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S《对话建筑界》一周年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饭店召开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6:22 22:21:2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主题:《对话建筑界》一周年发展研讨会
时间:2005年8月12日
地点:上海国际饭店14楼贵宾厅
主办:100TEST建筑论坛 《对话建筑界》
承办:《对话建筑界》编辑部 (http://atalk.100test.com.cn)






100TEST《对话建筑界》总策划:吴磊:大家下午好,现在我们开始我们的研讨会。很高兴今天能够在这样的一个繁忙的日子里把大家相聚在上海国际饭店贵宾厅,今天我们会议的主题是有关100TEST《对话建筑界》一周年的相关活动,最初我设想的主要论题是讨论这个栏目如何发展的问题,毕竟风风雨雨快一年了。但是今天我看到在座的一线的记者、媒体和建筑师后,我临时决定将今天的话题能够扩展到建筑和媒体上,即“建筑·媒体·发展”。会议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与会的嘉宾。他们是来自《房地产时报》的副主编乐缨女士,来自《中国日报》并且在该报从事20多年记者工作的王树滨老师,来自上海市建筑协会的顾问杨老师,来自BAZO总设计师郑小平先生,现代建筑集团的建筑创作所所长俞挺先生,上海环保绿化产业协会委员会的会长俞昌斌先生,还有SmithGroup的Jstin Palmmer,德国IBO的中国地区总代表卢总,上海外经集团的黄总,五合国际的卢总,香港卓凌设计公司的梅萍总经理,中国城镇集团的徐经理,上海UDG的王茂廷总经理,香港ARUP的柯尼祖董事,还有来自都林国际公司的王总,康桥半岛有限公司的杨燕,搜狐焦点房地产网的上海主编刘树森,搜房网的赵琳,百年建筑的徐浩,马达斯班的马清运先生(他可能在路上),还有建筑时报的吴单华,中外建筑的王扶雨,此外还有东方早报、青年报、《ID C》,时代楼盘、中国楼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外滩画报,ABL公司、法国翌德国际、Urban D.A.T.A.,苏河现代艺术馆等等各位朋友,在此我代表本次活动的主办方和100TEST由衷地感谢你们的光临!

现在我们开始会议,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多会议论坛主要是请一些领导做报告,本次会议即将发言的第一位嘉宾不是专业的建筑人士,而是资深的记者,也是我的一个好朋友王树滨老师,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王老师。王老师是中国日报的记者,1944年出生于上海,自幼喜欢文艺,1980年担任文汇报的会员,走上新闻的岗位。1985年调入《中国日报》,在20年的记者当中发行了很多作品,也在《人民日报》和《文汇报》刊登。王老师是生在上海,对上海的城市建筑的发展应该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众所周知上海城市发展变化非常快,尤其是最近十年当中,很多的高楼建筑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很想知道,在这个巨大的变化过程中,作为土生土长兼记者身份的王树滨老师如何看待上海建筑的这些变化。所以今天非常荣幸地请来了王老师做发言。


王树滨

王树滨尊敬的吴磊先生,各界的专家同行们,今天来到国际饭店,因为好久没来了,我觉得这个会放在这个老建筑——一个经典的建筑作品来搞,我觉得这个会议非常有意义。因为它可以引起我们很多关于旧上海的历史和文化的一些回忆。我觉得建筑文化的标志内涵首先是有没有历史,有没有底蕴,这是一个城市的历史也是城市文化底蕴的象征,所以我觉得这个地方比放在其他超五星级宾馆更有意义,我是一个建筑艺术的爱好者也不是什么专家,今天我想谈一下在最近若干年当中向建筑专家们请教或参加他们的一些活动的体会,提供一些不成熟的参考,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有一句成语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是学音乐的,对这些凝固音乐的建筑有深深的敬意。成功的建筑是有个性、与众不同的,是有底蕴的,向经典的音乐一样可以流传三四百年,我们作为凝固的音乐也应该有几十年上百年或是更长远的日子,能够久久的铭记在所有到过国际大都市的不管城市的居民也好,或是旅行者也好,应该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种感觉是独特的,不是其他城市的感觉。所以我想现在建筑设计家们是非常的走红,应该说在我十年之前到同济大学去的时候他们说同济新村已经很多人有车了,我想确实这个行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比我们可观多了,这也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而出现这样的一种奇迹。实际上不管那些国外的建筑大师还是国内的建筑艺术家们,他们的成功他们的劳动应该没有白费,凡是到浦东看看我们小陆家嘴标志性的建筑,除了高楼大厦和东方明珠,还有其他的科技馆,包括世纪公园都是最近十几年以来比较成功的建筑作品。可以说是上海作为上海人的一个骄傲的地方。

在小陆家嘴的地方旅游者总是络绎不绝,我觉得我们上海人赶上今天的好时光应该说非常的荣耀。我想一个好的建筑不仅是给人们带来一种舒适和温馨的感觉,应该还体现什么,就是居住的移居城市的标志,我们上海现在是一个移民城市,有很多国内外来谋生的打工者和创业者,我觉得海纳百川,应该有更深的标准和内涵,其中包括环保,是否有自然的生态,有利于人居住的生态,还有空气、水质、水处理等等各方面。当我看到有很多的(因为有很多政府行为),导致土地的批租以非常快的速度,几乎是存量已经不多了,在这方面我想管土地的和管住宅的主管们心理应该比我们清楚。我们好像非常急于把一块一块的土地弄成高楼大厦,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一些反常的现象,因为我也接触过一些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他们也说好像为了追求某些指标,原本要安排搞绿地的土地也变成高楼大厦了。这样一来好像觉得我们生存的空间已非常的急促,有点像香港淘大花园的窒息感。就是过渡的开发,向大自然过渡的索取,最后导致很多的恶果,像“非典”等有些想象不到的事情发生。如果我们搞的合理 一些,就不会有互相传染,因为空气流通所造成的伤害就不是我们凝固音乐家所设计房子的出发点,我想不至于就是在设计的时候给人多来这种伤害,但是很多客观的原因造成了只是追求利润,或只是追求某种指标,也可以说领导的政绩。就是说大家丧失了一定的原则或是一定的规范。这样我觉得就是非常的遗憾,因为我们对这块土地生活不是一年两年,是几十年,能后等候到今天这样巨变的日子不是很容易的,我们希望以后的日子更加的有人情味,而不是环境污染、电子辐射、很多噪音、灰尘茫茫的这种不安宁的感觉。

