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_感染科疾病库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6:21 22:56:22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钩虫病又称懒黄病,由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而引起,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有两种,即十二指肠钩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duode-ale)和美洲钩虫(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一、病原学
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的形态、致病性和地理分布略有不同,但两者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治等基本相似。
( 一)形态
1.成虫 虫体细长,圆柱状,长约
10mm,直径约0.5mm。活时呈肉红色,死后为灰白色。头端较钝,略向背侧仰曲。十二指肠钩虫的尾端亦向背侧弯曲,故虫体呈“c”形,而美洲钩虫的尾端向腹侧弯曲,虫体外观呈“s”形。
虫体的前端有一发达的角质口囊。十二指肠钩虫口囊腹侧缘有两对钩齿。美洲钩虫口囊腹侧有板齿一对。
口腔连接咽管。咽管壁肌肉发达,肌肉的交替收缩使咽管具有唧筒作用,有利于吸血。虫体的前端有一对大的单细胞腺体,称头腺,可分泌抗凝素和一些酶类。抗凝素是一类耐热的非酶性多肽,它的抗凝血原作用可阻止宿主伤口血液凝固。另外,头腺还有储存糖原的功能。
雌虫尾端呈圆锥形。雄虫尾端膨大,形成膜质交合伞,伞内有肌肉性指状辐肋。另外还有两根细长可以伸缩的交合刺。雄虫交合伞、辐肋、交合刺的形状可作为鉴别虫种的依据。
2.钩虫的幼虫 分为杆状蚴和丝状蚴两个阶段。
(1)杆状蚴: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口腔细长而显著,能进食。食管粗而大,约为虫体长的1/3,中段较细,后端膨大呈球形。第一期杆状蚴约为0.23mm 0.17mm,第二期比第一期体长增加一倍。
(2)丝状蚴:由第二期杆状蚴发育而成, 即感染期,其大小为(0.5~0.7)mm 0.025mm 。虫体无色透明,口腔封闭,不能进食。高倍镜下观察,口腔在背、腹两面各自增厚,形成矛状,称为口矛或食管矛,有助于丝状蚴的穿刺运动。丝状蚴头端、口矛及尾部的形态和鞘膜的横纹等均可作为两种钩蚴鉴别的依据。
3. 虫卵 两种钩虫的虫卵形态相似,不易区别。
外形:椭圆形,两端较圆。大小:与蛔虫受精卵相似,(56~76)um×(36~40)um..
卵壳:壳极薄,无色透明。
内含物:通常为2~8个卵细胞,以含4 个卵细胞的卵最多见。此时卵细胞与卵壳之间有明显的空隙。如粪便放置过久,卵内细胞可继续分裂。
( 二)生活史
寄生于人体的两种钩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不需要中间宿主,可分为人体内和人体外两个发育过程。
1.人体外发育过程钩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的发育受环境温度、湿度、含氧情况等条件的影响。温度以25~30℃为宜,10℃以下发育停止,0℃以下或40℃以上则导致虫卵死亡;相对湿度以60%~80%为宜;直射的阳光、干燥及较深积水均不利于虫卵的发育和孵化;在缺氧环境中,虫卵发育缓慢。在温
暖、潮湿、隐蔽、含氧丰富和疏松肥沃的土壤中,卵内卵细胞不断分裂,并孵出杆状蚴。杆状蚴以土壤中的细菌及有机物为食,几天内发育成为丝状蚴。丝状蚴即钩虫的感染期幼虫。
1.人体内发育过程丝状蚴有明显的向温性,当与人体接触时受到皮肤粘膜温度的刺激,立即表现出极为活跃的钻刺活动而钻入人体。它常通过毛囊汗腺孔或其他皮肤较薄处( 如趾和指间)侵入人体。
钩蚴侵入皮肤后,大多在局部组织内潜留24小时,然后进入局部小静脉或淋巴管, 随血流经右心到肺,穿过肺微血管进入肺泡。与蛔虫幼虫类似,到达肺泡后钩蚴沿着湿润的肺泡膜表面,向阻力最弱的方向移行,循支气管、气管到达喉部,然后随吞咽活动而下行至小肠。部分幼虫也可随痰吐出。在小肠腔内,钩蚴发育为成虫。雌雄虫体交配后,雌虫产卵。
