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九)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5:28 11:24:08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331、分析20世纪前期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⑴《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中等教育强调选择和突出智力的模式受到挑战。1913年,美国教育协会成立了“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研究中等教育的职能和目的的问题。1918年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是民主观念的原则,应使每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为此,中等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7项:即健康、掌握基本的方法、高尚的家庭成员、职业、公民资格、适宜地使用闲暇、道德品格。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报告建议改组学制,建立一个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相衔接的学校系统。其中,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各为6年,中等教育可由初级阶段教育和高级阶段教育组成,每段3年。中等教育在包容所有课程的综合中学进行。《中》的报告在美国教育史上是一份有影响的报告,它不仅肯定了美国的6-3-3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而且也提出了中学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⑵“八年研究”计划:20世纪30年代,美国高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升学和就业的矛盾。为此,1930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研究大学与中学的关系问题。委员会制订一了项为期8年(1933-1941)的大规模的高中教育改革实验研究计划,即“八年研究”计划。当时在200所中学中选出30所中学,故实验也称“三十校实验”。“八”计划实验的主要特点为:参与实验的学校面广,有代表性;实验研究以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实验学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实验主要围绕教育目的、教育管理、课程和方法等问题展开,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八”计划通过对美国中等教育与大学关系的研究,提示了中等教育的许多问题,对美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⑶《史密斯——休士法》:1917年,美国通过了以史密斯和休士联合提出的职业教育提案,史称《史密斯——休士法》。法案的主要内容有:由联邦政府拨款补助各州大力发展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联邦政府与各州合作,提供工业、农业、商业和家政等方面科目的师资训练;在公立学校设立职业科,把传统的专为升学服务的中学改为兼具升学和就业的综合中学。《史》的颁布,对美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⑷初级学院:19世纪后半期,美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和自身结构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关注。189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率先提出把大学的四个学年分为两个阶段的设想。第一个阶段的两年为“初级学院”,第二个阶段为“高级学院”;同时也把课程分为两部分。同一年,加利福尼亚大学也对学校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初级证书”制度。这种制度的设想也是把大学分为各为两年的两个阶段。初级学院思想的提出,对美国高等教育自身结构的改革产生了影响。20世纪初,美国的许多州建立了初级学院。二战以后,美国的初级学院面向地方发展的需要,改称为社区学院。

332、试分析二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及内容。
⑴20年代教育改革:①在初等教育方面,日本于1907年颁布了《再改正小学校令》,把全部私立小学改为公立小学。并确立了6年义务教育的体制。同时,加强了现代课程的改革。到20年代初期,日本已完成了普及6年义务教育的任务。②在中等教育方面,日本于1918年颁布了《高级中学令》,提出了高中为大学服务的目标,并对私立和公立学校的设置、课程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1919年,日本颁布了《修正中学校令》,其基本内容是重视课程中和理科的设置;加强中小学的联系;设立初中预科制度。③在高等教育方面,日本于1918年颁布了修订的《大学令》,强调大学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传授国家所需要的思想和知识,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允许创办私立大学和地方公立大学;大学可设立多科大学,也可设立单科大学等。《大学令》颁布以后,日本的大学得到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到1929年,日本的大学已增至46所。④在20年代,日本还颁布了《高等女子学校令》和《高等女子学校施行规则》,改善了日本女子受教育的条件。
⑵军国主义教育:1926年,日本裕仁天皇继位后,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日本的教育开始军国主义化。主要表现为:加强对师生民主进步运动的控制和镇压;加强教育的军国主义内容;军事训练学校化和社会化。到1937年以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战时教育体制,教育成为战争的工具和机器。
⑶《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后,为了改革日本的教育,日本于1947年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②《教育基本法》和主要内容有:确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公民及社会的建设者;全体国民接受9年义务教育;尊重学术自由,培养国民的理智;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等。③《学校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其主要内容有: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削弱文部省权力,新设地方教育委员会管理学校事务;采取6-3-3-4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原来的6年义务教育延长到9年;高中以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将原来的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成为单类型的大学等。④《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颁布,否定了战时军国主义教育政策,为战后日本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333、试评价日本70年代至80年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
①进入70年代,日本又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971年6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的《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咨询报告,拉开了日本自明治维新和战后初期两次重大教育改革后“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序幕。②这次改革涉及的内容广泛,主要在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③在中小学教育上,日本提出了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国家和教育者的责任的3个基本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制订的10项具体措施。④在高等教育方面,报告提出了5个方面的要求和12项具体措施。⑤以上报告内容为文部省采纳后,对日本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⑥70年代,日本还颁布了《关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标准》(1977年)、《小学初中教学大纲》(1977年)、《高中教学大纲》(1978年)等法规。
⑦80年代,日本的教育改革更加具体和深入。1984年,日本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教育改革推进本部”,二者成为推进日本80年代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
⑧“临时教育审议会”从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多次咨询报告。其中1987年的报告最具有权威性。报告提出教育改革应重视个性的原则、国际化的原则、信息化的原则和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的原则。
⑨“临时教育审议会”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其中主要有完善终身教育体制;改革中小学教育体制,强调按照灵活、多样、柔性化的观点改革学制;加强道德教育和体育;推进高等教育和师资培训等内容。

