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职业(执业)建筑师论坛”在北京召开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6:22 22:28:2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以下为本次论坛直播文字(搜房提供,100test建筑论坛编辑整理,图片由100test建筑论坛现场拍摄)

时国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国内业界知名的设计师们,大家上午好。第二届中国职业建筑师论坛现在正式开始。我首先代表主办单位向各位的到会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请允许我向各位介绍一下今天到会的各位嘉宾,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张桦,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先生,中国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恺先生,上海现代设计集团总经理张桦先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朱小地,翰时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总设计师余立,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章明先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晓钟先生,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建筑师李忠,五合国际主设计师刘力先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法国PA建筑事务所中国经理郑可先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邵卫平先生,加拿大泛太平洋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宏伟先生,同济大学《时代建筑》杂志主编教授支文军,深圳《世界建筑导报》总编、教授吴家骅先生,上海现代设计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创作所所长俞挺先生,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伟康先生,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SY设计工作室内主持建筑师孙彤宇先生,中科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院长总建筑师崔彤先生,山东大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申作伟先生。我下面还要隆重向大家推出,本次论坛特邀嘉宾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周畅先生,我是中国建设报中国楼市总编时国珍。

作为建筑师进行技术交流和专业切磋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一直在呼吁一个口号,就是规划设计师是建设的龙头,中国的城市面包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全国最新的住宅水平的展示,大家讲的都是开发商,真正的作品设计方案咱们的建筑师们却是没有被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而且现在的问题也比较多,所以在2003年的时候,我们推出首届建筑师人物,为20名建筑师打上名号,我觉得应该给建筑师一个公正的评定。今天这么多建筑师聚集一堂,欢迎大家各抒己见,就业界自己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展开积极自由的讨论。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本次会议的主办单位的领导,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张桦先生代表主办单位领导致辞。

张桦:我代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对我们这次论坛表示祝贺,应该说建筑师分会实际上代表我们行业里面协会的组织,也应该对我们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周秘书长代表学会,我以前对协会和学会职能的概念不是很清楚,现在参与活动比较多了,协会主要是以建筑行业为主,推进行业发展,我们应该为我们行业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也应该表示关注。这次我是第二次参加这个会,让我代表分会来表示祝贺我也很愿意,待会儿我想在座的很多对我们的建筑设计,建筑创作,建筑企业的发展都有各种的想法和观点,我还是想借这个机会能够听到各位高见和评论,谢谢大家。

时国珍:非常感谢张桦先生能代表主办单位给我们大家做一番讲话,谢谢张院长。下面我们掌声有请本次会议的特邀嘉宾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周畅给我们讲话。

周畅: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今天来自设计单位,高等院校,几十位卓有成就的建筑师大家济济一堂,参加第二届中国职业(执业)建筑师论坛,我觉得这是一届非常有意义的学术研讨会。首先让我代表中国建筑学会对此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到会的建筑师表示衷心的问候。我们中国建筑市场目前正处在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中国加入WTO以及中国北京成功的申办到了2008年奥运会,为我们建筑界带来了空前的机会,外国建筑师的广泛参与,国际设计机构的大量引进对我们国内的设计师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为我们的社会,为我们的城市奉献了一个又一个精品,可以说我们的建筑师们没有辜负社会,没有辜负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期望。但是也应该看到,国际强势文化的渗透,各种流派的异彩纷呈,如果在纷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对我们有益的精华而去其糟粕,为引导社会对建筑的正确评价作出我们的贡献,这就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职业建筑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一次会议上可以让我们对建筑师的价值和责任做一个反思,并对我们行业的现状进行探讨,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建筑师既要树立开放的视野,又不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应该勇敢的肩负起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所以我相信本次论坛为加快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化进程起到积极的作用,最后我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时国珍:感谢周秘书长富于激情的致辞,同时对我们今天的论坛表示很高的期望。现在论坛正式开始,这是一次各抒己见,形式非常灵活的讨论。大家基本上是一个灵活的自由发言的形式,现在让我们首先请张桦先生给我们发言。掌声欢迎。

