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1:38:24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一)课程的内容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全部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目的、课程的评价以及课程的实施,都可以理解为围绕着课程内容的安排及其结果展开的:课程设计是关于内容的组织安排,课程目的是决定内容的依据,课程评价是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课程实施是内容的逐步实现,等等。因此,对于课程内容的讨论可以基本包括在上述范畴之内。国内外对决定课程的外部因素的讨论已经十分丰富,并且也相当深入和完整,而且还有一些专门角度的研究,比如政治力量对于课程的影响,科学技术对于课程的影响等等。这些影响虽然涉及课程的各个方面,但在课程内容上最为集中。

不同的课程论流派,对于课程内容往往持有极为不同的主张,决定这些不同主张的,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各种力量以外,还有课程自身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关于课程内容的不同主张,最集中地决定于对课程本质的认识。根据前面的讨论,从知识本位、经验本位和活动本位的课程观出发,在课程内容的理解、选择和组织安排上都会有相当的差异。

根据知识本位的课程观,课程的内容就是知识,无论是充满了古典色彩的希腊文、罗马史,还是洋溢着科学精神的生物和化学,在这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于是,学生及其学习知识的活动被排除在课程之外。而经验本位和活动本位的课程观,则将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体验纳入课程内容之中,并且作为课程的必要条件。于是,关于课程内容的考虑就不仅是知识的选择,还必须包括知识以外的其他问题,诸如学生是怎样与作为学习对象的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的?课程应当通过哪些活动展开以及怎样活动,等等。

前面谈到,课程发展的内部动力在于内部的一些基本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这样的观点,课程在内容上的区别,也取决于人们这些基本关系上的倾向性。在这些基本关系上持有什么样的认识,对课程内容就会有相应的选择和安排,可以说,这些基本关系对于课程内容的影响比政治、经济、科学等来得还要直接。

在政治、经济、科学发展水平相近的条件下,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与要素主义在课程内容上的主张完全不同,这种不同可以在他们对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这一关系上的不同倾向得到清楚的解释。而目前国内强调的课程中应当包括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也是源于对直接经验在受教育者发展中的价值的重新认识和肯定。在对于语文课程的大讨论中,主张应当选择名篇、经典和主张选择贴近学生生活题材的两种声音,能够从双方在儿童与社会这一关系上的不同倾向作出合理的说明。同样,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与罗杰斯的自我实现课程的差异,十分鲜明地表现出二者在科学与人文这一基本关系上的对立。

课程的类型也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即学校开设哪些不同类别的课程,以及这些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课程的类别不同,在内容上就会有不同的要求。当然,这主要是在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内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课程的发展过程中,课程的类别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可以说,在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及其实验之前,课程的类别是比较单一的,从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到工业革命后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基本都是学科课程。杜威的活动课程,为课程增加了新的种类,它不是与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可以并列的又一门学科课程,而是另外一种课的类型。也就是说,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既可以是传统的学科课程,也可以是活动课程。从活动课程作为一个不同类别进入课程结构之后,在半个多世纪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课程类型的理论和实践,今天关于课程结构的研究,相当部分是在不同种类课程的关系上进行的。就国内的情况而言,很长时间内几乎只有关于学科课程的研究,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关于不同类型课程的研究,近年来关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所形成的热点正是如此。

认识和了解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可以帮助人们思考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今天,小学课程类别的多样化趋势已经出现,不同的课程类别的意义、价值及其在课程中的地位逐渐成为考虑学校课程时必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小学阶段应当包括哪些课程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课程各自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各类课程在课程总体中应当占有什么样的比例?

就目前而言,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二)课程的结构

1.课程的基本结构

近代以来,随着课程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渐渐形成了课程的一般结构,即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尽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名称和实施状况往往不同,但上述三个层次及相应的内容大体是一致的。这种课程结构的出现、稳定,不是偶然的。有了专门的各级各类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近代学校制度,有了内容比较丰富、系统的以近代科学为基础的各门课程,便出现了对于课程规范化的要求。在基础教育各个阶段,都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应当开设哪些学科?这些学科的先后顺序如何安排?各个年级应当安排多少学科?每门学科分别学习几年?在每一学期各占多少时间?每门学科应当包括哪些内容?等等。而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这样一套从比较宏观的设计到比较微观的安排的课程结构,最好地满足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需求,因此逐渐地成熟和稳定下来,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关文章


广东:教师资格实行属地化申请今年11月受理
浙江省义乌市2005年秋季教师资格认定公告
2005年度秋季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公告
《小学教育学》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小学教育学》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海南省2005年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报名开始
《小学教育学》小学生的卫生保健
上海教师资格申请受理9月开始
浙江:金华秋季教师资格认定下月开始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