我觉得建筑家们就是要能坚持自己原来的设计理念,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妥协,但是心情可以理解,我觉得可以得到大家的公开的监督,公开的指责。我想再提一个朋友的名字,他是加拿大的朋友黄修志,我们1999年底2000年初知道他,他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朋友,朱家角搞了20多亩土地,把一些要拆除的名居买下来,恢复会来,在2001年的时候,建筑协会的一些老专家们请我们一块去参观,当时有这样的一个感觉,就是我们这样的建筑应该是保护的很好的。在城市和城镇进行大规模改造的同时应该得到有力的保护,而现实中往往忽略了对这些建筑的保护,有幸出来这么一个海外归来的华人,他用自己的资金把它买下来(当然价格很便宜),
代表这些民风民俗的建筑,包括一些水景砖瓦等让民工恢复起来。我觉得应该有这样的一大批抢救江南民居的活动。他不是要求回报,回报是很遥远的事情,因为这些民居很有标志,有的是郁达夫居住的地方。还有一些是有来历的,当他调查了解到这些房子要拆毁,他就跟政府部门打交道,他说他来拆这样可以保护的很好。我想当地政府在外来华人保护房子的事件面前为什么我们自己不主动的保护房子呢。

这样一个小事就是我们真正知道保护民居江南水乡这样的特色风格应该是我们自己应尽的责任,不管是媒体也好,我们曾经在东方早报和一些杂志介绍过黄修志,他把自己的庄园叫传意堂。他希望把这些中国的东西一代一代传下去。

我希望我的发言能够抛砖引玉。谢谢吴磊先生。

吴磊:王老师是站在一个记者的角度对建筑发展和保护方面进行了一些阐述,客观,真实。下面我们有请BAZO中国总经理郑小平先生来发言,郑先生的讲话通常非常的有感染力。


BAZO中国总经理郑小平先生

郑小平:非常感谢给我这个机会,我也非常喜欢跟媒体朋友沟通。我跟吴磊先生非常的熟悉,我今天坐下来才知道有我的演讲,并且这个主题是跟媒体相关的,我就是说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我个人在美国将近呆了十年,在中国整个城市发展当中做了十年。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媒体,我个人觉得是一个机会,从这个机会谈媒体和建筑发展的结合。最后在结束我会做一个呼吁,就是跟我们中国城市发展相关的。

一个是对内的机会,我觉得发展的很好,观点也很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好的作品。我们整个建筑界的评论,特别是舆论评论,对一些不好的现象的评论跟境外来比还远远不足,我个人觉得这个是一个机会。因为我们在工作过程当中会发现很多好的颂扬,但是媒体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责任就是把社会上不好的事物让大家来探讨,利用公众媒体的监督力量使这个行业更好的发展。刚才王老师从人文的角度看城市的发展我觉得非常好。对于媒体评论这一块和一些不好现象的评论将是一个机会,我个人相信,如果能有媒体在这一块做的很好的话,将为建筑发展奠定一个美好的观点和过程。这是对境内来讲。

境外来讲机会就更大了,因为我们坚持跟境外的一些房产机构合作,我个人在2003年在法国参加过好几届,在去年冰水研讨会也讨论过我们的发展。6月份我刚从新加坡回来。反馈到的信息就是:一听到中国的发展就会有很多的兴趣。因为他们知道中国的发展很快,但是他们不知道实际的情况是什么样的,我觉得这个反差很大,因为我们中国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进来,但是实际上境外还存在非常大的空间,就是很多国外媒体希望了解中国的发展。这一块也是非常大的市场时机。

这次我到新加坡研讨会碰到印度的一个非常大的房地产集团,跟他们的一些总编谈了以后感触也非常深。就是他们的一些经理人手上有钱但找不到项目,但是印度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的项目就是没有资金进来,这就是整个业界的沟通。我觉得媒体和媒体之间也是一个很大的机会。这次回来印度就要求我是不是可以给他们找一些中国的媒体来进行一些互动。所以我觉得对内对外都是一个机会。

最后我做一个呼吁,我们以前的工作都是做城市的发展,我们有很多做城市发展的顾问,我们很多人的感觉就是中国城市建筑的发展问题不在于单体建筑,因为我们单体建筑越来越成熟,中国的发展是城市的总体发展,但是这一点不为我们媒体重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单体建筑做的不好可以重做,但是如果城市的总体建筑偏移的话是不可改变的。

