方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具有注重现实、“一”与“多”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注重理性思辨的致思途径,从而形成西方教育研究的不同特点。③我国从古到今的教育研究模式特点。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总结;重先王之首道,遵循历史传统;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自然哲学研究相脱节;思维方式是整体直观、整齐划一。
趋势:⑴提高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预见性:突出表现在当代教育研究中直观性的程度降低,抽象化的程度提高,并产生了逻辑思维方法高度发展的必要性。
⑵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表现:①教育的生物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生物学方法。②对教育的行为主义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如斯金纳的工具制约论方法。③对教育的符号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论方法。④对教育的文化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解释学方法,社会地理学方法待。⑤对教育的社会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研究方法,前苏联维果茨基的教育与发展观,都是以外部耦联事件来说明发展的。⑥对教育的心理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如人本主义研究方法。
⑶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
⑷关注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标准:表现:①在研究目标上,以价值导向作为根本依据。②在研究过程的实施上,不仅明确提出伦理的考虑,而且按照系统结构的观点,强调把教育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加以考察,重视人的主体性发挥,重视非理性因素,强调置于学校教育的现场情境,从片面追求甚至迷信量化研究到更关注定性研究,并使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③在研究结果的评价分析上,抛弃了过去那种仅把教育的发展看成单纯知识传递、积累的过程。
⑸教育科学研究的可操作性:①强调教育实验研究在发展教育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努力探索教育实验的特点,以提高教育实验的科学水平。教育实验作为人类为实现预定目的,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研究教育现象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能超越狭隘的教育经验的局限,通过合理的控制和干预,获得料为丰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为理论的概括提供比料可靠的依据。②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促进教育研究数学化、形式化的发展。

345、 试述从选题到形成研究计划的基本过程。
⑴研究问题的确定:a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过程与方法:①要有明确、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②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③要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并使问题形成系列④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论证。b研究问题的陈述:①教育科学研究中常量和变量的概念②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特点③抽象定义和操作性定义④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⑵文献查阅与利用:a查阅文献的基本程序:①首先查对最近的8─10种参考资料。②查阅文献评论和研究综述,这样可以利用别人已做过的工作。③接下去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看能否得到更多的有用信息,从而确定查阅文献的饱和度,决定查阅能否终止。b教育文献查阅的过程与基本方法:①检索的基本过程:第一,分析和准备阶段;第二,搜索阶段;第三,加工阶段。②检索的基本方法: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c要达到要求:准,高的查准率;全,高的查全率;深,占有情报的多样性及内容的专深;快,要迅速。d教育文献的利用以及检索教育文献的要求:①教育文献的利用是指在检索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分析和综合方法,从收集到的资料中判断、识别、挑选出高质量的文献。②要遵循的要求:全面性、准确性、勤于积累、善于思索。e运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主要途径与方法:①主要途径:光盘检索与在线检索。②一般方法:确定检索的问题和范围;选择数据库;选择并联合主字码;从资料库中查找参考资料的数目;如果需要,扩大查找范围。f教育文献资料的概括与整理:①教育信息的集中和总结:书目登记、摘要或总结、组织信息。②解释和利用信息:、判性阅读、写综述、列参考文献
⑶理论构思与形成假设:教育科学研究假设的形成与检验:①科学假设形成的条件:一科学假设形成的基础是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经验基础)。二科学假设的形成需要科学的思想方法论,要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三研究者必须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②研究假设的检验步骤:首先,在搜集一定数量的事实、资料基础上,提出科学问题;其次,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假设;最后,推演出各相关现象的理论性陈述,使假设发展成比较系统的形态。
⑷教育科学研究方案的设计:①确立研究类型与方法: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和要求选择研究方法、注意各种方法的独立性及相互联系②选择研究对象遵循的要求:必须首先明确规定总体;必须保证取样的随机性,尽可能使样本保持与总体相同的结构;要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能代表总体,保证取样的代表性;要有合理的样本容量,既要满足统计学上的要求,又要考虑实际收集资料的可能性,并使误差降低到最低限度。③教育科学研究的抽样设计:随机样本、抽样设计的原则(目标定向原则、可测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分层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有目的抽样④分析研究变量:初步判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状态、选择自变量、确定因变量、辨别无关变量
⑤形成研究计划:基本内容、专题研究计划的格式、教育实验研究计划的格式、研究生论文工作计划格式
⑴论文的主要内容
内容提要,全文约两三百字。
提纲,包括各部分的分论点、内容要点、论证方式。
⑵具体安排
包括研究过程、论文工作的阶段和内容等。

346、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⑴发生学方法的的概念、起源及其应用:发生学方法是在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时,以分析它们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为基础的一种研究方法。早在18、19世纪,各种科学认识活动中就已广泛应用发生学方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纵向研究,要求把被认知的现象从某种初始状态中分离出来,进而探究其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基本阶段和趋势。在理论研究中,利用发生学方法主要是为了考察教育现象的起源、形成、变化发展过程及其本质。
⑵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①分析与综合的辨证统一。分析与综合是认识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是同时进行的。人们的认识总是在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②归纳与演绎的辩证统一。通过归纳和演绎可以扩展和深化知识,检验一般原理的可靠性程度,进行科学预见,发展理论。
⑶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人们通过把握事物各个方面的体质规定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把各种抽象规定性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联系起来,从理论上完整地再现事物的多样性的方法。
⑷历史——逻辑方法:指舍弃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及偶然因素,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以“纯粹”的理论形态来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基本表现形式:逻辑推演与研究对象的实际发展过程相符合;概念、判断及相互关系与事实相符合;逻辑推演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相符合;逻辑推演与人类认识形式的发展史相符合。应遵循的要求:更深入研究对象的形态和结构,要通过各属性、成分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看到事物间的内在本质联系;要提示对象发展过程与认识发展过程的历史规律性;要使历史的研究和逻辑的研究相结合。
⑸系统科学方法:①系统方法与教育研究:应坚持整体性、全面性、结构层次性、相关性、动态平衡性等基本原则。②信息方法与教育研究:最主要的特点是完全撇开对象的具体结构和运动形式,把系统的有目的性的运动抽象为一个信息变换过程。③结构功能方法与教育研究:从结构与功能的相互联系上研究教育现象和过程。

