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选拔考试练习题-第一章哲学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05:08 10:08:4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典型例题精解

【例题1】“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
物。”这是( )的一种观点。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社会学来源:www.examda.com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答案】C
【解析】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而且依赖于社会,这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故选C。

【例题2】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于统治地位,其根本的原因是( )。
A.他们掌握了国家政权
B.他们掌握了宣传工具
C.他们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
D.他们在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
【答案】D
【解析】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在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上占统治地位,故选D。

【例题3】‘‘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A.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
B.量变质变规律的原理来源:www.examda.com
C.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
D.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答案】B
【解析】.‘防微杜渐”主要是量变质变规律的运用,量变质变规律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要对有害事物的发展情况备加注意,要把它控制在量变中,不要让它越过一定的“度”,发生质变,故选B。

【例题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 )问题。
A.存在和存在的关系
B.世界的表象
C.思维和思维的关系
D.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D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故选D。

【例题5】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来源:www.examda.com
【答案】A
【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一切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

历年真题剖析

1.(2000年G省公开选拔副厅长笔试试卷,单选第1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
A.哲学的基本问题
B.认识论的基本问题
C.发展观的基本问题
D.辩证法的基本问题
【答案】A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其包括:①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也就是何者为本源;②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或精神能否反映物质,故选A。

2.(2003年c省公开选拔副厅长笔试试卷,单选第4题)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指( )。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真理就是谬论
【答案】C
【解析】真理和谬误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如实反映,而谬误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二者的区别只在一定条件下或一定范围内才是绝对的,改变条件、超出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能转化为真理,故选c。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C.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斗争性( )。
A.能脱离同一性
B.不需要任何条件
C.不受任何条件限制
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3.实践是( )。
A.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B.人的本能活动
C.人适应环境的活动
D.人的精神性活动

4.人价值的最显著特点是( )。
A.人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客体
B.人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主体来源:www.examda.com
C.人在价值关系中既是客体,又是主体
D.人只具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自身和他人需要的特性

5.经济社会形态是( )的社会形态。
A.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性质划分来源:www.examda.com
B.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划分
C.以产品分配形式划分
D.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程度划分

6.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A.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合理
B.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的高低
C.社会成员是否团结一致
D.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7.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
A.自身存在着的世界
B.“绝对精神”的产物
C.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构成的统一世界
D.没有规律的客观事物的堆积

8.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
A.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特殊规律来源:www.examda.com
B.哲学是绝对的,具体科学是相对的
C.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9.认为正确或错误的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是( )的观点。
A.诡辩论 B.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不可知论

10.“学而不思则罔”说明( )。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才是高级阶段
B.人们只要思维,就能产生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表的反映,不能认识事物
D.通过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

11.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
A.出现时间的先后 来源:www.examda.com
B.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C.形式上是否新奇
D.是否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12.联系是指一切现象、事物( )。
A.都有共同点
B.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C.都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D.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3.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
A.科学技术 B.阶级斗争
C.人民群众 D.社会基本矛盾

1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基本类型是( )。
A.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 来源:www.examda.com
B.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C.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
D.私有制和公有制

15.认识是( )。
A.客观实在自身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来源:www.examda.com
C.思维的自由创造物
D.社会实践

16.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
A.实践、认识、再实践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觉、知觉、表象
D.抽象、具体、再抽象

17.人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特征是( )。
A.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
B.人能在大脑的支配下进行活动
C.人有语言
D.人能影响周围环境的改变

18.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的原因在于( )。
A.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D.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

19.“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但是由于它只是消极的,所以一定要被摧
毁。”这是( )观点。
A.历史唯物主义的
B.历史唯心主义的
C.历史自然主义的
D.历史人本主义的来源:www.examda.com

20.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
A.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
B.社会分工不同
C.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
D.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1.最早把马列主义传人中国的先进分子代表是( )。
A.瞿秋白 B.李大钊
C.周恩来 D.鲁迅

22.“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23.群众路线是( )。
A.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路线
B.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来源:www.examda.com
c.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
D.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

24.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
A.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B.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C.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D.前者体现了人的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25.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 )。
A.社会革命的唯一形式
B.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C.社会革命的辅助形式
D.社会革命的必要形式

26.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能( )。 .
A.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来源:www.examda.com
B.代表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C.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D.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27.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
B.改革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革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28.宗教是( )。
A.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精神骗局
B.人类知识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来源:www.examda.com
C.因人们愚昧无知的一种盲目信仰
D.统治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29.( )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A.运动 B.能量
C.质量 D.时间和空间

30.把世界的本质单纯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是(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有( )。
A.提供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提供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c.提供了解决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D.提供了正确理解哲学史的基本线索来源:www.examda.com