我最近去了一趟拉萨,看到他们的城市反映出来我们中国城市同质化的现象非常严重,我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中国的中小城市一模一样,那种同质化的程度让你害怕,美国情有可原,因为他们只有200年的历史。而我们中国现在也是以很快的速度在同质,所以我觉得非常可怕。我们应该引导中小城市,现在中小城的发展,大家的关注点都在大城市,他们有资源请很好的专家给他们研究城市的发展,这里面我们也犯了很多的错误,现在中国城市700多个,在15年当中我们要发展1500个,很多的中小城市没有资源,不像我们可以请很多的国外专家探讨,而他们面临城市发展的压力,所以他们会做出很多很快速的决定,而他们又不具备快速发展的决定能力。所以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如果说看一下这个楼浪费了多少的资金,相比一下面对的问题就更多,我在媒体上没有看到相关的关注,我就以这个作为我这次讲话的结束语,我们公司发表了一本书是讲城市定位到规划到推广到招商融资这个完整的流程,我们希望这本书引导中小城市让他们做一些正确的决定。如果大家对这个有兴趣的话我们希望跟大家做进一步的探讨。谢谢大家。

吴磊:感谢郑先生。上个礼拜我正好在北京,也是开一个建筑业职业论坛的会议,会上也是在讨论建筑师的问题,其中谈到了一个媒体的问题,就是媒体在建筑业的一个所作所为,包括建筑评论,现在确实很多的媒体应该说评论做的太少,企业作品太多。我希望我们媒体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平面媒体应该更多考虑怎么推动行业的发展。因为现在建筑市场在宏观调控的紧缩背景之下,我们也希望媒体能够在这样的一个特定的时期能够促进行业的发展。上个礼拜六在北京遇见了俞挺先生,他在会上发表了一些观点我们也是非常的赞成。今天也把俞挺先生请过来,把这几年的建筑当中有一些什么样的感想说一下,有请俞挺先生。


现代建筑集团设计部建筑创作所的所长俞挺先生

俞挺:我也是刚刚知道我要发言的。这个很难说,建筑和媒体的关系就是两不怕,说的不好被人家骂死,说的太好没有人相信,我觉得建筑和媒体相互需要,密不可分。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两者应该是非常平等的。我现在觉得媒体有一点点让我觉得遗憾的是,我们媒体在某些方面不专业,很多记者写一些建筑方面的东西,但是对建筑不是很了解,甚至对建筑界的发展不是很了解。他们写出来的文章跟我们有一些我脱节,他们抱着极大的热情来关注建筑设计,而对我们建筑设计又脱节,我们觉得非常的遗憾。

前面王老师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觉得需要修改。如果我们不利用先进的光电手段之前,在1900年以前我们可以把建筑设计称之为凝固的音乐,而现在建筑设计已经超过了凝固音乐的范畴,现在的建筑的一些设计不仅仅是音乐,舞台设计都可以在建筑设计上产生。现在资本的力量推动广告业,广告业在建筑上面改变了很多的状态,所以说现在建筑设计是什么呢。

我们每次开会都会听到托尔他斯,如果说讨论我的设计的话我觉得非常的悲哀,因为建筑设计是多元化的。上个礼拜我们开建筑设计职业论坛,为什么开呢?因为现在分出前卫建筑师和职业建筑师。他们认为前卫建筑师是一个很成功的。而商业的建筑师是制造垃圾。结果媒体这种有意无意的宣传造成我们国内职业建筑师之间的矛盾,现在我们总是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外国建筑师进来,我们国内的怎么办,或是实验的建筑师和商业的建筑师怎么办。我们可以把人分成几类,但是每一类里面都有好的和不好的,我们是用类别来分我们的社会就简单了很多,就不用开很多会,我们总归喜欢用一个标准去看所有的现象。因为现在建筑市场丰富面临很多的东西。我们谈的就是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而很少说我们建筑师怎么在美国、伦敦设计自己的东西。很多老的设计师看到外国的设计师说你们来吧我们的中国市场很大。

前面郑先生说印度,我对印度很烦,他们对中国也很烦。我们中国用十年间赶超他。我觉得我们中国有信心是因为我们的信心越来越强,媒体我们自信心不够,如果我们讨论城市的时候总是说一大堆的设计师,我也说过中国的设计师有好的,国外的也有好的,所以说我觉得媒体主要目的的是什么,就是就事论事就人论人。而不是就一团而论一团。

所以我希望从建筑师的角度来说媒体需走两方面,一方面是从专业的姿态跟我们衔接,另一方面是以开放的姿态跟广大人民群众衔接。而不是笼统的说什么欧陆风,现代主义。象毛主席批评一样就是摆弄一些名词。因为民众是非常相信媒体的,所以当第一次涉入建筑的人可能就是东方早报或是大众的报道中获悉,他们提出一个欧陆风,对与我们建筑师来说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欧陆风,这五年我们也难得去定义什么主义,结果一个不成熟的名词通过媒体反复的描绘,反过来已经成为我们建筑学的一个名词,这种现象跟国外媒体比,相对来说有一点点的遗憾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的直接,想到那里就到那里,就这样了。谢谢。

吴磊:俞挺先生也是对我们媒体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提到很多境外公司,当然上海应该说确实很多的国际的公司在上海开办了办事处或机构。下面欢迎史密斯的设计师Jstin Palmmer,希望他代表境外的公司讲解有关媒体在境外公司的一些印象。

Jstin Palmmer:非常感谢主办方能够使我们有机会来到这样的一个研讨会,首先我声明一下我在研讨会之前也没有做很多的交流,听了刚才两位老师的介绍,才知道我们的讲话跟我们的话题不太有关系,我有一些感悟就是媒体怎么让大众知道我们的建筑,来改造这个城市。

我个人有一个非常亲身的感受,我当时在报考院校选择专业的时候我母亲让我报建筑学,我母亲的朋友说你怎么让你的孩子跟一些民工在一起。当时大家对这个团体的认知非常的狭隘。我昨天晚上在家里跟我的女朋友看时尚频道,我的女朋友说这个女主持人的先生也是一个知名的设计师。就是说现在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平面设计师被划分到一个主流的层面上,我也非常感谢媒体的朋友把建筑师的地位一步一步的提升,向各位媒体朋友表示感谢。下面请Jstin Palmmer先生谈一谈。我们在中国承接的项目也是以商业项目起家的,我们是2002年进入上海,我们落成的第一个项目也是非常大的项目是在嘉兴。所以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媒体能够给我们建筑的是什么。感觉还是很现实很实际的,并不是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探讨一些学术的问题,我们讨论的是商业的问题。我想吴磊先生也不会不让我们讲这个话题。

