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亲切又尴尬的提醒(图)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10:15 16:33:18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近日,在北京大学学一食堂的餐桌上,出现了温馨的公益广告语,让前来就餐的学生嘴角露出一丝会意的微笑。餐饮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次设计的广告语以爱惜粮食、环境保护、健康饮食等7个主题为内容,分别印在食堂内100多张餐桌上。

  

本报记者 王鹰摄

  在北京大学学生食堂的餐桌上出现“爱惜粮食”的广告语,之所以让前来就餐的学生嘴角露出微笑,我认为其原因有二:一是大学德育摆脱“假、大、空”,走向“近、小、实”,从具体行为规范、从生活细节抓德育,让学生感到可操作;二是广告语不是生硬的耳提面命,而是温馨友善的提醒,让学生感到亲切。学生进餐的同时,也汲取了德育的营养。

  其实,爱惜粮食,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是现代社会提倡的文明习惯。爱惜粮食是生活在地球上全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珍惜地球资源的共同价值观。为什么这个古今中外人们都认同的价值观,还要在大学生拿起筷子时,一再提醒呢?我以为是幼、小、中三个学段德育的缺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教师也许会很委屈地说:“我们的教育绝不缺少这一课,不信,你问问大学生,谁不会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我这里强调的是,仅有道德认知是不够的。知行脱节,造成学生说得好,做得差;一讲实例就感动,一做就对不上号。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受到时空的限制,善于是非对错认知的传承,却没有“行”的体验、巩固。道德认知必须和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结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知、情、意、行全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德育必须延伸到社会、家庭,引导学生去体验、验证、巩固、养成。这几个环节都不能少。从认知到情感,有个内化的过程;从“知道这样做”到“愿意这样做”,再到“自觉这样做”,还有个外化的过程。只有所有学段的教师形成持续一致的推动力,学生的“这样做”才能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才能养成不须别人监督的自觉的文明习惯,践行中在学生头脑中就会升华为一种道德价值观:以勤俭节约为荣,以浪费虚荣为耻。

  那么,为什么又说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呢?现在的家庭,没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困难时期的经历。现在的家长认为,孩子掉饭粒是小事,甭捡,“那多不卫生呀!咱又不缺那一口”;不少孩子在校吃营养餐,挑挑捡捡,吃一半倒一半,然后到小卖部买零食补充,家长无奈地说:“孩子嘴刁,是我惯的,只能再给零用钱,不能让他饿着呀!”;不少家长带孩子去餐馆吃饭讲排场,剩下饭菜扭头就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饭一粥来之不易,一缕一丝物力维艰”的认知,并没有在孩子心中扎根。

  所以我要说,爱惜粮食的广告语上大学生餐桌,是普教工作者没有形成德育持续推动力的结果,是家庭、社会没有很好配合学校形成德育合力的结果。总之,没有形成德育和谐环境。

  我期待着那一天,大学餐桌上干干净净,泔水桶没有多少油水,大学生不必一边尴尬地看着这条提醒,一边进餐。(作者闵乐夫系北京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



相关文章


明年海南专升本计划招840人 海大计划招380人
兰州名片的崛起
兰州"牛大碗"真的很牛
走进甘肃-------兰州
一条亲切又尴尬的提醒(图)
鹤壁市粮食局招聘粮食检验技术人员
国家公务员考试今日举行 录取的比例约为42:1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连续两年完成百万扩招任务
河南5企入选全国见习基地 毕业生实习有去处了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