张桦:上一次我也参加了,我觉得还是轻松自由比较好,上次说了以后觉得分量比较重,可能做新闻的需要,但是对我们来讲,我们还是有点儿顾忌,所以不太敢讲,今天来了还是谈谈自己的观点。刚才有几个记者也在问我,问题就是关于境外很多建筑师抢摊国内市场。如果你到香港,我们上次到香港去沪港两地建设交流,你到新加坡去看标记建筑也是那种情况。我自己认为这既是一个问题,又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这是客观现实,你要开放,很多大量的境外建筑师会来参与。但是有一个情况,因为上次建筑师杂志办了一个讲座,我也参加了,回顾一下我们改革开放,我记得上海第一个项目公开招投标是大剧院,后来是夏方节中标,他原来选择了转角的地方,原来在这个地方选址还不是最佳的地方,原来的跑马场老地方应该保留,而且原来这个项目的任务书就是要求保留历史建筑,但是后来把它拆了,而且从城市的功能上来讲,应该大剧院是瞬间的人流很大,一下集中车很多,一下疏散,应该放在角上,交通的处理那个位置比较好,这是第一个改革开放。当初我记得我在从事跟境外建筑师也参加过,那个时候我觉得中外建筑师差别非常巨大,除了设计理念,表达方式,设计的深度,制作的文本模型,拿起来一看这是国内的,这是国外,我认为这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结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怎么会去竞争。

我认为通过跟中外交流开放,我们中国的建筑学了很多,我们整体水平在提高,我们还得看到这一方面,但是那个时候建筑师我觉得还不是重量级的,那个阶段二流之上,有个别的。所以倒过来我讲,我们中国的建筑师我觉得还是要有这个胸怀,欢迎世界各地的建筑师,特别是一流建筑师到中国来建筑。我们现在跟外面接触的机会比较多,我觉得我们也是把好的建筑师引进来,有些真的不错的建筑师没有进来,相反的有些建筑师可能生意在那边市场混得不是很好,所以他希望到国内来。从这点来讲,我觉得我们要有这个胸怀,我们目前好多标记性的建筑应该是90%以上都是境外建筑师给设计的。这里面除了我们自己设计师的原因,另外我觉得还是我们体制方面造成的,部里多次开会讨论WTO以后采取什么措施,国内的一些重要的大型的公共建筑项目并没有国际招标。

最近我听说一个美术馆搞招投标,我看我们好几家公司都跟外面合作,你们不应该作为原创,而且像类似的情况就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我们也不要害怕,因为我们现在跟竞争的对手有一比,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的。有些建筑师就是做的项目引起很大的争论,或者我们认为不是一个好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好多国外的建筑师在中国有很多还是卓有成效的。我觉得这是两个代表在上个世纪,在中国建筑界做的比较成功的。所以倒过来如果要对境外建筑师,我们要评判好的建筑。那么这个问题出来以后,也有很多的观点,你要提出来创新,又把我们给束缚了。我觉得建筑创新共同的基本原则要建立。说明大家对建筑有不同的想法,当然也无法做一个统一,但是我直接认为有三条,昨天我们同学聚会我也感觉到了,我自己认为好的建筑有三条基本原则,或者是我是按照这三条基本原则来做的。首先一点就是要做新的建筑,不能做以前的东西,要创新。你的创新里面包括你的创新理念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现代的以人为本,或者可持续发展,现在的技术现在的增长,你要有反映。这个包含了现代的思想、技术、材料,包括个人化。我觉得这个是创作很基本的因素。第二个我觉得在中国建筑界,一定要跟中国的建筑文化相结合。我觉得你起码考虑什么问题,举两个例子,你说商外商城,我觉得做了,是不是很具向的东西,是不是很神似。那么这个是不是包括中国建筑。

我知道很多国外的大设计师到中国来建筑,花很多时间来研究,我觉得有必要。因为我们现在很多的城市的建筑,单个建设都是不错,但是放在一起就不行,这个可能有业主的原因,也有我们设计的原因。对环境的态度有问题。好多业主有提出我是50年不落后,我是标志性的,如果这一个地区里面,或者是一条大街里面每一个建筑都那么去做那肯定是不好的。如果你这个做的很张扬,对于环境不利。就是我们作为建筑设计我们是个性化设计,不会把这个设计放到另外一个里面,为什么?环境不一样。现在很多大型建筑,我看放在广东也可以,放在北京也可以,放在纽约跟巴黎也可以。这个都是好的。标准设计的规划如果是放在一个道路旁边,你看什么。那么一个看绿化中心,窗户很漂亮。还有如果是整个山墙靠在那个花园,可能我们的阳台就会做得更大,这就是根据环境来变化的。所以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跟环境结合也是一个个性化创作的起点。首先你三个基本的态度。那么你设计的能力水平不能建立,这是另外一个。有的人可能做的比较好,可能有的水平有限。我想这是第一个发言,我就抛砖引玉。