Jstin Palmmer:(英文)略。

吴磊:刚才Jstin Palmmer先生主要讲解的就是说国外很多建筑媒体报道了中国几年来的变化,工程量很多,国外媒体都报道,很多境外的公司也是都看好中国的市场,主要谈的是国外的媒体报道了很多的中国建筑业的情况,所以国外的建筑师希望进入中国,关注中国的建筑市场,这就是媒体对国外的建筑师是如何影响的。

以上谈到的都是建筑,接下来王树滨将谈到环保,现在邀请我们上海环保专业委员会的会长俞昌斌先生谈一下景观和生态环保的一些变化。

俞昌斌:就刚才设计师和记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讲建筑跟媒体的关系,那么我们环保协会(应该说是官方的一个机构)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基本上从环保的角度来考虑,基本上定未来几年环保的一个主题,绿化、绿色和生态。这跟上海的世博会是一个主题的切合。在建筑规划和景观方面我们来考虑它。

我简单说几句,环保协会一个就是对建筑需求的处理,第二个是提供政府的一个支持,第三个跟媒体一起提供环保。第四个就是我们环保协会从媒体的角度一起来组织设计方面的一些需要。同时也组织了一些日本世博会的考察,因为以前都是官方组织的,我们的目的是组织官员、我们设计师和媒体一起产生一个很好的效应。谢谢大家。

吴磊:今天都林国际的王总也在,希望王总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都林国际上海地区经理王帆叶

王帆叶:非常高兴来到这里,首先就是祝贺《对话建筑界》成立一周年,应该说100TEST在这个业界里面也非常的有名,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刚才虽然几位先生的观点有所不同,但是共同的一点就是设计公司和媒体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这里我跟大家共同交流一下。

除了我们日常的设计以外,我们公司的内部的运作越来越离不开包括网站在内的各种媒体,我觉得非常感谢这些媒体。比如说专业人才的招聘、管理,因为我们在业界里面从建筑规划这方面应该说非常的强项,这种人才的引进应该说很有渠道,但是碰到公司发展以后,一些设备专业和其他的一些专业人才的引进,就需要媒体的帮助。在这方面包括吴先生的网站我们也长期合作并且受益匪浅。

再比如说同行的交流,我印象非常深刻,去年的金秋时候吴磊先生举办了一个运动会我们也在其中。但是我们感觉吴磊先生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包括当时是由房产公司有设计单位,还有其他的建材等等单位参加的运动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感觉印象很深刻。

媒体在这方面应该是很有优势,大有可为的。在这里也非常感谢他们的一些工作。

再比如说就是对与一些企业的宣传,我们从企业的宣传角度来说就是从单纯的对企业的营销,就是把自己推销出去的这种方式,逐渐转化为一种对自身的一种品牌、或是价值趋向的整理。我们和越来越多的媒体建立长期的关系,让社会理解我们的价值趋向。有的时候我们说市场细分,有的时候说差异性的竞争,各个方面来说都离不开对同行的了解,对行业的了解对客户的了解,所有这众多的方面都离不开100TEST网络媒体和其他媒体的支持。

总而言之非常感谢媒体对我们公司和业界的帮助,谢谢大家,也谢谢吴先生给我这个机会。

吴磊:去年10月份我们和香港华城、搜房网、还有两家策划公司、两家房产公司,三家的设计公司,还有政府的单位一起搞了一个建筑行业的运动会。我们100TEST上海这边也举办过一次有25家左右媒体参加的卡拉OK的比赛,还有一些篮球比赛等,目的就是希望给业界提供交流的机会,不仅是学术的交流。今天开这个研讨会应该说筹备的时间比较紧,我个人准备也不是很充分,因为前一段时间一直出差。据我了解最近上海的活动比较少,而北京等地这种行业内的交流非常多,而且去年有很多的交流的平台我觉得今年好像非常少,所以我想借《对话建筑界》成立一周年的机会,再次能够将大家聚在一起。

在我们这个行业当中100TEST做的应该比较早。在房产方面应该说搜狐焦点、搜房网做的都非常出色,下面我们有请我们的一个同行搜狐焦点房地产网的上海主编刘树森给我们发言。


搜狐焦点房地产网的上海主编刘树森

刘树森:谢谢吴磊给我这个机会,我觉得今天我讲话有一些力不从心。其实就房地产网络来说的话,我们回顾到一个房地产的媒体就是建筑行业依托的房地产来说,就网络传媒来说在2001、02年兴起,整个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就是中国网络发展到第二代的时候就是专业媒体兴起。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走这个道路,我当时做新闻的时候大家都在做网络,北京一家大楼里面有300多家网络非常可怕,但是大家都不知道网络的价值是什么。但是01、02年以后我们发现互联网专业性才是第二波价值的所在,于是出现了携程的上市,百度的上市。这说明作为一个互联网的传媒,搜狐焦点其实也不只是一个房地产的网络。最早的是做女性新闻,后来发现在房地产整个大势兴起的时候焦点房产超过了其他的频道,最后我们转型到把焦点落户为一个房地产的行业,到我们2003年被搜狐收购,从这个举措上可以说,我们房地产网络是专业化的一个平台,是专业化才可以实现我们网络的价值。之所以我们成为搜狐门户网站的一个房产频道也是因为我们的专业性。

