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三)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5:28 11:24:4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21、教育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与内在特征
⑴教育的现代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一般特征①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②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③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⑵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表现为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教育民主化”已是当前教育政策讨论的中心课题之一,已成为几乎所有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在的目标,也是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教育民主化的先决条件是社会的民主化,尤其是经济和政治的民主化。“教育主体性”有这样两层含义:一是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发展;二是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打破模式化的教育,用多样化的教育造就富于个性的一代新人。教育主体性问题的提出是我国“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思想主题的继续,是“科学”、“民主”和“个性解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新强调。

22、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⑴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青少年身心发展是具有顺序性的。不仅整个身心发展再现出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也是如此。青少年身心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由低级到高级、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可“揠苗助长”,“凌节而施”。否则,欲速则不达。
⑵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由生物个体的成熟规律造成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的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信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
⑶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身心发展阶段、发展顺序和每一阶段变化过程及速度等方面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或其他条件的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其发展水平又是有差异的,具有可变性。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则是相对的。教育者必须掌握青少年的年龄阶段特征,并依此确定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教育工件者还应重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挖掘每个个体的发展潜力,改变僵死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促进青少年更快、更好地发展。
⑷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之间身心发展有可能存在着个别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可能不同;二是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质量也可能不同。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和水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23、人为什么具有可教育性?
①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②正是这种“未特定化”,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敞开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人的“未特定化”,使他能适应环境,使用权他不受特定的生活环境的限制,使他为了生存也无须改变自己的生物本性、生物结构,而只需变化自己的外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③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机时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现代科学研究对人类潜能的揭示,为人的可教育性展示广阔前景。④当然,人的可教育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的可教育性,既区别于遗传决定论(或生物预成论),也区别于教育万能论。

24、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是什么,之间的关系如何
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务必通过青少年的内部因素,即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实现。
⑵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旧矛盾解决,新矛盾出现。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而教育又是促成这种矛盾不断运动变化的主要因素。
⑶当社会、家庭和学校向青少年提出某种要求而依靠现有发展水平不能顺应这种要求时,青少年就会产生一种新的需要。这时,如果教育要求适合他们的需要,就会被接受,并转化为实际行动,教育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就得以实现。反之,如果教育要求不适合青少年的需要,它就不能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导作用就无从发挥。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为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教育工作者必须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的需要,掌握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教育工作能够适应并促进他们的发展。

25、什么是教育目的,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⑴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教育目的确定以后,教育事业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朝预定的方向发展。教育不可能没有目的,无目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⑵教育目的不是一个超社会、超历史的范畴,人们在规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以一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和根据,如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等。
①物质生产水平:a物质生产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绝对条件和永恒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b生产力是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是诸因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由体力、智力、文化知识、劳动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共同构成的。人的智力要靠教育来开发,劳动技能、劳动经验和各种生产知识要靠教育来获得。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力积累下来,传递下去,也要靠教育。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
②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一定的教育目的必定表现为一定条件下教育对周围现实的关系,凡定由一定条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决定。
③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a教育总是直接指向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受教育者个体的,为了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结果,教育目的的制定者不能不考虑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性。b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是一个以总的教育目的为核心,以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各级各类课程目标一直到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具体内容构成的内在和谐的有机整体。但不论是哪一层次的教育目的,它都必须充分考虑受教育者身必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④现代教育目的的若干特点:①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制定产生直接的影响。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的直接影响是随着现代工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这一现代化的进程给予教育的影响就在于孕育和产生了普及的、社会化的、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的现代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形态。现代教育的教育目的直接受到现代生产发展的影响②经济科学、管理科学、法律科学等方面人才的培养也开始成为现代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③在现代社会,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的现代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教育的普及化。人们开始把教育当做个人的一种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要求享受机会均等的教育。受此影响,在目的指向上,现代教育表现为更重视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重视个人多方面的发展需求④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实施已经走向了国家化的道路。

26、当代教育实践在人的发展方面具有哪些由具体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特殊性?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个人发展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人的发展问题既要有马克思所提示的那种一般性,又具有这个历史阶段的具体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特殊性。
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分工:在我国,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社会分工仍然在较大的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我们只能有条件地对分工的消极影响加以限制,还不可能完全消除它的影响。因此,在制定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矛盾状态,对社会分工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并积极寻求具体的教育措施,克服分工对个人发展消极影响,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较好的统一。
⑵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①社会现代化的进种造成了一个高度复杂、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它要求每一个劳动者在知识、技能、素质、能力各方面都要有一个较大的突破。这种变化趋势本身,就是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全面发展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就其经济发展的现状来说,对人才素质的各方面要求应该根据社会生产力及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提出。但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新阶段,这样一种跳跃式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不断地根据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总体上研究人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为人在这些方面的协调发展指出方向。
⑶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与人的自由时间:现代新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的体力和脑力得到解放,有可能更多地享有自由时间,为人们从事生产劳动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教育必须伸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社会成员中去,形成一个普及开放的大教育系统。
⑷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与个人的全面发展

27、从教育的产生看它的目的性:
教育是人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而创造的一种新型进化形式,它不同于通过生物进化而实现的基因种族遗传,而是一种社会性的“遗传”,它的不可替代性就在于它不受个体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亲缘关系的限制,教育者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可以传给自己的直系后代,而且可以传给社会的其他成员,从而缩短了个体成长的过程,加快了社会进步的步伐。

28、教育活动的本质:
教育活动是在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是反映种族生命繁衍、社会生活延续需要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人才培养活动。

29、历史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马克思的贡献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执意追求。马克思在吸取了前人卓越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他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中可以清楚看到,他曾从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领域对人的发展问题作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与其全部学说紧密相连的有关个人全面发展的系统主张。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同以往种种有关人的发展的学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以往一切有关人的发展学说或者是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立的社会基础上解决人的发展问题,或者是把人看做抽象的、脱离具体历史条件的、脱离其所处的经济地位的个体,抽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预言了在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的社会制度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马克思使人类千百年来的一个浪漫主义理想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他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0、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①马克思讲的人的本质包含了两种含义:一是指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它不是来自神,不是来自绝对精神,也不是人固有的,而是来自“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指它的根本属性不是抽象的理性,也不是自然性,而是现实性、社会性。
②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是由客观社会生产条件尤其是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人个只能在客观条件提供的可能的范围内得到发展。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和不断发展的。
③马克思还深刻分析了生产力、分工、私有制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把人的片面发展归结为分工和私有制,把分工和私有制归结为生产力的历史发展,把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归结为以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状况的根本改造为前提的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这就为科学地论证人及其发展问题指明了道路。



相关文章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七)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六)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五)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四)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三)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一)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二)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