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中:秩序是真实法律的写照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04:09 17:04:3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埃里克森的《无需法律的秩序》一书,自2003年在中国翻译出版以来,引起了法学界的普遍关注。因为,它论证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在结构紧密的社区中,不需要法律就可以实现社区成员之间的有效互动,就可以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生活秩序。这样的观点着眼于社会学、经济学的立场,有助于提醒我们注意,即使在法律缺席的情况下,秩序依然在场。显然,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学术发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看到法律与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






  但是,这个看似清楚明白的观点却包含着逻辑上的矛盾:一方面,这是一本带有社会学倾向的法学著作,它以社会学的方法来分析法律,讨论的主题是社会学视野中的法律;但另一方面,“无需法律的秩序”这个标题中的“法律”,显然是指国家制定、颁行的实在法,按照韦伯的说法,属于“法律教义学”视野中的法律。由于“法律”的意义不同,作者的叙述在此出现了一个裂痕。如果要弥补这个裂痕,保持理论逻辑的自洽,就有必要对标题中的“法律”进行限定:它主要是指“国家制定法”;换言之,“无需法律的秩序”,实际上是指“无需国家制定法的秩序”。

  无需国家制定法就能建立秩序,这既是埃里克森的理论主张,也能在我们的经验中得到验证。譬如,有一些偏僻的乡村社区,千百年来,基本上都是通过地方性的乡土规则、民间习惯,就建立了基本的社会生活秩序,就实现了社区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国家制定法对于这些社区秩序的塑造功能,就极其微弱。这样的社会法律现象表明,秩序的建立,并不像我们先前认定的那样,仅仅是或主要是国家法律强制实施的结果。

  多年来,主流的法律理论普遍认为,是法律造就了秩序,是法律满足了人对于秩序的需要。在法律价值理论中,秩序常常被列为法律的首要价值。在实践中,只要哪个地方、哪个领域出现了紊乱,或者是秩序不够理想,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赶紧为这个地方、这个领域制定一套法律。似乎只要制定、颁布一些法律,就可以建立起理想的秩序。这种通行的看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也揭示了法律与秩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但是,如果仅仅止步于此,我们并没有把握法律与秩序相互关系的全貌。

  一方面,特定的法律确实有助于塑造某种特定的秩序,但在另一方面,秩序本身对于法律的规定,恐怕会更加深入、更加根本。因为,秩序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在这样的秩序关系中,本身就蕴藏着一系列零零碎碎、不成系统的原初规则。解读、提炼这些“素面朝天”的原初规则,把它们进行归类整理,既是法学研究者的使命,同时也是国家立法者的使命。如果按照马克思的著名论断:立法者只能表述法律,并不能创造法律。那么,立法者在表述法律的时候,如果不能“无中生有”,那就只能依据特定的秩序关系来展开。可见,任何特定的法律,都隐藏、潜伏在特定的秩序关系中。

  人们论及宪法与宪政的关系时,常常认为,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这样的叙述框架也可以借用于描述法律与秩序的关系:法律是静态的秩序,秩序是动态的法律。因为,法律应当着眼于表达真实的社会生活秩序,应当是对秩序进行文字表达的结果;至于秩序所写照的,正是真实的法律。


相关文章


论我国民法典设置知识产权编的理由及基本构想以概括式立法为目标模式
李曙光谈破产法:破产清算程序的启动
张智辉:优化司法职权的瓶颈
朱景文:“从法治到善治”的思考
喻中:秩序是真实法律的写照
李道军:对许霆案的深层解读
侯国云么惠君:许霆取款行为不应以犯罪论处
谢望原:"无情的法律与理性的解释
李曙光:中国破产法的三种程序与时间表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