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贫血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12:11 11:54:18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width="100%"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7" style="BORDER-COLLAPSE: collapse"> 名称地中海贫血 所属科室血液内科 病因疾病概述 又称海洋性贫血(Thalassemia),亦称地中海贫血,是由于血红蛋白的珠蛋白链合成速率降低,血红蛋白产量减少所引起的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海洋性贫血是一组具有多种遗传异常的疾病,接受抑制的***链不同而区分为&alpha.、&beta.、&delta.、&delta.&beta.和&gamma.&beta.海洋性贫血等。临床有重要意义的主要为&alpha.及&beta.海洋性贫血。正常人含&delta.链的血红蛋白A2(HbA2,&alpha.2&delta.2)浓度很低,故&delta.海洋性贫血不产生贫血。&alpha.&beta.海洋性贫血的混合杂合子状态,由于受影响的珠蛋白链分别在&alpha.及&beta.链,临床表现不严重。海洋性贫血也可与异常血红蛋白基因产生双重杂合子:①&alpha.海洋性贫血基因与血红蛋白ConstantSpring基因双重杂合子,临床表现与HbH相似;②血红蛋白Lepore是&alpha.与&beta.基因融合的产物,杂合子HbLepore与杂合子&beta.海洋性贫血临床表现相似,而上述二种疾病的双重杂合子,或&beta.海洋性贫血与HbE、HbS等异常血红蛋白基因杂合,由于均为&beta.基因突变,临床表现与重型&beta.海洋性贫血相似或稍轻。  遗传性胎儿血红蛋白持续增多症(hereditarypersistence of fetal hemoglobin,HPFH)患者生后不能将&gamma.链的合成转变为&beta.链的合成,而致红细胞内高浓度HbF持续存在,病因与&beta.和&delta.基因的异常或缺失有关,如常见非洲型有&beta.-珠蛋白基因的广泛DNA缺失。  综上所述,凡属珠蛋白链合成障碍,临床表现与各种典型海洋性贫血相似的病态,均可称为海洋性贫血综合征。  本病在各地区各民族中发病情况差别甚大。&beta.海洋性贫血广泛存在于全世界各地和多种民族,以地中海区域、中东、东南亚等地区多见。&alpha.海洋性贫血分布不如前者广泛,最多见为东南亚。东南亚部分地区,人群中有40%以上携带1种或1种以上海洋性贫血基因。近年报道在中东、地中海、非洲某些地区与美国黑人中本病亦不少见。国内海洋性贫血最多见于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其次是长江以南各省市。  (一)&alpha.海洋性贫血&alpha.海洋性贫血(&alpha.-Thalassemia,&alpha.-thal亦称&alpha.地中海贫血),因&alpha.珠蛋白链合成部分或完全受抑制而引起。控制&alpha.链合成的基因位于第16号染色体,每条16号染色体上有2个&alpha.基因,如2个基因均缺失,&alpha.链合成完全抑制,称&alpha.海洋性贫血1(&alpha.-thal1或&alpha.°.);仅缺失一个&alpha.基因,则&alpha.链合成部分受抑制,称&alpha.-海洋性贫血2(&alpha.-thal2或&alpha. 。)另有一种因终止密码突变而产生的异常血红蛋白(Hb ConstantSpring,HbCS,)&alpha.链合成能力亦明显降低,其临床表现与&alpha.-thal2相似。由上述三种基因相互作用构成各种类型的&alpha.海洋性贫血的临床类型及分子遗传基础分列于附表(表20-7)。各类&alpha.海洋性贫血以血红蛋白H病(HbH病)及血红蛋白Barts胎儿水肿综合征具临床重要意义。  东方人&alpha.°.基因单倍型及&alpha. 基因单倍型相对常见,故HbH病,胎儿水肿综合征较常见。黑人常有&alpha. 基因单倍型,很少&alpha.°.基因单倍型,因而HbH病少见,而胎儿水肿综合征则未见报道。  1.血红蛋白Bart胎儿水肿综合征 本病为&alpha.-thal1(&alpha.°.)基因纯合子,即第16对染色体上共缺失4个&alpha.基因,属&alpha.海洋性贫血中最严重类型。&alpha.链完全缺如,不能合成HbA,多余的&gamma.链聚合成HbBarts(&gamma.4)。HbBarts对氧亲和力高,结构不稳定,红细胞寿命短,发生溶血性贫血,致使组织严重缺氧。胎儿多在妊娠30~40周死亡。临床表现有全身水肿、苍白、贫血、腹水、肝脾明显肿大。血红蛋白约30~100g/L,外周血靶形红细胞多见,幼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电泳分析:Hb Barts占80%~100%,可有少量HbH及Hb portland。HbA、HbA2及HbF均缺如。患儿父母为&alpha.-thal1特征,常有红细胞形态异常及渗透性脆性减低。家庭成员中可能有HbH病患者。  2.