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园区城市设计解读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6:22 16:47:5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2002年上海申博成功后,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的编制经历了调研论证和园区规划范围调整、专题研究和国际研讨、方案征集评审和综合优化等阶段,规划方案逐步成型

2004年11月,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 2005年8月,《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体规划》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

2006年7月,上承规划、下启建设和招展招商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城市设计》顺利编制完成。

上世纪60年代初,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区别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独立学科而诞生。它那种不同于区域规划、建筑设计而富有特定内涵的创造性工作理念,始终贯穿于规划与建设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之中,其对象不仅包括项目的立项与选址、交通组织与停车布置等各种专业系统,同时还包括开敞空间场所设计、人行步道设计、绿化植被配置、城市标志设计、古建筑文脉保护等其他软环境系统。一项好的城市设计之菁华在于对人的关心,注重人的行为分析与心理感受,以人为本,创造出一个充满情趣而又不乏理性的城市空间环境。

本期焦点栏目,将为您呈上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的独家专访,并向您展示世博会园区城市设计的菁华。

呈现世博会的精彩
——访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


2010年,在上海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场历时184天的全球辉煌盛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在此举行,中国将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奉上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

为确保这5.28平方公里建设的精彩、成功,经过多方努力,《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城市设计》终于在近日精彩问世,从此,上海世博会园区的建设总体规划,将由概念化、抽象化进入实质化、具体化阶段。日前,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

从总体规划到城市设计

我们注意到,这次出台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城市设计》,在提法上不同于之前的园区总体规划。两者有何区别?吴志强教授用“承上启下”一词,为我们解释了两者的区别与关联:“世博会城市设计承接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通过规划调整、方案深化、细部设计优化与亮点设计,实现园区规划与园区建设、招展、招商工作相衔接,同时为即将开展的重点建筑与景观的设计招标工作、各场馆参展指南的编制工作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支撑,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原来总体规划中有关整体空间中、在具体个性空间和某些局部空间没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必须提出解决方案.二是世博总体规划期间极其理性地考虑了园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各大功能区的划分及关系,到了城市设计阶段,就特别强调回归到人,也就是说如何展示给观众。

启下,也分为两个方面:规划接下去要做的是启动建设,首先启动的就是建筑设计,接着是场地设计、基础设施(诸如管道、管线)的设计,这些工作启动之前必须有个总体的、形象的安排.同时,城市设计也直接为招展招商、各国自建馆形象的统一控制作出指引。”

世博会园区的城市设计不仅包括项目的立项与选址、交通组织与停车布置等专业系统,还包括开敞空间场所设计、人行步道设计、绿化植被配置、城市标志设计、古建筑文脉保护等软环境。而上海世博会园区城市设计正是本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来完美体现以上各种元素的。

围栏区和城市实验区最后确定

吴志强教授告诉我们,上海世博会场地包括围栏区和非围栏区,围栏区收取门票,是世博会场馆集中区域,包括各类展馆和文化娱乐设施。非围栏区内则建设配套设施,包括换乘中心、停车场、广场、世博村等。这次设计中,围栏区的范围基本没动,只是深化落实了原来的建造城市实验区的想法。最后确定的围栏区面积定为3.28平方公里,围栏外的配套区为2平方公里。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世博会特别设置了城市实验区,这在世博会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做总体规划时,城市实验区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具体落在哪里,浦东?还是浦西?都没有定论,这次设计将城市实验区划入浦西围栏区内。届时,城市实验区将带领人们共同探讨未来城市生活的模式,而且是通过具体的实物展示,而非理念的宣传。它将成为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展馆,吸引众多的参观者。



日均40万人次形成一个“圈”

吴志强教授告诉我们,这次城市设计时,设计团队充分考虑了两个方面的因素——也可以说是两道难题,并且反反复复做了具体的论证。

一个挑战是参观者的人均用地分配,这项工作做得非常严密。上海世博会将迎接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这对办展、筹备、运行工作,都是巨大的挑战。7000万人次、184天,这样的有组织的博览会,堪称史无前例。要完成这项任务,本身就是在创造人类的奇迹。7000万人次,日均40万人次,要容下这么多的人,就要求每个场馆都要够大.场馆如果够大,这就使馆与馆之间的距离变远.距离远了,这意味着观众一天走下来看不完所有的展馆.看不完,就会再来,再来一次还是看不完,就会来几次,这样,游客人次就会翻倍.人多了,就要有更大的场馆容纳他们.更大的馆就需要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地方就要用更多的时间参观......听起来,这就像个走不出的圈。怎么能破这个“圈”,这对上海世博会是个挑战。这不是简单做个加法增加点面积就行的。

另一个挑战是,与往届世博会相比,参观人数增加了几倍,园区面积扩大了几倍,但各参展国和组织却不可能因此就把自己的展馆也相应扩大几倍。所以必须在整体上有相当大的容量,在室外和其他设施里将他们容纳进去。工作要做在前面,不能等参观者来了之后再说。

必须跨越的3个阈值

走出这个“圈”、放大容量,有3个运行关键点。用吴志强教授的话讲,就是要落实好3个重要的阈值.能够跨越这3个阈值,就能承担7000万的参观人次。

第一个阈值是将游客从上海与其他城市的机场、火车站、码头,运送到入园口,并让他们安全有序地进场。

第二个阈值是进场后能尽快进馆,尽量减少在展馆门口的等待时间。日本爱知世博会按照预计的1500万人次来设计,实际达到了2200万人次,很多展馆门口,游客要排队等候,等候最长的需要350分钟才能进入。园区内有200个馆,一个馆等5个多小时,一天能够看几个馆?我们要尽量减少游客在门口的等待时间,尽快进馆又是一个阈值。

