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肝菌属感染_感染科疾病库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6:21 22:55:12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肠杆菌科是一大群寄居在胃肠道的生物性状近似的革兰阴性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除少数致病菌外,属于肠道正常菌群。然而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或细菌移居于肠道外组织时,可引起感染,有时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发现肠杆菌科至少有25 个菌属,90个以上的菌种、生化群和血清群。应用血清学试验、生化反应、dna 同源性研究、抗生素敏感谱、种和型特异性噬菌体等对这群细菌进行分类,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上都有重要意义。
大肠埃希菌感染
【病原学】
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大肠杆菌)是人类肠道常住菌之一,具有菌体(o)、鞭毛(h)及荚膜(k)抗原。大肠杆菌一般不致病,但在人体正常屏障受损,或免疫力低下时,可引起肠道外感染。然而某些血清型别的大肠杆菌致病性强,能直接导致肠道感染,目前发现有: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以及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大肠杆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有:
1.定居因子 也称粘附素。致病的大肠杆菌必须先粘附于宿主体内肠壁,以免被肠蠕动和肠分泌液所清除。定居因子是一种特殊菌毛,血凝是它的一个重要特性,可用于诊断,所有已知的定居因子菌毛均可作为直接血凝原加以检出。
2.肠毒素 是etec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外毒素,分为耐热肠毒素(st)和不耐热肠毒素(lt),st 通过激活肠粘膜细胞上的鸟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gmp量增加,导致肠液分泌增加而致泻。st对热稳定,100℃,20分钟不能灭活。lt 对热不稳定,65℃,30分钟可灭活,其抗原性与霍乱弧菌相似。lt的b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膜表面受体 (神经节苷脂)结合,有利于a亚单位穿过细胞膜与腺苷环化酶作用,使胞内atp转化为camp(环磷酸腺苷),小肠液过度分泌,超过肠道再吸收能力,而出现腹泻。根据大肠杆菌的生化反应特点,目前常用乳糖发酵试验和imvic(吲哚形成试验、甲基红反应、vp反应、枸橼酸盐利用试验)作为卫生细菌学检测指标,凡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并imvic试验为“ 、 、- 、- ”者是典型的大肠杆菌,表明被检物已有粪便污染,有传播肠道传染病的危险性。大肠杆菌对很多抗菌药物敏感,如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对广谱半合成青霉素类亦敏感。但耐药菌株有增加趋势,耐药性可由带有耐药因子的质粒的转移而获得。
【流行病学】
大肠杆菌肠道外感染的传染源可以为外源性,也可以为内源性。任何原因所致的机体免疫力降低,或者正常屏障受损者,可从多种途径受到感染。而致腹泻性大肠杆菌感染,是发展中国家婴幼儿的重要病因和病死因,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消化道传播,通过污染的饮水、食品、牛奶等引起散发或爆发流行,亦可污染手、用具等,使婴幼儿感染;人群对etec普遍易感,但致病菌量需达106~109个,高于细菌性痢疾、伤寒、霍乱,故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机会不多。epec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岁以下小儿多见。eaec可引起“旅游者腹泻”、“小儿慢性腹泻”。eiec 毒力强,只要10~100个菌即可发病,发病与年龄无关。
【发病机制】
epec 具有特异性粘附菌毛,粘附素受质粒的控制,病原菌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上段生长繁殖,粘附于肠上皮细胞表面,使刷状缘破坏,局部微绒毛萎缩,粘膜损伤、坏死、溃疡,出现腹泻。此外,某些epec 尚可产生与志贺毒素相类似的毒素,引起肠上皮细胞向肠腔分泌液体。etec定居于小肠上皮表面,通过产生肠毒素引起分泌性腹泻。毒素受质粒控制,任何一种血清型大肠杆菌在获得这种质粒后,均可成为etec。eiec定位于结肠,破坏细胞形成炎症和溃疡,引起腹泻,病变酷似志贺菌感染。ehec 只有一个血清型o157:h7,产生志贺毒素样细胞毒素(vt),vt可引起肠粘膜充血、水肿和出血,升结肠可见弥漫性出血、溃疡,最严重的损伤在盲肠和阑尾,eaec 能粘附于小肠粘膜上,引起微绒毛溶解,但不属于epec之血清型。
【临床表现】
1. 胃肠炎 症状轻重差别很大,轻者为轻微腹泻,不治而愈。也可产生霍乱样水泻,重度脱水、酸中毒,甚至死亡。其中epec感染的婴儿常有“消化不良”之表现:大便量多,黄色蛋花样,呕吐、食欲不振、腹胀等。eiec 感染者表现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症状与细菌性痢疾不易鉴别。ehec表现有痉挛性腹痛,以右下腹为甚,初为水泻,继之为血便或脓血便,恶心、呕吐,个别可并发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2. 泌尿系统感染 有排尿困难及尿频、尿急、尿痛,少数患者可出现暗棕色或红色血尿,单侧或双侧肋脊区疼痛多提示肾盂肾炎;寒战、高热提示有菌血症的可能。急性无合并症泌尿道感染的病人所培养出的细菌大部分是大肠杆菌。泌尿道的感染多来源于膀胱,女性患者在膀胱感染前先有阴道内大肠杆菌的增殖。