347、当代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主张及影响。
⑴形成和发展:①当代教育思潮是指20世纪50-70年代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些教育思潮。②主要有存在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分析教育哲学、终身教育和人本化教育等。③这些教育思潮,有的是在20世纪初产生,有的是在二战后产生,也有的是在60-70年代产生,但都对当代社会和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⑵教育基本主张:①存在主义教育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创造”;品格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上提倡学生“自由选择”;反对团体教学的统一化和标准化,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师生之间应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萨特和布贝尔等。②新行为主义教育强调一切教育和教学主要是为了塑造人的行为;主张程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教育研究应以教和学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代表人物有斯金纳等。③结构主义教育强调教育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注重教授各种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儿童的早期学习;提倡“发现学习法”;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要辅导者。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④分析教育哲学主张把分析哲学作为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一切教育研究中它有三个分支:一支是受逻辑实证论的影响,强调教育的实际状况应反映在一定的“手段——目的”的逻辑模式中;一支是受语义分析学的影响,强调把教育概念的语言应用作为分析的对象;还有一支是对二者的综合,强调逻辑分析和语义的结合。在分析方法上提出了两个方法:一个是举出反例子,二是解决先决问题。代表人物主要人彼得斯等。⑤终身教育在本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身教育强调教育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身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终身教育的模式。⑥人本化教育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强调课程的“一体化”、“人本化”和“情感化”;强调学校教育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⑶影响:不再局限于传统派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争论,而是从更多样的角度和更宽泛的领域对人的发展、人的存在、教育和科技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对当代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48、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及影响
⑴形成和发展:①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等人在苏联建立之前,就已为其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②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轲等人又地社会主义苏联早期教育思想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充分的论述。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的教育思想经过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努力,又有了较快的发展,对世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④主要代表人物有列宁、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轲,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等。
⑵教育基本主张:①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前批判了旧沙俄的文教政策,提出了无产阶级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工农群众获得教育权。指出了无产阶级学校民主化的主要特征是实现普及教育、实现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文化教育政策;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段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服务;论述了年轻一代的教育和学习问题。还对教师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论述。②克鲁普斯卡娅在十月革命前就通过《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一书,奠定了苏联建立国民教育的理论基础。十月革命后,克克鲁普斯卡娅研究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问题、儿童与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问题、重视学前儿童的教育。③马卡边轲主张要以辩证的观点看待教育,认为学校不是孤立于社会的,人是被整个社会教育着的;在教育的目的上,主张把社会需要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创立了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了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前景教育等原则;强调劳动教育应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④凯洛夫是20世纪40-50年代前苏联教育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击在由他主编的《教育学》(1948年版)中。他在《教育学》中论述了教育学的三个思想渊源;论述了教育的起源和教育的社会性质与社会作用,并以历史事实说明了教育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在教育目的与任务上,他提出了共产主义教育的思想和政治方向;在教学论上,他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提出了教学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的区别和特点;提出了教学的6个环节和5条指导教学的基本原则;强调班级授课制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他还对德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德育的原则和方法等进行了论述。⑤赞科夫主要是通过他的“教育与发展关系问题”实验来发展苏联的教育理论的。通过实验,他提出了教学过程中一般发展问题,强调一般发展既不同于特殊发展,也不同于智力发展,一般发展主要是儿童个性的发展;通过实验,他提出了5项教学论体系的新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学习时高速度前进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班上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重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实施和谐的教育,即把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个人的自我表现结合起来,使二者达到一种平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还应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观点出发进行教育。
⑶影响:①前苏联早期的教育思想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早期阶段教育理论的基础,规定了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内容;②中后期的教育思想比较广泛地研究了前苏联的各种教育问题,一方面继承了教育的传统,一方面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教育实验,以适应科技革命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原则和思想,对前苏联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③前苏联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出现的失误和经验教训,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

349、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意义。
⑴教育基本主张:①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教育是受社会、社会关系制约,并为社会服务的,资本主义教育的实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②教育与社会生产密切联系,教育是芝动力和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③人的发展受教育的影响,同时人又是活动的主体对教育产生重要的作用④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强调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⑵影响:①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批判和继承了历史上进步的教育思想遗产,科学地阐述了一系列重大的教育问题,形成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教育思想的独特的教育观②奠定了无产阶级教育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正确地进行教育方面的斗争和取得政权后建设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

350、黄炎培教育思想的特色。
⑴关于职业与教育的沟通:①主张采取发展人类生活智能与服务精神的途径,使教育都能为已治生,为君服务,达到“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②认为职业是社会生存所必需的分工的产物,教育是保持和发展各行各业的条件。③认为职业教育应达到四个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⑵大职业教育主义:①“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来参加全社会的运动”。②“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③职业教育应贯彻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④职业教育应贯彻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⑤职业教育在学校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正统的和整个的。⑥办学体制应政府统制(统筹之意),双管齐下,学习制度应专科一贯,学习互进。⑦实施全面职业教育。

相关文章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二十一)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二十)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九)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八)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七)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六)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