2.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
A.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B.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c.否定中不包含肯定
D.否定与肯定绝对对立

3.辩证法发展的历史形态包括( )。
A.朴素辩证法 B.唯心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 D.思维辩证法

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 )。
A.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B.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C.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来源:www.examda.com
D.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5.造成意识主观性差异的原因有( )。
A.人的先天因素的差异
B.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
C.意识的对象的差异
D.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

6.“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一观点( )。
A.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B.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肯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
D.把理论当成实践的唯一来源和动力

7.理性认识是( )。
A.认识的起点
B.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来源:www.examda.com
C.对事物本质联系的反映
D.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

8.“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
矛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A,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混为一谈
B.用逻辑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普遍性
C.割裂了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的内在联系
D.否认了逻辑矛盾是客观矛盾的主观映象

9.地理环境之所以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其原因有( )。
A.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它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D.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其他社会因素制约

10.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它们分别是( )。
A.人的依赖性社会
B.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物的依赖性社会
D.私有制社会


11.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来源:www.examda.com
A.反映论 B.先验论
C.能动的反映论 D.可知论

12.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
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
A.知行相互促进 B.知行合一
C.知行不可分割 D.行先知后

13.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
A.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来源:www.examda.com
B.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c.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D.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14.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
B.阶级统治的工具
C.以军队为主要成分的暴力机构
D.调和阶级矛盾的机构

15.社会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意味着(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人能够创造和改变社会规律
D.每个人的意志都对历史事件的形成有一定作用

16.下列论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B.理在事先
c.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D.万事万物都是由绝对精神派生的

17.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进步,因为( )。
A.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B.它是社会形态的更新
c.它使作为奴隶来源的战俘,至少能保全了生命
D.它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不断发展,促进了古代科学文化的繁荣

18.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包括( )。
A.它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B.它依赖于社会存在,并由社会存在决定
c.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1 9.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正确认识是( )来源:www.examda.com
A.阶级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历史阶段
B.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c.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各具特点,有的呈现跳跃式发展
D.任何国家、地区和民族都必须经历五种社会形态

20.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C.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来源:www.examda.com
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1.下列著作属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的有( )。
A.《矛盾论》
B.《实践论》
c.《论十大关系》来源:www.examda.com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2.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形态是( )。
A.唯意志论 B.群众和个人共创论
c.历史宿命论 D.科技万能论

23.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
A.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
B.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C,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规律不能被创造、消灭

24.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包括(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上层建筑

25.提倡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这说明宇宙中的事物是( )。
A.在整个世界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B.处于普遍联系中的
C.没有差别,完全相同的
D.任何事物都和其他事物相联系而存在,并影响其他事物

26.“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说的是时间的( )。来源:www.examda.com
A.即时性 B.客观性
C.一维性 D.不可逆性

27.造大楼前先设计图纸,然后造楼,这说明( )。
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来源:www.examda.com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D.意识决定物质

28.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 )。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物质存在的方式
c.物质的唯一特性
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9.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其含义包括( )。
A.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发展规律是等同的
B.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它的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的参与
C.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
D.人类社会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30.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说( )。
A.只要先进的生产关系一经建立,生产力就会自然而然的向前发展了
B.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C.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D.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三、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
2.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 )
3.事物的质变和量变是相互转化的。 ( )
4.对哲学的研究,可以代替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 。 ( )
5.新生事物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但它的存在并非是永恒的。 ( )
6.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 )来源:www.examda.com
7.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
8.量就是指数量的多少。 ( )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和革命性。 ( )
10.量变和质变可以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 )
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 )来源:www.examda.com
12.内因和外因是同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对事物发展起着相同的作用。 ( )
1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 )
1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双重属性。 ( )
15.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
16.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 )
17.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可以分割的。 ( )来源:www.examda.com
18.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 )
19.人类社会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最高级、最复杂的物质体系。 ( )来源:www.examda.com
20.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 )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来源:www.examda.com
3.什么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4.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内涵和关系是什么?
5.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以及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6.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来源:www.examda.com
7.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意义?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其实践基础?
3.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来源:www.examda.com
4.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意义?
5.怎样理解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6.怎样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7.怎样理解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来源:www.examda.com

1.D 2.D 3,A 4.C 5.A
6.D 7.B 8.A 9.C 10.D
11.B 12.C 13.D 14.D 15.B
16.B 17.A 18.B 19.A 20.A
21.B 22.C 23.D 24.A 25.B
26.D 27.D 28.D 29.A 30.C