3. 腹腔和胆道的感染 急性胆囊炎并发坏疽和穿孔时,常伴有大肠杆菌感染,感染可经由胆道系统上升而发生胆管炎和多发性肝脓肿。此外,从穿孔或有炎症的阑尾、消化性溃疡、膈下脓肿、肠系膜脓肿中常可培养出大肠杆菌,而厌氧性链球菌、梭状芽胞杆菌和类杆菌常与大肠杆菌同时存在。
4. 败血症 常以突然发热和寒战起病,热型常不规则,可为弛张或间歇、有时为双峰热,部分可高热伴相对缓脉,感染性休克、dic等多见,有时仅表现为精神错乱、呼吸困难或不能解释的低血压,常见于病前健康状况差的泌尿道感染、腹腔内炎性病灶、胆囊炎等病人,或接受各种操作术后(如静脉插管、拔管、撤除导尿管等),也能见于无明显侵入门户的肝硬化病人。新生儿败血症可有其它年龄组少见的表现,如黄疽、紫绀、呼吸暂停等,易并发脑膜炎。
5. 其它临床表现 大肠杆菌可在人体任何部位发生化脓性炎症,如糖尿病人注射胰岛素的部位,缺血性坏死的肢体、外科创口处,白血病人的直肠蜂窝织炎等。脓肿通常的特征是在组织内产生气体,在急性气肿性胆囊炎时,x线检查可发现胆囊结石并有气液面,或胆囊壁周边有气体层,皮下脓肿可扪到捻发音。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常升高,但也可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增加。
2.病原学检查
(1)标本:腹泻取粪便,肠外感染取中段尿、血液、脓液、脑脊液等。
(2)分离培养和鉴定:血(体)液培养出细菌后,用一系列生化反应鉴定细菌,尿道感染需作菌落计数,致腹泻性大肠杆菌须进行血清型别鉴定,etec常见血清型有o6、o8、o25、o78、o148等,epec以o111最多,o114、o128次之,还有o55、o119、o86等,eiec有o28ac、o29、o112ac、o124、o136等,ehec只有o57:h7。(3)肠毒素检定:lt测定可用单克隆抗lt 单向扩散免疫溶血试验、dna 探针等,st多用乳鼠胃内灌注法测定。
3.其他检查
(1)鲎溶解物试验:阳性说明血(或体液)中有内毒素存在,但不能鉴别为何种革兰阴性杆菌,用于败血症时血培养不及时的辅助检查。
(2)尿镜检:尿道感染时,每高倍视野10个以上白细胞。
【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胃肠炎 在流行期间凡腹泻婴幼儿应首先考虑大肠杆菌性腹泻,确诊必须有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检查阳性。阳性指的是:粪便培养出大肠杆菌后,血清型别鉴定证实为致腹泻性大肠杆菌,必要时还需检测st、lt。需鉴别的疾病有菌痢、沙门菌肠炎、霍乱与副霍乱、空肠弯曲菌肠炎、病毒性肠炎等。
2.泌尿系统感染 有急性膀胱炎或急性肾盂肾炎症状,清洁中段尿培养确定为大肠杆菌,细菌计数≥100000个/ml 尿液,可确诊。
3.败血症 在原发疾病或某些诱因基础上,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或神经精神中毒症状,不能解释的低血压等表现,血培养证实为大肠杆菌可确诊。需鉴别的疾病有伤寒、粟粒性结核、变应性亚败血症等。
4. 大肠杆菌性其他感染 有脑膜炎、胆囊炎等临床症状,在脑脊液、脓液、胆汁中检测到大肠杆菌,可确诊。
【治疗】
1.肠内感染 采用抗菌消炎、控制腹泻,纠正脱水酸中毒等综合措施。
(1)饮食疗法:禁食8~24小时以恢复肠道功能,待大便次数控制在每日2~3 次以下时,逐步恢复饮食。婴幼儿以脱脂奶加米汤混合,定时定量喂养。
(2)液体疗法:根据脱水性质及程度,补充电解质和葡萄糖溶液,轻症可口服补液剂(ors),重症需静脉补液,初4~6小时补充累积损失量,以2:1液及葡萄糖液分批输入,继之补充生理需要,并注意补钾、补钙。
(3)抗菌治疗:轻症病例可通过调整肠道正常菌群而自愈,重者以抗生素治疗,首选氟哌酸(每次400mg,每日2~3 次,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15~20mg),吡哌酸(每日2g,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30mg),或黄连素(每日1g,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30g),另加甲氧苄氨嘧啶(每日0.3g,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5~8mg),亦可用庆大霉素或氨苄西林,疗程均为5 日。
(4)支持疗法及护理:包括病儿肛周保持清洁,重症及营养不良患儿可少量输血或白蛋白。
2.肠外感染
(1)大肠杆菌性败血症:抗菌药物可选用氨苄西林(每日8~12g,肌注或静脉给药),加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静注,8 万u/次,每日2~3次,儿童每日0.3~0.6万u/kg),或头孢噻肟(每日4~6g,静脉或肌注给药)。其余治疗同其他败血症。
(2)泌尿系统感染:须大量饮水使尿液稀释排出,急性单纯型尿路感染的抗菌治疗可选磺胺异唑(每日4g,4 次分服),加甲氧苄氨嘧啶(每日0.3g),此外,头孢菌素类、呋喃妥因、阿莫西林(羟氨苄西林)、或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亦可,疗程一般10~14天。
(3)其它感染: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和对症治疗。
【预防】
为了防止流行性婴幼儿腹泻,应隔离和用抗菌药物治疗病婴。成人肠道外感染主要从医院内获得,应限制使用留置导尿管,注意外科的无菌操作,不滥用抗生素,慎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性制剂,可使大肠杆菌的感染减少。

相关文章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_感染科疾病库
绿脓杆菌感染_感染科疾病库
克雷伯菌感染_感染科疾病库
变形杆菌感染_感染科疾病库
肠肝菌属感染_感染科疾病库
不动杆菌属感染_感染科疾病库
弯曲菌肠炎_感染科疾病库
李司忒菌感染_感染科疾病库
放线菌病_感染科疾病库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