血红蛋白H病 本病多见于东南亚,亦见于中东及地中海沿岸。我国以南方各地,尤以广东、广西多见。为&alpha.-thal1和&alpha.-thal2或HbCS基因双重杂合子。&alpha.链合成减少,&beta.链相对过剩,聚合成HbH(&beta.4)。HbH对氧亲和力较高,失去正常运氧功能,而且是一种不稳定血红蛋白,含有较多的SH基。红细胞氧化后使&beta.4解离成游离的&beta.链,在红细胞内沉淀,并附着于膜上,形成HbH包涵体,使红细胞膜受损,并易被脾脏消除。红细胞寿命为正常人的1/3。本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起病年龄6月~50岁不等,约半数在20岁后起病。患者出生时健康,贫血轻度,HbBarts约占5%~25%,并有少量HbH。生后HbBarts减少,HbH渐增多(5%~40%)。HbA、HbA2及HbF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少量HbCS,有轻至中度贫血,常伴发感染。服用氧化剂药物或妊娠时溶血可明显加重。血红蛋白7.0~8.0g/dl左右,严重时低至3.0g/dl以下。贫血呈低色素、小细胞性。靶形红细胞多见。煌焦油孵育后红细胞内可见HbH包涵体。切脾后病人红细胞内易见HbH包涵体。HbH在pH8.6或8.8电泳时,向阳极方向移动,泳速快于HbA;在pH6.5电泳时,仍向阳极方向移动。患者父母之一方为&alpha.-thal1特征,另一方为&alpha.-thal2特征。  近年来研究认为非缺失型HbH病(&alpha.&alpha.T/--)属重型海洋性贫血,其临床表现、血液学改变及&alpha.珠蛋白合成障碍程度均较缺失型HbH病(--/&alpha.-)严重。迄今发现的缺失型&alpha.海洋性贫血基因突变类型有16种,我国目前已知的非缺失型&alpha.基因突变类型仅HbCS和广西(CD125)二种,但非缺失型HbH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约占HbH病的50%。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家系调查分析。本病应与缺铁性贫血、&beta.海洋性贫血鉴别。本病铁储备正常或增多。&beta.海洋性贫血多伴HbF或A2增高,而本病则HbF、A2常减低(约1%~2%),并可检出HbBarts及HbH异常泳带,HbH包涵体阳性。如合并缺铁时,HbH可消失;缺铁纠正后,HbH又出现。获得性HbH偶见于白血病患者,应予鉴别。预防及治疗可参照&beta.海洋性贫血。轻型&alpha.海洋性贫血不需治疗。HbH病因骨髓内溶血较轻,脾切除效果较重型&beta.海洋性贫血为佳。  (二)&beta.海洋性贫血&beta.海洋性贫血(&beta.-Thalassemia亦称&beta.地中海贫血)是指&beta.链合成部分受抑(&beta. 基因)或完全抑制(&beta.°.基因)而引起的一组血红蛋白病。如&beta.、&delta.链合成同时受抑制(&delta.&beta.°.及&delta.&beta. 基因)则称为&delta.&beta.海洋性贫血。血红蛋白Lepore的异常珠蛋白链是由部分&delta.链和部分&beta.链联接而成。由于&delta.与&beta.链合成均显著降低,临床表现与&delta.&beta.海洋性贫血相似。上述各种&beta.海洋性贫血基因组成&beta.海洋性贫血的不同遗传状态,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  1.重型&beta.海洋性贫血(亦称Cooley贫血)患儿产时正常,出生后半年起逐渐苍白,重度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生长发育迟缓、矮小、肌张力松弛,常有发热及消化不良。因长期骨髓增生,骨质疏松,骨骼生长畸形,并可引起病理骨折。颅骨增厚,额部隆起,鼻梁凹陷,二眼距增宽,呈非凡面容。X线检查见颅骨板障增宽,皮质变薄,骨小梁条纹清楚,似短发竖立状;由于髓外造血,可压迫脊髓,产生相应神经症状。  血红蛋白常低于6g/dl,呈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靶形红细胞10%~35%,网织红细胞2%~15%。切脾后四周血涂片中可见幼红细胞及泪滴形红细胞。骨髓和血液与甲紫或煌焦油孵育后,幼红细胞、红细胞内可见&alpha.珠蛋白链包涵物。骨髓红系极度增生,髓外铁与细胞内铁粒增多。血红蛋白分析示HbF30%~90%,甚至可高达100%。HbA多低于40%,或可低至0%。红细胞渗透脆性明显减低。  如无适当输血治疗,患者往往于婴幼儿期死亡。  患者一般为&beta. 、&beta.°.基因纯合子。我国70例&beta.海洋性贫血基因分析发现7种点突变,其中以Codon41~42,Codon17等型分布频率较高。广西已发现本病基因点突变11种。由于&beta.珠蛋白基因突变,&beta.mRNA缺乏或转录及翻译缺陷,导致&beta.***链减少或缺如。正常人&alpha./&beta.链合成比例为1∶1,本病患者为5~15∶1,&alpha.链相对增多。未结合的&alpha.链自聚成不稳定的&alpha.链聚合体(&alpha.2、&alpha.3、&alpha.4),在幼红和红细胞内沉淀而形成包涵体,引起膜的损害,影响幼红细胞成熟,导致大量红细胞无效生成并在脾内破坏。