时国珍:谢谢张桦先生,刚才说到他去年第一届参加了,抛出去一个问题很沉重,今天也依然谈到了中国建筑师在创作中注意的几个问题,创新和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建筑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们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先生做精彩的演讲。

庄惟敏:我想因为前面秘书长也讲得非常精彩,刚才张总也说了,有些观点我非常赞成,因为他是站在比较高的高度来看这个问题,因为有些东西在下面沟通得很好,他的身份跟我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我更多的是站在普通建筑师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些观点给大家做为批评和参考,或者是一个话题。

我定了一个特别虚空的题目,八个字,叫做“团结、自律、协作、共荣”,是我的一个心愿,我作为本土建筑师的心愿,在这样一个大潮下面,在这样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面,中国建筑师面临的挑战和我们应该具有的职责,我想谈谈看法,第一个是团结,我觉得团结这个词是一个很老的词,很多场合都在用,民族危亡的时候也在用,我们一起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也在用这个词,当然我们现在的市场还谈不到民族的危亡问题,现在我们看很多的本土的建筑师做得都非常的漂亮,从重大的国际的竞赛,国内的重要的项目应该说一点都不弱,而且我们也在国际上屡屡得奖,应该说本土的建筑师现在越来越受到瞩目。但是反过来讲个人的成就和集体的力量,我想还是两个层面的东西,我想团结这个东西应该不是再要讲什么意义之类的,我的想法是渴望着能够在国内有一个共同的平台,这个平台是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平台,这个平台确确实实能让我们中国的建筑师在这里表演,在这里展示,能够由这个平台展示到世界。

其实我们回顾一下周边的国家,或者是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是这样,清华有一个研究生叫徐锋,一直在研究日本建筑界,他研究下来的结果是日本的建筑师没有断档,每一年代都有一个系统,如果大家要感兴趣的话可以检索一下这篇论文,我是非常有启发,实际上他们是一个梯队,作为我们这个行业,我们希望建筑学会也好,勘察设计学会也好,作为我们建筑师自己的组织要有一个雄才大略,要有一个梯队建设的概念。当然我们说梯队建设,我们老一代,也就是文革前的那一代,我们继承他们的东西,那么事实上在文革这一段时间里面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断档,文革以后再诞生的新人我们有没有梯队的概念,我个人觉得这一块比较缺,大家更多的是要么在一个事务所里面,我们现在还是设计院的机制作为主导,按照机器不断的在运转,另外按照个人在往前突,这样梯队的整合的大的目标或者大的计划我非常渴望能够有。我说的再极端一点,给我们清华下一个规定,你们应该向这么发展,你应该在这个位置,我觉得我是愿意做的,所以我想这个不是个人的问题,也不是某一个单位的问题,应该是东方这样一个大国,他的建筑师的成长,职业建筑师能不能在世界上有一个位置,这是宏观的大问题,这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我们要和世界一起成长,没有梯队的,只是个人的我想力量是比较单薄的。

第二个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问题,团结本身还有一个理念,我们不是要大家去洗脑让大家全部统一到一个水准上来,前几天我们建立了创作方针的探讨非常好,他不是让大家按照一个方法来做,就是说团结是机制,理念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日本,日本有很多对建筑师进行研究的,对创作项目进行研究的,国内比较缺,我们有很多研究类的建筑师,商业类的建筑师,其实这个没有孰高孰低之分,室内建筑师和商业建筑师都是创作作品,这都有一个前提,但是要有一个团结的平台,至少在某一个领域里面我们不要有缺陷,这才可以跟国际上有一个对话的环节。国内设计的大赛上我们也可以有对话,甚至为平民制造的房子我们也有对话。再有一个就是自律,自律我觉得我们有时候想这两个词也过于严肃了,是不是自己跟法律规范有关系了,其实我觉得是一个职业阻力的问题。实际上是梅斯特的精神。他说一个真正的专业人员是严谨细致的技术人员。但是我们说的不是指建筑的理念。所以他说在这个里面要有专业技能,自主意识献身精神和违约责任的能力,就是说他说的这几个专业能力怎么样,自主意识怎么样。我知道从清华培养出来职业建筑师,或者说以后要成为这个,这方面能力很差。我们在这方面由于教育的原因会带来某些方面的缺失,所以他作的这个衡量的数据我觉得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价值。作为自主意识,我觉得就是创新意识,能不能够有我们自己的创新意识。所以我说关于自律这个东西,说我们提职业道德,这些是具体化的东西,如果说能够形成一个风气,或者说形成一个衡量准则,我觉得应该凝聚在一块的很重要的目的。

