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程》第六章第二节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2:02:48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二节 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概述
教学目的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应达到的要求,亦指教学的任务。
根据中学培养目标,教学的实质,特点和中学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或任务)是有层次的。学校教学的总目的(或任务),是总的教学目的(任务)为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为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是总的教学目的(或任务)结合学科特点的具体体现;第三层次为具体的教学目的(任务)即指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目的(任务)即教学目标。中学教学的总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二、中学教学目的的内容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这是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实现其他教学目的的基础。什么是知识?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 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知识是人类社会赖以继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是个体增进智慧和力量的丰富源泉。它通常以事实、资料、概念、原理、规律、理论、思想等形式表现出来。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浩如烟海,极其丰富。 学校教学传授给学生的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内容及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等。它是青少年认识世界,适应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它应当符合三个要求:①应是一门学科中最基本的内容,例如语文中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史的知识,数学中的定义、定律、公理、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前者是语文的基础知识,后者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属于规律性的知识,理论上最概括,稳定性强,具有思维结构的特点, 发展智力的主要原料和基石。②应是比较全面的知识。中学是基础教育,担负双重任务,无论是升学还是从事工农业生产劳动,都必须以比较广博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青少年。所以学校教学传授给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应是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面的最重要的基础知识。③应是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的知识。学生掌握的知识必须是系统的有规律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掌握,并成为学生发展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以,学生掌握知识不能停留在领会阶段,必须使它转化为技能、技巧。技能是指运用知识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技能一般包括实际操作技能(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两大类。动作技能主要是依靠肌肉、骨骼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的运动,也就是动手、动口实际操作的方法,如唱歌、跳舞、跳跃、体操、行走、书写、绘画、实验等。智力技能是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按一定合理完善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智力活动的方式,如默读、听讲、审题、作文、心算、测量等。这两种技能是相对划分的。技能经过反复练习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就是技巧。 表现在智力活动中具有高度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知识与技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知识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脱离知识的技能,只能是一种盲目的机械模仿,不可能灵活运用,而技能技巧的掌握又为进一步掌握知识提供条件。但有一些学科的教学也往往存在不掌握知识就直接形成技能技巧的情况。
例如外语教学的“直接法”就是从培养听、说技能入手。历史、地理应着重掌握知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应着重于技能、技巧的训练;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等学科应二者并重。中学的各种基本技能,具体反映在中学的各门学科之中,如读、说、听、写、计算、测量、实验、制作、运动、绘画、歌咏等。掌握这些技能技巧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是智力活动的基础。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是教学实现教育目的所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也是当代教学论最为关注的问题。发展智力,首先是学习知识所必需,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需要。发展智力,是学生掌握知
识、技能的前提条件,智力未能得到良好的训练和发展,是掌握知识技能的一大障碍,越是成绩差的学生,越要发展其智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成绩。赞科夫的实验表明,由于促进学生的智力,用于培养技能的时间至少小于通常的 30%。其次,发展智力是时代的要求, 是解决当代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知识激增与有限的学校学习时间这一矛盾的需要,是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是立足开发学生智力潜力的需要。据脑生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脑约有 90%以上的潜力未被利用。人脑大约有 150 亿个神经体细胞的有机联系,使大脑成为可以容纳 1015比特信息单位的信息处理系统。 而人脑这种惊人的认识世界和储存信息的能力,目前只被利用了 1%~5%,大脑细胞的绝大部分尚处于“失业”的状态,可见人的智力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智力是人们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 它主要指观察力、 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其中,思维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体力,是指健康人体内存在的能力,包括脑、体的活动能力。一个人体力的强弱,对于承担和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至关重要。普通教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一代,教学过程同时又是学生生理、心理发育成熟的过程。因此,发展学生的体力,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日益健壮,发展匀称,体魄优美,是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学生有无健康体魄,不仅和在校完成学习任务有直接关系,而且影响到整个终生事业的成就和生活的幸福,总之,这关系到强国强民的重大问题。教学要完成发展学生体力的任务,一方面通过专设的体育课、生理卫生的教学以及卫生保健工作,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发展的目的。另外,各科教学都要关心学生的身体,注意劳逸结合,讲究教学卫生,防止近视,脊柱弯曲,头昏失眠等疾病的发生,共同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本领。能力是人的智力和体力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中学教学首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即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殊能力,如绘画、音乐、表演能力、组织能力等。特别要注意教会学生学习,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学会” ,更要使学生“会学”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 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独立操作、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
(三)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
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 主要是德育的任务,而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是思想品德和世界观形成的基础, 它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观点信念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复杂的、长期的过程,而中学教育则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各科教学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有目的地行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初步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上述教学的三项目的虽有各自的要求和特点、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密不可分。其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基础;发展智力、体力、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着眼点;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科学世界观是人才培养的方向。这三项教学目的对各个教育阶段、 各科教学的共同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起着指导作用。 在具体教育阶段具体学科的教学中,应将各项目具体化落实在各学科的教材、 教法和教学组织中去。 这又是各科教材教法的任务。

相关文章


《小学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
几大职业:普通话说不好别上岗
2004年(上)教育学考试题型
普通话水平等级的认定工作由哪里进行?
《教育学教程》第六章第二节
北京地区高等学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细则(试行)
《教育学教程》第六章第一节
《教育学教程》第五章第二节
安徽启动教师资格制度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