334、试评述20年代至30年代苏联普通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⑴20年代教育、教学改革:①在教育方面,苏联主要注重对学制的调整。1920年底,俄共(布)召开关于国民教育问题的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学制改革的决议,把7年制学校作为普通学校的主要类型,允许在7年制学校的基础上设立修业年限为3-4年的中等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根据会议精神,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又通过了《改组第二级学校的条例》,决定从1921-1922学年开始,逐步把第二级学校改组为技术学校。于是,原先的“统一劳动学校”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4年制小学;7年制学校(4-3分段);9年制学校(4-3-2分段)和中等技术学校。②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1921-1925年间,苏联公布了《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通称综合教学大纲或单元教学大纲)。新大纲的主要特点是取消学科界限,将指定要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加以排列,并以劳动为中心。在实施新大纲的同时,相应地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了劳动的教学法。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主张取消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分组实验制和设计教学等。新大纲的提出,其出发点是好,但破坏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削弱了学校中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的读写算能力的训练。
⑵30年代教育体制的整顿与发展:①1931年8月25日,苏联通过了《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并于9月5日颁布,因而这一决定也称为“9·5决定”。“9·5决定”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方法、干部、中小学的物质基础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改进措施。“9·5决定”成为3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②“9·5决定”颁布以后,苏联又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教育问题的决定。例如,《关于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制度的决定》(1932年)、《关于中小学教科书的决定》(1933)、《关于苏联中小学结构的决定》(1934年)、《关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系统中的儿童学曲解的决定》(1936年)。③在这些决定中,对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和改革学校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和要求。由于这些决定的贯彻执行,提高了普通教育的质量。同时,由于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苏联在第二次战争前基本上上完成了扫除文盲的任务,各级教育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335、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些大的教育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1958年的教育改革:1958年12月24日,苏联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主要内容:①强调培养学生走向生活②将普及教育的年限由7年延长为8年③将原来的10年制延长为11年,延长的一年加到不完全中学阶段,成为8年制学校,是普通教育的第一阶段④第二阶段的教育仍为3年,通过青年工人学校、农村青年学校兼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或中等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进行⑤在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中,改组原有体制,设立声调和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并改进中等专业学校⑥在高等教育中,要求高等教育接近实际生活和生产⑦高校应优先录取具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人入学。这次改革存在许多问题,1964年8月10日,苏联又通过了《关于改变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的学习期限的决定》,把建立在8年制学校基础上的中学的学习年限由3年改为2年。
⑵1966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11月10日,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的决议。①强调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觉悟,培养青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②要求中学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各年级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有衔接性;要删除大纲中和教科书中过于繁琐和次要的材料,减轻学生的负担;并对各年级的学时进行了规定;中学开设选修课。该决议发布以后,苏联又发布了几个相关的文件。
⑶70年代的教育立法:①1969年,苏联把初等学校4年制改为3年制。1972年6-7月,苏联又相断通过了《关于完成向青年普及中等教育的过渡和进一步发展普通学校的决议》、《关于进一步改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改进全国高等教育的措施的决议》。这三个文件为1973年的教育立法作了准备。②1973年7月19日,苏联通过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这是用法律的形式将6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加以肯定。
⑷1977年以后的教育改革:①1977年12月22日,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确定普通中学是统一的劳动综合技术学校。要求改进与加强劳动教育与教学,但要使劳动教育与教学在广泛的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进行。1984年4月,苏联又通过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强调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基本方针》还对儿童的入学年龄、普通学校的学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提出了具体的意见。②1987年3月21日,苏联又公布了《苏联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这是苏联开始把注意力转到高等教育的新动向。