51Cr标志红细胞半衰期最短者仅9天。&beta.链合成抑制引起&gamma.链代偿合成,使HbF增高。HbF的氧亲和力高,使组织缺氧加重。骨髓红系增生超过正常20~40倍,引起骨髓腔扩张,骨骼畸形。大量红细胞的转换,引起代谢亢进、高尿酸血症和叶酸缺乏。由于红细胞对铁利用不佳,溶血及反复输血又增加铁负荷。体内含铁血黄素沉积引起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  诊断根据典型病史,临床表现尤以非凡面容、骨骼X线表现、重度低色素小细胞性溶血性贫血及HbF增多等。患者亲生父母应为轻型&beta.海洋性贫血患者。用核素法测定红细胞&alpha.、&beta.链合成比例,有助诊断;并有助于&beta.°.与&beta.基因型的鉴别。HbLepore纯合子临床亦表现为重型海洋性贫血,血红蛋白电泳HbF约75%,HbLepore约25%,HbA及A2缺如;其父母表现为轻型海洋性贫血,HbF升高,HbLepore5%~15%。  本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除注重营养及休息、防止感染及其它致贫血因素外,多主张高输血疗法,经常维持血红蛋白10.0g/dl左右,以减轻骨髓增生、肝脾代偿性造血,避免骨骼畸形和发育迟缓。脾功能亢进时,可作脾切除,但不能改变红细胞无效生成及骨髓内溶血,故长期疗效仍不满足。为预防及延缓血色病的发生,可应用铁螯合剂,促进铁的排泄,如去铁胺甲磺酸盐(deferoxamine)每次20~40mg/kg,静滴,每周3~6次;用药期间监测尿铁排出及血清铁蛋白。  近年报道重型患者早期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约80%患者可获无病生存。国内曾报道应用羟基脲治疗4例重型&beta.海洋性贫血,其中2例有明显&alpha.及&gamma.链mRNA增高(增高50倍),HbF升高(2倍),但临床症状无改善。2例&beta.珠蛋白mRNA明显增高,&beta.链合成增多,血象及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在本病高发地区,应做好婚前检查及遗传咨询工作。宣传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劝阻双方均为本病基因携带者婚配。对高危家系应作产前诊断,早期发现重型胎儿,中止妊娠。我国已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连锁分析,间接检测&beta.海洋性贫血基因,或应用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作探针进行杂交,直接检测突变基因。近年发展的基因扩增后寡核苷酸杂交技术及应用扩增的&beta.珠蛋白基因DNA片段,作限制酶酶谱分析。聚合酶链反应提高了海洋性贫血产前基因诊断的灵敏度,并已应用于临床。  2.中间型&beta.海洋性贫血 本组患者临床表现贫血程度略轻于重型海洋性贫血,一般不需经常输血,血红蛋白可维持在6.0~7.0g/dl以上。患者贫血,黄疸程度不一,脾轻至中度肿大,少数病例有轻度骨骼改变,性发育迟,但性功能仍能成熟。患者常可生存至成年,甚至老年。本组患者包含多种不同遗传基础的血红蛋白病,如症状较轻的纯合子&beta.海洋性贫血;贫血与脾肿大明显的杂合子&beta.海洋性贫血,&beta.和&delta.&beta.海洋性贫血,或&beta.和&alpha.海洋性贫血的双重杂合子;或&beta.海洋性贫血与HbE、S、C、Lepore等异常血红蛋白的双重杂合子。  根据临床表现,具体家系调查及实验室检查可与其它血红蛋白病鉴别。&delta.&beta.海洋性贫血纯合子的临床表现为中间型海洋性贫血,电泳检查HbA、A2缺如,HbF100%,父母均为轻型地中海贫血(HbF5%~20%,HbA2正常);HbE复合海洋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成分分析呈HbE HbF或HbE HbF HbA2等实验室检查特点。治疗与防治同重型患者。  3.轻型&beta.海洋性贫血 亦称&beta.海洋性贫血特征。父母中至少有1人患同样疾病。临床可无症状或仅轻度贫血,偶有轻度脾肿大。血片中可见少量靶形红细胞。红细胞较小,血红蛋白含量较低。本病特征性表现为HbA2升高,约90%以上患者HbA24%~8%(正常HbA22%~3%)。由于临床无明显症状,多在普查时发现。本病需与HbH、&delta.&beta.地中海贫血及HbLepore杂合子等鉴别。并需与缺铁性贫血鉴别,后者HbA2正常,骨髓可染铁、血清铁及血清铁蛋白均减低,铁剂治疗有效。轻型患者无症状者不需治疗,但应预防感染。如合并感染或妊娠,贫血加重,应加服叶酸。少数有脾机能亢进者,亦可考虑脾切除。

相关文章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
成人T细胞白血病
过敏性紫癜
恶性组织细胞病
地中海贫血
骨髓纤维化
硫血红蛋白血症
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嗜酸细胞增多性非变态反应性鼻炎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