钩虫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以空肠最常见,虫体借口囊内锋利的钩齿或板齿咬破肠粘膜,吸取宿主的血液、淋巴液、肠粘膜和脱落的上皮细胞,在吸血的同时,头腺分泌抗凝素,延长凝血时间,便于吸血。
钩虫雌虫的日产卵量随虫种、虫龄、寄生数量而异,也与宿主的健康和营养状况有关。一般一条十二指肠钩虫雌虫每日平均产卵10000~30000个,美洲钩虫每日产卵5000~10000个。人体内钩虫寄生的数量自一条至数千条,甚至上万条不等,如福建曾报道有一例病人驱出14907条钩虫。成虫在人体内生存时间为十二指肠钩虫5~8年,美洲钩虫5~6年,少数可达15 年之久。
二、致病机理与临床表现两种钩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相似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其幼虫侵入人体、在人体内移行和成虫在人体内寄生均可给人体造成危害,但病人有无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其健康状况、营养条件、免疫及感染程度有关。比较而言,十二指肠钩虫引起的皮炎较多,其成虫导致的宿主贫血较为严重,且又是引起婴儿钩虫病的主要虫种。
( 一)幼虫致病
1. 钩蚴性皮炎 钩蚴侵入皮肤后约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即可引起钩蚴性皮炎( 俗称“ 粪毒”),多见于足趾和手指间等与泥土接触处。表现为:局部皮肤有烧灼、针刺、奇痒感,继而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1~2 日内成为水泡,若有继发感染则可形成脓疱;最后结痂、脱皮而自愈。在局部结缔组织、淋巴管和血管内可见到幼虫。
2. 肺部损害钩蚴穿过肺微血管进入肺泡时,可引起局部出血及炎性病变。病人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丝、咽痒等症状,常伴有发热、畏寒、血中嗜酸性细胞增多,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哮喘和呼吸困难。同一时期进入肺泡的幼虫越多,症状越严重。
( 二)成虫致病
1.消化道功能紊乱成虫咬附于肠粘膜上可造成散在性出血点或小溃疡,大小多为3~5mm,有时为大块出血性淤斑,深达粘膜下层甚至肌层,造成消化、吸收等功能紊乱。病人出现上腹不适或疼痛、反酸、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秘和营养不良,易与消化道溃疡混淆。
2 缺血性贫血钩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宿主长期、不断失血。钩虫成虫咬破肠粘膜吸血同时,头腺分泌抗凝素使咬附伤口不易凝血,而有利于其吸血;吸血过程中,虫体咽管壁肌交互扩张与收缩,使进入口腔的血液迅速地转入肠管,数十秒钟或数分钟后大量血液便从肛门排出。另外,钩虫经常变换咬附部位,造成新的损伤,而由于抗凝素的作用原来的伤口继续渗出少量血液;虫体活动造成组织损伤,也可导致宿主失血。据文献报道,十二指肠钩虫每条每日造成的失血量为0.14~0.4ml,美洲钩虫为0.01~0.09ml。
由于慢性失血,病人体内铁质和蛋白质不断损耗,出现缺铁性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表现为皮肤黄、粘膜苍白、眩晕、乏力、劳动力减弱,严重时出现心急气短、面部及下肢浮肿和其他贫血性心脏病的表现,俗称“ 黄肿病”、
“ 懒黄病”。人体感染钩虫后,贫血程度与寄生虫数、宿主的健康状况以及营养条件( 饮食含铁量)等有关。
3. 异嗜症 少数病人喜食生米、茶叶, 甚至泥土、瓦片、煤炭等。异嗜症发生的原因不明,可能与铁质的消耗有关,给病人服铁剂后,症状自行消失。
4. 其他 儿童可因钩虫寄生引起营养不良,发育受阻。对妇女可引起停经、流产等。婴儿钩虫病也不少见,其特点是贫血严重,排柏油样便、腹泻,合并症多,预后差。另外,还有钩虫寄生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报道。