336、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基本主张及其影响。
⑴教育基本主张:①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心理学化就是要找到根除旧教育和教学的新机制,将新的教学机制建立在符合人类本性的永恒规律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教育者应认识到人的天赋的道德的、智慧的和身体的潜能;各种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要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要心理学化;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②赫尔巴特认为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教育学的大部分缺陷产生于缺乏心理学;教学过程应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学基础,“统觉”是教育中认识活动的心理过程;“兴趣”是形成“统觉”的条件,“兴趣”赋予“统沉”以主动性;依据伦理学和心理学,儿童教育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儿童的管理、教学和训育;认为应当在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选择课程,并依据他对兴趣的分类对教学内容作了相应的划分。③福禄培尔认为人的心理不是固定和静止不变的,总是由一个阶段向着另一个阶段前进;同时,人的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福禄培尔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修正了裴斯泰洛齐机械论的心理学观点,更深入地提示了儿童心理及其发展的本质规定性,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发展。④第斯多惠明确地提出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科学的基础,并力图运用当时心理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提示人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规律。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渴望发展的特性,它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基础,是一切人性的、自由的和创造性的源泉,是人的心理的本质。因此,心理发展不仅是教育工作的目标,也是教学工作的目标。为此,他提出了“发展性教学”原则,并把它当成全部教学理论的核心。
⑵影响:①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成为人的和谐发燕尾服理论、要素教育论、简化教学方法和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②使教育家开始自觉地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欧洲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337、新传统教育流派的发展和派别、基本主张及影响。
⑴形成和发展:①新传统教育流派是20世纪30年代作为与进步主义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是具有传统教育特色的新的教育思潮,主要指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和新托马斯主义教育。②这些教育思想流派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后,在50年代又得到一定的发展,成为西方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③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格莱、科南特、赫钦斯、阿兰、马里坦等。
⑵教育基本主张:①要素主义教育激烈批判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认为进步主义教育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下降;主张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②永恒主义教育强调人的永恒本质和教育的永恒性质不变;教学的目的是引出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古典学科应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③新托马斯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了;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教育应从属于教会。
⑶影响:①要素主义教育对美联社斩学校教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要素主义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论和策略曾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其中一些被采纳为国家的教育政策②要素主义教育在西欧和苏联也有一定的影响③永恒主义教育的影响主要局限于大学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④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欧美国家的一些天主教的学校里。

338、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⑴形成与发展: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在19世纪的德国得到较快的发展。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以追求新的“理性王国”为出发点,强调由国家办世俗教育、培养公民和推行义务教育。19世纪德国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手段,国家应对全体国民进行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培养民族精神。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拉夏洛泰和德国的费希特等。
⑵教育基本主张:①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狄德罗等)反对教会的教育管理权;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并把教育交给新的国家政府管理;国家应当推行强迫义务教育。②拉夏洛泰在《论国民教育》中主张,每个国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由国家来办理;教育应当首先考虑的是国家。③费希特主张,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国民的素质;国家的振兴应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应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操,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的利益;国民教育应通过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来实现。
⑶影响:①法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法国大革命时期各种教育改革方案,以及拿破仑的中央教育集权体制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②费希特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统一德国的民族精神,对当时的德国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39、欧洲新教育思潮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基本主张及影响。
⑴形成和发展:①欧洲新教育思潮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欧洲“新教育运动”而出现的教育思潮。②最初由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村寄宿学校开始,引起了各国的响应,许多教育家进行实验并提出了重要的思想。③1899年,成立了“国际新学校局”。④1921年,成立了“新教育联谊会”,出版自己的杂志。⑤1922年,提出了“七项原则”,总结了新教育的基本主张,形成了较为广泛的欧洲新教育思潮。⑥主要代表人物有爱伦·凯、德可乐利、蒙台梭利、凯兴斯坦纳等。
⑵教育基本主张:①爱伦·凯在《儿童的世纪》中提出,“20世纪将成为儿童的世纪”。强调教育者要了解儿童,保护儿童,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②德可乐利主张学校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有刺激的环境;他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和教育的要求,创立了“德可乐利教学法”;他还提出了以“兴趣为中心”的课程论思想。③蒙台梭利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创立了适合儿童发展的“儿童之家”;她重视儿童心理的发展,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吸收力、敏感期和阶段性,教育者应当关注儿童的发展特点;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里得到自由的发展,在儿童的自由发展中要处理好自由、纪律和工作的关系。蒙台梭利还对幼儿教育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意见。④凯兴斯坦纳主要提出了“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理论。“公民教育”理论主要强调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为此,他提出了“国家公民”应具有的三项品质:即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具有热爱国家、为国家效力的品质。关于“劳作学校”理论,凯兴斯坦纳认为劳作学校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机构;劳作学校的主要任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陶冶”,帮助学生在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职务;对学生进行“性格陶冶”,帮助学生将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在“性格陶冶”的基础上,把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其团结工作的精神。
⑶影响:①欧洲新教育思潮促使人们对西方教育传统进行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对教育现象的再认识;②许多新教育家通过创办新型的学校,为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③对20世纪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40、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基本主张什么,对近代现代教育产生了哪影响?
⑴教育基本主张:①卢梭主张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得到自由的发展;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特点,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自然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施教育。②裴斯泰洛齐主张,自然的教育可以通过家庭和学校进行;自然的教育应依据自然的法则,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要求在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兴趣与自觉性,发展儿童在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潜在能力;要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进行教育。
⑵影响:①确立了一种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②影响了几代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第斯多惠、杜威等)的教育思想和实践③奠定了欧美新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



相关文章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二十一)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二十)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九)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八)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七)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六)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五)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