因为在房地产网络当中有一个资本就是说我可以做的不好,但是可以被买,可以体现我们价值所在,第二点从房地产网络发展来说从单一服务到双向服务,我们最早是服务给业主或是我们的网友,最后给开发商、设计师或和家装公司服务,成为开发商的最终用户。

在搜狐的调查当中,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上海本地来说我们的网民我们的居民他们从哪里获取他们买房的信息,一个就是《上海楼市》,一个是《房地产时报》,它成为上海市民获得信息(所有平面媒体之间信息)的来源。可以说因为这两家媒体走的是专业化的道路,是秉承了多媒体的优势。现在可以看出,我们居民的价值趋向在获取信息上也在寻求专业化的道路,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亮点。

第三点是我们提升的互动服务。以前我们没有做网民的一些需求服务,现在我们会组织对某一个楼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考评,有开发商做详细的介绍。其实我觉得互联网在这个行业的发展可能是一个很曲折的道路,我们不知道前面是什么只是摸索,但是我们知道专业是我们价值的所在,所以互联网我们可能向专业化靠拢,向专业媒体学习。

最后预祝这次大会非常成功,感谢大家、感谢吴磊先生。

吴磊:所以说搜狐是我们的前辈,刘先生也谈到《房地产时报》,今天我们也请到房地产时报的副主编乐缨女士,请她谈一下观点。

乐缨:我上午接到电话,吴磊先生跟我说有个研讨会,我下午本来去医院的,后来决定来听听的,没有想到还有发言。我做了30多年的记者,我们记者不善于说话,让我说话就有些害怕,因为是建筑的,我是外行,我旁边有大师。所以我没有资格发言的,让我介绍一下《房地产时报》。这个时报很简单,因为我是72年进《解放日报》,92年开始有房地产的概念我就是第一个房地产记者。我们起先办了一个《房地产专刊》,一直想办一个真正的《房地产时报》,所以就在97年以前投资的,然后2001年创刊的,总共我在这里呆了五年,主要是以市场信息为主,另外也有一些政策法规的解读。但是我们《房地产时报》这个报道不算很少,我们专刊是95年办的,我们相当的一部分广告都是房地产方面的。我们进入的时候人家已经占领了很多的席位,就是我们走了一个错位的方向,人家搞一手房我们搞二手的。所以现在得到一些消费者都知道买二手房就看我们的《房地产时报》。我们的报纸是中介公司做广告的,是要花钱的,所以非常的珍惜这个版面,所以他们的消息一出来,你打电话肯定有房子的,不可能是一个死消息不会有这个版面的,这样一来这个报纸还可以,五年已经过来了,因为最近是宏观调控,中介公司的业务量少了一点,我想也是暂时的现象,这个很快就会好起来的。最近这段时间而且天比较热是一个习惯性的淡季,最近广告少一点,我想秋季的时候这个市场还是会繁荣的,因为二手房市场是开发不完的。

香港、东京、纽约、伦敦一些大城市主要是靠二手房的交易,所以我们的报纸也是这样的,我想选二手房也是对的。今天讲的事情跟建筑没有关系,非常的抱歉,但是听了一些专家的发言对我们的媒体提了一些建议,我提点建议,就是因为你们是专业的建筑的会议,以后建筑界的人多请一些,你们要找到我们杨大师就可以了。谢谢。

吴磊:下面有请上海外经集团的黄小姐谈一下她的想法。

黄:不好意思,今天的发言没有准备,但是上面几位老师讲的一些话题,关于人才方面的一些信息我想就此说几句,我随机地做一些发言,主要是为建筑行业的一些机构提供人才服务。

最近因为我们为外国的公司找一些外国的设计师,就有这样的一些人才,我讲的也是我生活当中碰到的一些事情,希望媒体当中的一些朋友看一下有没有一些借鉴的作用。最近上海本地的一家媒体给我们联系,说你注没有注意到白领人士就业的一些趋向,我就跟他说我注意到外国的建筑师到中国的一种趋势,我可以提供这方面的一些信息。因为我们已经做了很长的时间,现在为一家德国的公司和香港的公司找设计师。这个记者问我怎么采访,我就说我们做一个精心的采访。她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请问有大师吗,他们的打算是什么?

我说说实话没有大师,你应该有一种平色的眼光看上海的这些建筑师,他们有一些很有经验,有5、60岁的,也有大学当中做实习生的,而且来自不同的国家,除了发达国家还有很多菲律宾等一些国家的。你一开始就说大师,我很难给你说,你在我这里找大师可能很难的。就是说戴这种有色眼镜来看的话可能会让你失望的,因为我就是作为一个人才中介机构,他们就是到上海来工作的,有很优秀的也有很一般的。后来这个采访也一直没有进行,我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就是希望我们媒体将来不管是在建筑这一行,还是在其他的行业,做新闻采访的时候就是不要戴有色眼镜看这个新闻线索谢谢大家。

吴磊:我们也请到了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的副总经理卢求先生,请卢总给我们介绍一下他们的情况。


卢求: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也是刚刚赶到这个会议的现场。现在匆忙的发言我觉得不是很合适,刚才跟俞总聊了两句刚刚进入一点角色,今天的话题好像是媒体和建筑界和城市发展这样的大的话题,总的来讲我们五合比较受媒体的关注而且受业界的关注,是好事也是坏事。对我们来讲因为我们走的是跟一般的企业不太一样的道路,所以特别是在初期受到了负面的评价比较多,现在大家慢慢接触多了,观点有所改变。