第三个就是协作,有更多的提法和更多的观点,我觉得最大的体会就是我们有些院设计单位之间都在做着重复的建筑设计。比如说中国院,做了剧场,做了体育馆,做的非常多,非常有经验,就是我们再去做是不是可以有经验的东西学习过来,我觉得是有传统的。

这些东西最糟糕的是在我们一个院里面,或者一个事务所里面都实现不了。我们有四个所,我们同样还是做医学院的项目,还要从头再调研,我觉得是资源的浪费。我觉得比如说是不是可以有交流的平台,但是这里面我现在也拿不准,是不是有一个知识产权的问题,我说不太好,但是我想在我的院里面我是绝对要打破这个的。当然你要说我个人自己愿意学习,你愿意什么时候学什么时候学。上班的时候我要你跟着我的设计理念。资源的整体的浪费非常大,当然我没有做过估算,但是我觉得这个是很浪费的。我们希望能像日本建筑师那样能够轮出一代一代的这样出来。当然在这方面竞争是很激烈的,我们希望竞争是共同的机制,当然我希望大家给出一个好的建议。实际上这个题目我觉得有很多的感想,因为这边都是我们清华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我们设计院里面有些也是在带研究生,我希望将来有成果的话跟大家共享,谢谢大家。

时国珍:谢谢庄院长,我觉得里面谈到的自律、交流和资源共享这是中国建筑界将来走向成熟的标志。下面让我们掌声有请崔恺先生给我们发表讲话。

崔恺:各位朋友好。跟张总和庄院长相比,他们是有备而来,我没有太多准备,不知道讨论什么东西,我有一点是很清楚的,来这个会肯定能见到很多朋友,因为大家在各地工作总有一些机会给我们聚会特别好。我觉得这个论坛的面还是很广的,对我们自己的生存状态是一个比较广泛的交流,虽然没有准备好,也是讲一点自己的看法。实际上自己作为差不多有21年工作经验的建筑师,我觉得应该既是一个从业人员,同时经历了这个时代,经历了这个中国建筑大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旁观者,所以有时候上班的时候是身在其中,搞出来的东西要经过评委的评论,要跟甲方汇报,等待很预料的事情,这时候你觉得你是陷在其中,有时候我们晚上回家,经常出差坐飞机把手机关掉,你又觉得你旁观者,有机会到世界各地看不同的建筑师做的东西,我觉得当我在这种情况下去审视东西的时候也很有意思。