二、多项选择题来源:www.examda.com

1.ABCD 2.AB 3.ABC 4。ABCD 5.ABD
6.BC 7.BCD 8.ABCD 9.ABCD 10.ABC
11.AD。 12.ACD 13.CD 14.BC 15.ABD
16.BCD 17.ABCD 18.BCD 19.ABC 20.AD
21.ABCD 22.AC 23.ABCD 24.ABC 25.ABD
26.BCD 27.BC 28.ABD 29.CD 30.BCD

三、判断题来源:www.examda.com

1.√
2.×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3.√
4.× 由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可知,哲学的研究并不能代替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
5.√ 6.√ 7.√
8.×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等外在的规定性。
9.√ 10.√ 11.√
12.× 内因和外因对事物发展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13.√ 14.√
15.×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6.√
17.×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相辅相成。
18.√ 19.√
20.×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四、简答题

1.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精神(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从理论上说,哲学基本问题为我们研究哲学派别和哲学发展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指导线索,使我们能够透过形形色色的哲学名词、术语抓住它们在哲学上的基本倾向和本质。它是我们识别和批判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实践上看,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说到底就是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客观世界、实际情况、工作环境等属于物质现象;主观世界、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属于意识现象。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如果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就会在实践中遭受挫折和失败。哲学基本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思想路线的依据之一。思想路线是否正确,对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科学性。在实践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第一次使哲学真正成为科学。
(2)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自然、社会、人类思维运动和发展一般规律作为研究自己的研究对象,它来自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不断发展。

3.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是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有三种基本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则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②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待世界。③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答:唯物辩证法除包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外,还包括一系列的范畴,这些范畴包括: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1)本质和现象。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各方面的外部表现。
(2)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揭示构成客观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任何事物都既有自己的内容,又有自己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3)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足揭示事物先后相继、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4)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联系和非确定联系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向;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趋向。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在揭示客观事物转化过程中过去、现在、将来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可能性是指事物内部潜在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的客观事物,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5.答:(1)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其主要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联系认识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只有在实践中,主体才能反映客体,产生认识。一切理论都来源于实践,无论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还是书本知识,都来源于实践;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作出判断;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开端,也是认识的归宿。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否则,人的认识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理论能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方法;②理论可以提供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或预测;③理论可以动员、鼓舞和组织群众,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两次飞跃。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必须把理性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方法;要将理论、计划、方案等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理论只有为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都使认识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6.答:社会发展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既是历史决定论,即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同时又承认主体的选择性,即承认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必须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去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人的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辩证统一的,社会规律离不开人的活动,相反,人的活动又必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7.答: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在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的状况规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能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五、论述题来源:www.examda.com

1.答: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具有规律的。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就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中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容,就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体现。

2.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③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以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为前提。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实践的基础上,物质转化为意识,意识又转化为物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而主观世界的改造,又进一步推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答:唯物辩证法揭示并科学论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辩证性质,它是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①必须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②必须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揭露和分析具体事物的矛盾状况,从而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③要反对否定和掩盖矛盾的形而上学观点。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做好工作的实际需要。

4.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把认识同认识对象相对照,检验两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在主观意识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客观对象一般也不能回答这一问题;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观和客观相联系的“桥梁”和“交错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认识和客观对象加以对照。一般来说,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就说明认识是正确的,是真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决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答:(1)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存在,即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等观点、理论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产生和变化。
(2)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来源:www.examda.com
社会意识通过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科学、宗教、哲学等形式表现出来,各种形式相互联系,构成社会意识体系,对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①政治思想是关于政治生活、政治制度、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关系的观点的总和。法律思想是关于法、法的关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的总和。
②道德是从伦理角度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等,主要依靠社会舆沦、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和实现。
③艺术是从审美角度,通过具体、生动、感人、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表演艺术、语言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等等。
④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虚幻颠倒的反映,是对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信仰和崇拜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⑤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6.答:(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社会绝大多数成员。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但不论在什么国家、什么历史时期,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足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是要受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具体作用和具体结果是不同的。
(2)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同时又承认个人,尤其是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指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杰出人物是指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对促进历史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们。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人民群众实践活动起组织领导作用,对人民群众在认识中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归结到一点,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就是他们能以不同的方式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无产阶级领袖人物由于他们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代表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与人民群众有血肉联系,比历史上的其他杰出人物具有更伟大的作用。
来源:www.examda.com
7.答: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体现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它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也高度重视人的发展,强调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取向。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社会的进步,既是一个社会财富增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纠正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始终坚持二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关文章


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利用知识竞赛题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知识问答
2007年1月1日-2月15日时事政治资料
公开选拔考试练习题-第二章政治经济学
公开选拔考试练习题-第一章哲学
2006年时事政治练习二及答案
公开选拔考试第二十八章公文处理练习题
公开选拔考试第二十八章公文写作练习题
公开选拔考试第二十六章世界史练习题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