我们总觉得中国现在目前的大形势是百年不遇的好时机,尤其建筑行业,我觉得大家在这个行业里面也是比较的幸运。前一段时间在一次会议上看到我们清华大学同学的父辈,他也是我国建筑界的大师。他们说我们就是年轻有为,还有一个就是赶上了好时候。因为他们没有赶上这么轰轰烈烈大好时机。建筑行业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己的能力一个是大的环境。赶上了这样的高潮才有所发展。这个是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我觉得处于这样的一个轰轰烈烈的大好时代,特别的需要有创造性的建筑师,这个创造性表现多个方面。我在德国工作过,回国两年多,感触还是比较深,举个例子,刚刚回来的时候家里的朋友或是亲戚都是非常自豪地开个车带我看北京的建设,心目中就是中国现在盖起了现代化的城市。其实这种大规模的建筑,特别是北京这种历史古城,这种大规模的建筑的破坏远远大于经济利益的评价。

前不久刚刚从伊斯坦布尔回来,他们没有发展新的建筑,他们走的另外一个极端也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目前的现状就是有文化的古籍非常完整的保存下来了。而中国北京因为二十多年的高速的建设对城市具有的文化价值的保留是没有得到很好的保留,我觉得非常的遗憾。我就先说这几点吧。

吴磊:刚才我们很多的嘉宾从不同的角度谈了不同的问题,在座各位有没有一些新的想法跟我们大家一起共享,因为在座的有很多的记者和朋友,我发现在座的应该还有德国IBO的朋友。

德国IBO:我们就随便讲一下,听到大家刚才的讲话和讨论的一些东西。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工业化的设计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师的问题。刚才卢求先生讲了一句话我觉得非常的有意思就是工业社会现在需要有创造性的建筑师。我们刚才讨论这个问题,工业社会是不是只需要有创造性的设计师。我个人的想法是这样的,就是这个社会需要有一大批高质量的建筑师和责任心的建筑师,但是这批建筑师并不一定是高水平的建筑师,这个可能就是跟五合事务所面临一样的问题,就是如果这个事务所可以解决社会的问题就是一个好的事务所。因为建筑产品它从总的来说的话有一点像手工艺时代的产物,而不是经过工业化大生产出来的。在我们工业化时代,不可能每一个东西都向手工业一样出来的,有可能就是像这个杯子一样是大批量生产的,如果这个大批量生产的是一个好的杯子的话肯定就是一个很好的杯子。谢谢。

吴磊:现在应该说这次活动时间也非常的有限,本来题目是《对话建筑界》一周年,我想各位很多对这个《对话建筑界》不太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可能有的对100TEST有很多的了解的也不是很多,这次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对话建筑界》这个栏目的由来应该算是去年我们在同济大学搞六周年活动的时候,当时我觉得可以做一个采访的栏目,可以采访一些建筑师,一些商业的、普通的、和国外的一些建筑师,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为大家挖掘一些新的东西出来。《对话建筑界》是我们100TEST的一个栏目,在我们这个里面可以看到对话这两个字是对人物的一个采访。正好碰到我们现在的一个记者,叫Vivi,交流了一下我们的想法,然后我们就这样开始工作了。

我们本来想这个栏目主要采访建筑界的一些话题,包括圆明园,包括话语权的话题。现在100TEST有70万会员,这样的一个被庞大的建筑界熟知的一个网站,希望做一个栏目,把一些想法和概念在网上交流,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本身的编辑和记者跟大家沟通。我们主要有三种版块,一个是人物的采访,一个是从媒体转载来的专访,还有我们100TEST也开设了网上的论坛,供大家交流的一个平台。目前来说虽然《对话建筑界》已做了一年,但是我觉得发展的比较慢,可能也是因为我们的人力精力的因素。我们第一期的时候是马达斯班的马清运先生,他一会儿会过来,今年采访过伊东丰雄先生,最近我们一期采访的是五合的刘力先生,我们也采访了邓琨艳等。我们每一期的采访都在平面媒体上转载过,包括万科的会刊。我们现在跟我们合作的很多传统媒体也在共同合作,但是我们可能精力有限,很希望和众多的媒体合作,把这个栏目更好的做下去。

我们也采访过郑小平先生,那时候比较早,还采访过一些其他的有影响力的人。总体情况一年下来我们只采访过这么几位嘉宾觉得很惭愧。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100TEST,100TEST诞生于1998年,当时是Calon和Tears 两个人每个人有一个网站,一个电邮成为100TEST诞生的基础,程序的发展,大家可以看大屏幕,在这个程序上有一个变迁就是98年利用人家的一个免费的论坛,后来有了自己的论坛,后来又更改了一些,因为访问量不断的增大,所以程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包括服务器的压力也是很大。论坛增长人数主要在99年到2001年,最近这两年的发展也是很快的,前两天是4888人同时在线的。当时从两个人的论坛发展到70万人的行业的论坛,也正是大家的支持, 100TEST才发展到今天。

本身100TEST也发生过很多的问题,包括去年大家可能都知道的两个硬盘坏了,我们经常被攻击,而且我们也在不断的完善我们的技术和专业的知识。发送量也是几百万的量,我们一直在考虑就是100TEST应该采取哪些形式才能更好地为大家提供实在的服务。100TEST不但是得到有经验的建筑师的热爱,有很多的学生也非常的热爱这个平台。再如刚才卢求先生也谈到网络宣传的问题。我们很多人也知道在100TEST网站上有很多的观点,也是想说什么就可以说,是一种相对的无拘束无限制。我们的优势是时时传输的一个网络平台,没有时间差,每个人可以不用自己的真名,可以对具体的问题和个人直接说出想法的自由平台。