第三个阈值是园区内服务设施的配备。就拿就餐来讲,还是与爱知世博会相比较,超出预算人次的爱知世博会,就餐成了让人头痛的问题。上海世博会7000万的参观人次里面,应该有五六千万是中国人,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我们用于就餐的时间要长于日本人,每个人用餐的时间长一倍,参观人次翻4倍,这样用餐的时间就是他们的8倍.日本人都喜欢吃家里带来的饭团,我们不习惯这样,这就又翻了3倍。因此,相应的设施如何匹配要预先设计好。同样,厕所、医疗、应急措施等方面的详尽安排,都是重要的问题。

吴志强教授介绍,他们为此做了十大系统设计,它们涵盖了园区的方方面面,务求详尽、细致。它们分别是:入园交通组织、园区人流分布、园区交通组织、高架平台体系、广场系统布局、配套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地下空间分布、竖向系统设计和五大场馆定位。

入园排队缩短到半小时

上海世博会在吸取汉诺威、里斯本和爱知世博会经验的基础上,对入园交通组织进行了优化。

入园需要多少等待时间,这直接关系到“世博之旅”有没有一个愉快的开始。凡经历过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蜿蜒人龙”和漫长等候的人,至今想起仍会心有余悸,对人流的估算错误成为爱知世博会永远的遗憾。小数字可能造成大问题。设计时一个数据的不精准,就会导致实际运营时的混乱。为了得到精准的数据,设计人员们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全市不同的人群密集处进行了现场采样,力求全面、精确。他们根据这些数据作了详细的计算,算清楚了门口最多等多少人、多少时间、需要多大的场地、场地需要什么设施来支持它,然后据此做出具体的设计。

上海世博会设计有8个陆上出入口与4个水上出入口,共设检票闸口540个。540个闸机口全部开放,一个挨一个地进园,高峰时段,参观者入园要排近三个小时的队,问题怎么解决?

吴志强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上海世博会将来的设想:“我们尝试通过入口外移的方法,分解入园压力。我们原来在做总体规划的时候预设有8个陆上入口,这次的设计则对这8个入口中的每个入口处的容纳人数、需要面积,都作出了具体的安排。我们在每一个口都设置了停车场(车站)、外部等候广场、安检、票检、内部广场和入口综合服务设施。等候广场的面积也都是严密测算过的,进去以后还会有一个内部广场。这样,入口外移和客流内放相结合,可以使高峰时段入园等候时间缩短到2个小时之内。此外,根据一天中不同时间段人流量的不同,我们将设置早场、中场、晚场,把同时在场人口分开来,运用票务政策,实行不同时段不同票价。如果早晚场加上入口外移双管齐下,高峰时段入园等候时间争取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根据每个入口的容量,我们会在门票上预先做出限定,每张门票都会按计划规定入场时间和具体入口。”



展馆周边舞台增添亮色

这次设计在功能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上,没有大的调整,依然保持了原有的总体规划的结构,也就是“一主多辅”的结构,既有集中的亮点,也有分片区的亮点。虽没有做结构性调整,但设计工作却做得更扎实、具体了。比如说,把每个片区大概有多少馆,安排哪些国家,每个组团里面多少个馆,组团里面应该有什么样的演出场地,都设计好了。通过组织,在八九个国家馆之间设有一个舞台,不断演出这些国家带来的文化节目、民族节目、传统节目、创新节目,等待在这八九个馆外的游客可边等候边观看节目,把等待的时间变成参观的预热,这样既可减少等候的乏味感、舒缓烦躁情绪,又可在进去之前先“预习”这些国家的不同文化和特点,对进馆之后的参观起到辅助作用,节省在馆内逗留的时间。正如吴志强教授说的那样:“历届世博会都没有像我们这次这样自觉地、有目的地、严密地组织场地演出。消灭无意义的等待时间,取而代之以非常有趣的多元文化的互动交流活动,对大家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这也是上海世博会打出的一张很漂亮的牌。”

底层架空平添26万平方米

“我们压力很大。”吴志强教授说,“爱知世博会设计的人均面积是14平方米,汉诺威世博会也是14平方米,而我们只有8平方米,人流量很大、密度很高。为此,我们努力用专业的态度和精细计算,设计出设施的最佳配置。”

在原先的总体规划中,为大量增加室外的面积,同时起到降温、避暑的作用,提出了底层架空的设想。现在架空规划被深化了,在园区人流分布系统中,底层架空空间的设计具体到了每块场地,架在什么地方、多大面积,都做得非常细。按照设计,3.28平方公里的围栏区内,巧妙地平添出15~26万平方米的架空总面积。“哪个国家来选这块地,我们就会告知这个场馆是要架空的。对于参展国来讲,多了一块展示的面积,多了门前的广场,是他们非常乐意接受的。



相关文章


郑州图书馆新馆初步设计获得批复
马丘比丘化身巧克力模型
世博会挪威馆的“自然契约”
“感性城市”的理性探索 访上海世博会法国馆设计师
上海世博会园区城市设计解读
台湾建筑师庄耀山分析两岸房地产发展
建筑设计师:活在建筑商和开发商的夹缝中
美院:建筑设计类人才需求较往年下降
广州正探索山坡地开发住宅建筑 实现“居住进山”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