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公务员备考辅导:申论论述的技巧-公务员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6:20 11:36:5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一、强调论点的技巧

  强调是突出某一个问题的技巧。有的文章观点好,材料也好,却写得四平八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运用强调手段,突出必须突出的东西。而在有些问题上,由于不能正确使用强调手段,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因此,正确运用强调手段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正确强调,就能使论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确强调的意思,首先指要明确强调的目的。法国剧作家小仲马有句名言:“如果不知道你往哪里去,你是不知道出路的”强调的目的不明确,就难于达到预定的效果。在一篇文章里,如果基本观点是错误的,你愈强调,它就愈错。如果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又能正确强调,就会给人以难忘的印象。所以,在强调之前,就要先弄清准备强调什么?为什么要强调?

  其次,一篇文章上只应强调一个问题,或一个问题的某一方面。不能什么问题都强调。如果所有的观点都同时强调,反而会出现“四平八稳”的局面,哪一个论点也突出不了。

  第三,强调要适当。强调时要防止绝对化。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不适当地强调了某一方面,抑制了另一方面,常常会收到相反的效果。所以,强调时注意分寸是很要紧的。比如说一个年青的作家写出了一部好作品,给子公正的评价、热情的推荐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为强调他的优点,把他的作品说得一点缺点也没有,好像国内没有人能比上他,这就从另一方面贬低其他有成就的老作家。在讲到他的成就取得的原因时,肯定他个人的刻苦努力是对的,如果只强调这一方面,忽略了老作家、人民群众和领导的帮助、支持、鼓励,也同样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所以我们在谈强调的方法之前,要明确什么才是正确的强调。

  论述中强调手段的使用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词强调

  语同强调指在文章中,直接用语同表不出强调作用。如提不“请注意”、“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申明”这类。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说:“我而度申明:出版这个参考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个如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而不是要同志们去记那些具体材料及其结论。”这里的“我而度申明”就是强调。语同强调有时用重复同语引起人们的注意。洪深先生有篇文章叫《戏剧官》,结尾处写道:“以后,我只希望,那神圣庄严的官字,永远永,不,不,不,不,不,不而和那寒冷混沌的‘洪深’两字相连”洪深是

  个戏剧作家、导演艺术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希望将毕生精力献给艺术。在抗日战争中为挽救祖国的危亡,他不得不在第三厅做了7年戏剧官。这7年里,他丧失了女儿,丢掉了艺术,得了一身病,几乎丧命,使他一想起来就胆寒。所以,他在这里连续用了9个“不”字,这9个“不”字突出地表达了不愿做“官”的强烈感情

  还有一种是结束时的总结概括语。如“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一言以蔽之”,

  “由此可见”之类。在议论文里,经过论证在一个小的段落或结束时加以归纳总结,从结构上来说是与开头相呼应,从突出文意上来说也具有强调的作用。

  2.集中强调

  从材料的选择安排到具体的表现,都可以使用集中强调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侧重一面,集中一点,把问题讲深讲透。报刊的编辑们最不欢迎的文章是面面俱到,什么问题都谈,哪一个问题也谈不透。他们最喜欢的是能从某一个侧面、某一个小角度深人下去,讲出一番新鲜的道理,能给人以启不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比如《对立中求和谐》这篇论文,分析的是唐诗的艺术辩证手法,但并不是一般地孤立地谈唐诗的艺术手法。“对立中求和谐”虽然说明的只是一点,但笔墨很集中,而且与此无关的东西统统不谈。作者抓住这一个小小的侧面,通过从唐诗人手将两种对立的因素在同一首诗中结合起来,达到均衡和谐;从事物的反面人手描写事物,用反衬手法突出所描写的东西,从而取得和谐;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截然相反或相对的两件事物的比较、对照,烘托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以及虚实的对立统一等四个方面的分析,有力地突出了唐诗运用艺术辩证法的特点,给人的印象就比较深刻。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集中并不是指谈的问题的数量的减少或概括面的压缩,而是为深人挖掘事物的本质。事情谈得多,笔力不集中,不利于把问题谈深。

  集中强调的另一方面是确定了一个侧面以后,还要有写作的集中点。在《对立中求和谐》一文中,作者谈了四个特点,集中谈唐诗对艺术辩证法的运用。在具体的行文中,比重和笔力是不完全一样的。作者对反衬这一手法作了重点解释,他着重指出,“唐诗中这种反衬手法,往往比正面描写所取得的效果更为强烈,它充分利用了人的心理功能,利用和启发人的潜伏的创造因素,把欣赏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创造者,使欣赏者能根据作品提供的形象,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出发,领会到作品中未直接表达的形象和感情,得到意味深长的美学享受。”在这里,作者充分地强调了反衬手法的美学作用。


相关文章


2007公务员备考辅导:申论论述的技巧-公务员考试
专家精析2007北京社招公务员考试申论考题-公务员考试
广州新东方深度剖析07年广东申论考题(含参考答案)-公务员考试
2007公务员备考辅导:申论的论述语言-公务员考试
名师指导:公务员考试申论解题环节和方法-公务员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