我们98年的时候非常的简单,一些专业的论坛有一些导航方面的问题,有6、7个小栏目走过7年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的情况,因为有了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所以我们100TEST发展到现在的这个规模,有这么多爱100TEST的人和朋友。所以由衷地感谢大家支持。我们也一直在想为大家提供点什么东西,今天这个活动有些仓促,问题主要在我,因为我很希望给大提供交流的机会。前段时间一直在外地这几天正好有时间,于是就匆忙把大家请过来。尽管准备时间比较短,也没有很明确的论题,很多的嘉宾也谈到刚刚通知他。可能也不用演讲,就是一个很随意的论坛,听到什么,想到什么都可以表达。希望就像100TEST网站一样,你听到别人怎么说自己回答,不用写稿件和策划,就是很随意的,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畅所欲言。

接下来还是回到对100TEST的介绍,这是我们100TEST的页面,左边是主页,上面有人才的、企业的服务,左边有媒体的合作,因为我们100TEST在行业里面跟大量的媒体建立了合作,包括导航,和杂志在行业里面做的非常广泛的。右侧是我们论坛的形势,现在应该可以看到,这边的栏目非常多,现在也有房地产的论坛,也有建筑的、技术的、地区性的,所以内容量非常大。每天有大批的建筑师在我们网络上进行交流和发言,我们希望能够从这个角度为促进行业的发展来提供服务。

这是我们100TEST五周年的时候出版过的一本书,也是给热爱100TEST的人和关心100TEST的一个回报。

这个是我们100TEST的一个集群,100TEST.COM是我们的总网站。还有我们接下来发展的一块。

总之在我们《对话建筑界》开办一年当中,也特别感谢Vivi女士,她帮助这个栏目做了大量工作,我也非常感谢她。我今天把她也请过来想听听她的发言。

Vivi:谢谢大家,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建筑师和媒体来到这里,也非常感谢吴磊给我这个机会。其实做这个栏目我想还是在一年以前,当时吴磊说了这个想法,我也是对建筑非常的喜欢,在这样的一个资金人手都准备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建立的,凭着我们的理想来做。我的一个采访的嘉宾前两天说他经常看我们的网站,因为他发现很多新的信息,知道建筑界大家关注什么,还有两位很年轻的建筑师说,他们虽然从未谋面,但是可以知道大家在做什么,可以交流一些文章。通过这些我们觉得我们做的事情是有一些小小的作用的。

我本身是学习新闻的,也非常的关注媒体,一年以前我觉得对建筑不是很关注,今天可以看到很多媒体上面有说建筑的,并且100TEST70万的网友也知道了我们的这个栏目,我希望以后的发展它会继续走下去,在建筑受到关注的时候,在国外的建筑师瞄准中国市场的时候,在中国建筑师走向世界的时候我希望我们的栏目给大家提供小小的帮助,给中国建筑的发展做一些贡献,哪怕只是一点点。谢谢大家。谢谢吴磊。

吴磊:非常感谢Vivi,应该说她为我们的栏目做了很多的工作。100TEST应该说7年的发展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现在就这个会议其实我们也非常想听大家对100TEST和《对话建筑界》的一些建议 。

提问者1:我也是很少参加这种研讨会,因为100TEST我觉得做的不错,也经常上你们的网,看了以后就过来了,也是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听的也比较碎,我感觉就是谈五点,大家讨论过的东西。

第一个就是100TEST的形势,可不可以就是说我看了一下列的,上面有很多提问交流,但是从开会到现在不是很到位,我想形式应该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请大家过来有一个明确讨论的问题,就是大家来之前有一些考虑过了。第二个就是更自由的形势就是比如说一个酒会,大家进来像教朋友一样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朋友,房产界有房产界的交流,房产界和媒体的交流。

另外一个我想大家也谈了不少不同的点,我自己有一些想法,第一个我觉得谈到一些上海还有中国建筑中国规划的问题,我觉得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规划,实际上建筑的问题小一点,我觉得这种会是不是可以包括一些房产界的,政府部门的,能够请来跟建筑界进行一起沟通,我觉得从整个城市规划来讲建筑界的力量太弱了。

还有一个就是媒体,我个人想的话就是作为媒体推动建筑规划的话是不是有一个普及教育,我想普及教育有可能第一个涉及到公众的层面,比如说包括房产界,包括我们的一些主管的部门的人员,我想对建筑规划的认识有可能决定一个项目发展的方向。有时候建筑师有很多的想法,但是对业主对建筑师有一个要求,建筑师又不得不做。

第四个是我自己有一个问题,比如说房产界和媒体结合,这个理论很容易理清,就是我买不到买房子,但如果建筑界跟媒体结合又是是什么呢?

最后一个就是我这方面的会参加的不是很少,在会上我也听到一些有关先锋派,商业派的争论,这方面我想的也比较少,想到这个问题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说到这个事情我个人的感觉就是保持一个多样性,就是不同的观点我觉得在网上有一个交流,实际上最终的结果并不是谁争过谁,非得定位。大概就是这几点,希望能够跟大家分享。谢谢。

吴磊:就交流的形式问题,其实我们本来也要开个小沙龙。今天晚上我们在音乐咖啡的咖啡吧那里有自由的交流,同时为大家准备有一些点心、红酒、水果等,当然还有我们《对话建筑界》的一岁生日蛋糕。晚上还有一些国内外的建筑师的交流,大概有30位左右的建筑师,他们晚上过来,因为他们白天上班。晚上的形式很自由,白天大家认识一下,晚上在沙龙上大家可以自由的对具体感兴趣的问题和某些建筑师聊聊。
今天《建筑时报》的吴单华也来了,让我们看看单华有哪些观点?