三、诊断
有流行区赤足下地和皮炎(“ 粪毒”)史及贫血等症状应考虑钩虫病,但以病原学检查为诊断依据。常用病原学诊断方法如下。
1. 粪便检查从粪便中查钩虫卵或孵化钩蚴,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直接涂片法。
(2)饱和盐水浮聚法:钩虫卵的比重比较轻(1.055~1.090),在比重较大的饱和盐水溶液中很容易上浮。因此,检出率较直接涂片法高。
(3)钩蚴培养法:此法检出率与饱和盐水浮聚法相似,且可鉴别虫种,有利于驱虫治疗时选择该虫种更为敏感的药物,适合流行病学调查的需要。

2. 感染度测定有利于考核药物疗效了解流行情况。常用饱和盐水浮聚法和钩蚴培养法计数,测定每克粪便中的虫卵数, 从而粗略推算出病人体内寄生的虫数。
四、流行情况
1. 地理分布 钩虫病遍及世界。十二指肠钩虫多见于温带地区,美洲钩虫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在不少地区两种钩虫病并存。国内除气候干燥、寒冷的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缺少报道外,其他各地均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一般南方较北方流行严重。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多为混合感染。
2. 传染源 钩虫病人带虫者的粪便中不断有钩虫卵排出,可污染土壤,是钩虫病的传染源。
3. 传播 钩虫病是钩虫感染期幼虫( 丝状蚴)通过皮肤侵入人体而感染的,其传
播与自然条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有密切关系。
(1)钩蚴习性:钩虫感染期幼虫多存在于泥土表层,也可以依靠水滴表面张力,沿农作物茎向上爬行。感染期幼虫抵抗力较强,一般可存活1~2个月,在适宜环境中可活15个月。但在冬季大多死亡,不能越冬。实验证明,十二指肠钩虫幼虫的抵抗力较美洲钩虫幼虫强。感染期幼虫有明显的向温性,当与人体接触时,受到皮肤粘膜温度的刺激,表现出明显的钻刺能力,而侵入人体。
(2)日常生活和生产方式:①用未经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造成土壤被虫卵污染。②夏秋季节的旱地耕作,如玉米、白薯、蔬菜和桑园的施肥、除草等耕作习惯;茶园、烟
草、果园、甘蔗、咖啡等农作物的土地阴湿, 反复施肥,下地操作的机会多,均可造成钩虫病的传播。③随地大小便,造成居住环境周围土壤被虫卵污染,引起钩虫病传播。如居民有赤脚行走的习惯,则人群的感染机会更大。有的矿井的环境有利于钩虫发育;卫生条件差,有利于钩虫传播。④生吃蔬菜的习惯,造成十二指肠钩虫经口腔粘膜感染。
钩虫病感染的季节因各地气候条件等不同而异,广东气候温暖,几乎全年都有感染机会;四川以五六月份感染最多,七月份次之,八九月份较少;山东于八月份达高峰, 九月份下降。
五、防治
1. 查病治病是钩虫病防治的主要环节之一,可控制传染源。灭虫灵、噻嘧啶、左旋咪唑对十二指肠钩虫疗效较好,甲苯咪唑对两种钩虫疗效均较好。有研究报道,两种驱虫药小剂量并服,可提高疗效,特别是提高对美洲钩虫的疗效。如噻嘧啶与左旋咪唑并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贫血病人,应补充铁剂、蛋白质和维生素,恢复劳动力。
2. 管好粪便不要用未经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粪便处理的目的是杀灭其中的虫卵,常可用沼气池、堆肥、药物、粪尿混合密封等方法。
3. 加强个人防护,减少感染机会温暖季节进入易感作物耕地时,应尽量做好个人防护,不赤脚下地( 以穿胶鞋为好)。在皮肤表面涂擦药物( 如2% 碘液)。尽量用工具操作,减少手等处皮肤与感染期蚴接触的机会。一旦有丘疹出现,可用针刺破其顶部,并涂擦2%碘液,将钩蚴杀死于表皮层内。

相关文章


囊虫病_感染科疾病库
囊虫病_感染科疾病库
旋毛虫病_感染科疾病库
蛔虫病_感染科疾病库
钩虫病_感染科疾病库
蛲虫病_感染科疾病库
丝虫病_感染科疾病库
贾第鞭毛虫病_感染科疾病库
隐孢子虫病_感染科疾病库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