吴单华:大家好,实际上也没有准备讲话,我就说一说《对话建筑界》吧,一年来我们跟吴磊有很多的交流。这个栏目从一开始的不是特别成熟,到现在最近的一次五合国际品牌苦旅的这次,这次的文章出来以后我就给吴磊打电话说,应该是《对话建筑界》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专业化来说都是比较大的一个转折点,我想从这次开始应该走上一个轨道,一个新的轨道。

我个人经常也跟吴磊谈这方面的问题,就是我们对《对话建筑界》这个栏目来说今后的发展我觉得我本人是非常看好的,因为作为一个网络媒体,我们是做平面媒体的,还有一些跟传统媒体的区别就是非常的明显。《对话建筑界》这个网络媒体的形式的区别是在时间上不受限制,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做出来可以一直在上面可以看到。也可以储存。跟我们平面的纸质媒体相比,在空间上也就很大的优势。我们知道一篇文章有多长都有限制的,也不能完全的表达,在网络上可能不受限制,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出来。包括最近五合国际的就表达的非常好,所以我觉得本身的优势决定了它今后有很大的发展,这个我是比较看好的。我们今天也来了很多比较有名的好的设计公司,希望今后在《对话建筑界》这个品牌栏目上有所对话,对我们共同的建筑行业有所推动。我就说这些谢谢。

吴磊:感谢吴单华,也感谢我们的记者,我希望和我们一起合作的伙伴,能够把这个栏目继续做好,真正为这个行业服务好。在座的我看有没有要表达一些想法的?



提问者2 :大家好,我有一点紧张,我觉得我可能是最后或是最年轻的,我是82年出生的,在前辈面前我觉得非常的惭愧。我谈一下我的想法,我觉得建筑界非常的不公平,大家都非常的崇拜大师的作品,如果他做过一些出色的作品的话以后的作品可能也非常的出色,对于一些刚入行的话也是非常的平平。对与一些房产商给大师提供的机会,比方说大师想怎么做,虽然说比较的花费成本。而一些不出名的建筑师,因为他必须做出一些自己的作品,会比较附和房产商的要求改变自己的一些建筑的初衷。所以我觉得建筑界的有一个现象就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向北京来说,在我们来说是一个鸟巢,对外国人来说不值一提而在中国可以实现,并且在业界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就是中国政府为了表明自己有这种势力而不惜血本地完成这个。

主持人也提到《对话建筑界》去年采访了很多的名人,我觉得今后不光采访一些大师的作品,而对一些刚刚出来的人,给一些年轻的建筑师一些展示自己建筑的平台,他们主动地参加这样的栏目,而不是通过一些途径,请求大师抽出一些时间,而年轻建筑师有自己的想法很特别,希望他们主动地跟100TEST联系服务建筑界。这个是我一个比较冒昧的想法。谢谢大家。

吴磊:这位女士给我们提出的意见也是很好的,现在也有很多的人给我们提意见,中国建筑界没有多少的大师,怎么样在里面挖掘出优秀潜力的,有独特想法和见地的普通建筑师,这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也呼吁一下,你如果是有独特想法和见地的建筑师,或者是你周围有才华的建筑师也可以跟我们联系,因为很多这种普普通通的在这个建筑岗位做的人,作为媒体,这可能是我们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深入到行业当中去。所以我们也希望采访一些普通的建筑师,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可能他就是中国的大师,但是我们的途径还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希望在座的朋友推荐一些这样的设计师,把我们的栏目做的更好,至于说我们明年再开一周年的时候你说吴磊你这个栏目没有什么改变,甚至有一些退步了,我们也不希望这样。在座的还有谁要发言的?

提问者3:刚才这位小姐讲的我随便说两句。因为我还是很关注《对话建筑界》的,我就是说选题上的形势说可以更加多元一些,因为现在是以人物或是公司品牌为主的,能不能以后以一个案例为主,围绕这个案例从设计、开发商、建筑公司,换一个角度来组织有没有可能。另外一个就是选话题,现在就是说房地产、或是哪些方面的宣传广告,很夸张的成分这种话题,案例,把这个《对话建筑界》选题更加丰富一些,这样可能更加的吸引人一些。谢谢。

吴磊:最近我们也找了我们100TEST的一个斑竹来作为主编,可能在这方面比较专业一点。然后再想再策划,不让我们的100TEST的网友失望,希望大家在会后也有一个交流的机会。晚上音乐咖啡吧里面准备了一些糕点,然后有一些饮料,一些小的礼品,然后在7:00,我们准备了一个《对话建筑界》一周年的大蛋糕,希望跟大家同享。在西藏南路有活动的宣传广告,大家可以看到,今天如果大家没有什么发言的话我们暂时结束,希望大家晚上有一个更好的交流,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上海国际建筑设计师联谊会

会议主题:上海国际建筑设计师联谊会

会议地点:上海百浓音乐咖啡吧(西藏中路696号近厦门路口)

会议时间:2005年8月12日(星期五)晚上6:00—9:00


总策划吴磊为《对话建筑界》一岁切蛋糕


为《对话建筑界》干杯


行业媒体交流


香港地维的叶总和上海易亚园境公司的俞总在安静的吃《对话建筑界》一岁的蛋糕

老外的笑


交流




交流现场




认识左二的那位先生是谁么?有号召力吧


什么叫顽皮


Lagoo(中国)公司副总经理邵总与HLA的侯梁交流


《对话建筑界》首席记者Vivi


中外建筑师把歌唱1

相关文章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政道路景观改造设计方案招标公告
人民网:请收回错颁的“鲁班奖”
莱特之作面临消亡
建设部出台《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ABBS《对话建筑界》一周年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饭店召开
新华网:建筑业界资深总工坦言建筑业黑幕
亲水设计陷入尴尬 绿藻缠石困扰广州新会展中心
广州西塔最终选定8号432米方案 预计今年底将开工(图)
第二届“中国职业(执业)建筑师论坛”在北京召开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