我把有一些片断和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这一代的建筑师生存状态来讲应该是好多了,我记得当时80年代末我在华森工作,我也忘了当时是为什么,出国的热潮几乎让建筑师停下手中的工作,学外语,联系出国,迅速的我们身边的一些很优秀的建筑师都从我们身边消失了,去向完全不清楚,甚至今天还有一些人联系不上。那时候是有一种逃亡的感觉,觉得中国建筑没什么戏,也有人说别在这儿忙,这点儿钱还不如在国外挣一个月呢?当时是非常悲观的,我们刚刚毕业没几年,而且正在担负非常重要的设计项目的时候受到这种冲击,我个人觉得很悲观。但是因为对自己的项目牵肠挂肚,也没有放下,也没有跟着跑出去就留下来了,留下来有一个好处,自己做的东西多一点,还能注意到中国现在的发展变化,很多在国外学习的朋友,他们也能从远距离审视中国的发展。但是我自己亲历其中确实体会多一些,到了世纪初的时候,到了国家大剧院以及到奥运会一系列重要的项目,不仅仅变成谁来做设计,而是变成了建筑事件,文化事件,越来越引起广泛的争议,我觉得这又是非常重要的观察。不仅是我们自己吵吵闹闹,而且国外的建筑师也参与其中。所以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我觉得对于我们建筑师来讲,我觉得我们自己的生存状态也有很大的改变。我记得我从华森工作回来以后回到北京,收入比在深圳降了不少。我们旁边的人包括我自己,一方面干上班的工作,一方面炒股,那个时候是为了多赚点钱,白天做设计,晚上画策划图,我还帮日本公司画,当然那是为了保持一个能够有点儿钱,能够做点儿事的想法,今天我想在座的建筑师都不大会有炒股的兴趣,也不允许大家去炒这个,事实上对我们这一代建筑师来讲大家已经脱贫了。包括今天反过来看,北京的都是开车来的,外地的是坐飞机来的。这个时候有了经验,有了基本经济的生活状态,然后又有了一个社会的背景,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的人开始关注到我们的活动,我们的创作,这个时候使我们自己的思考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个时候还是总的来讲向好的状态发展。再有设计水平也是在不断的提高,从我们初期我自己到深圳工作,我记得当时公司派我到香港去,第一天拿着双层的工作护照到香港去,第一天晚上我到街头去看的时候,因为当时我好象没有到其他国家去过,当时是在街上走到处都挺好,恨不得什么东西都要照一下,当时国内城市建设的综合水平非常差,所以见到什么都新。今天我们到欧洲到美国,我们掏出相机的时候也不是盲目地去照,也是对自己有启发的东西才去照。这点从自己的建设来讲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去年跟我们的一个团队去日本考察,我们还都端着相机挂着,陈总是什么都不带,到那去摸摸这个建筑是怎么做的,好照片都是在杂志上,但是拿什么材料做的不知道,光通过照相机的取景器看建筑不行,现在我们也不是太盲目了。

随着水平的提高,我们最早参加国际竞赛,在国内的国际竞赛,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至少从表面的包装,模型都是达不到国际的水准,到今天我们自己参加一些竞赛,我们有时候分不清这个是谁做的,这个是谁做的,还有的拿出去一看国际公司做的真差,甚至有些时候是国际的名声很不错的事务所做的,而我们反过来有一些一看就是国际大腕做的,但是是我们自己的设计师做的,这种情况很明显。抛开公众的建筑以外,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的建筑项目,不是很重要很有名的项目,但是我们都是很用心去做,做的越来越好,跟国内的同类建筑相比,差距非常少了。我们现在到国外开会有点儿时间打听能看看什么东西,而且我们不去看重要的一些歌剧院,我们可能去看一个售楼处,一个幼儿园,一个小房子,我觉得这个也是扎扎实实的反映出我们自己设计的水平来,是水平的一个提高。我觉得大家从最开始的抱怨到开始能够有一种自省,鞭策自己来做好东西,一方面是社会媒体包括我们的前辈都觉得当今的市场开放以后,对我们建筑师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为我们打抱不平,一方面我们也来不及想这么多,不平就不平,我们能不能够在我们能做的地方做好。实际上我们很多建筑师抱着这个想法,在我们能做的地方做好,而不是我们做了多少歌剧院。反过来在这种重大的建筑,标志性的建筑当中,国外的事务所的水准降低,本来他们在国际上的业绩是不错的,到中国以后走向徒有其表的东西,我觉得这是非常有重要的一步,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感觉。

再有一个从交流来讲,我觉得这几年,80年代,90年代,同行的交流多得多,当然以前的交流是我们前辈在建筑学会的组织之下,有交流活动,但是我们也很难参加,近几年的交流是多种交流,有各种媒体组织的,包括我们今天的既有组织,又有媒体,又有建筑师自己的支持来办的这个会,还有包括很多的比如说出去大家开完大会,开小会,晚上喝咖啡,聊天,这种多层次的会。当然在北京、上海、在深圳都有很多外国建筑师来了以后,现在也挺有意思,他们很多人关注民间的建筑活动,不是去拜访设计院,去拜访协会,他们来了以后通过建筑师晚上吃饭,聊天,这种很松散,又很有意义,创造了一种轻松的交流。我觉得这种交流比开两天大会对我们来讲更有实际的意义,甚至能够体会到建筑师在报告讲完之后真正在生活当中的想法,也能够有一些真实的观点。我觉得这些交流的次数增加,而且质量也有所提高。再有在建筑评论这方面,我觉得逐渐的在有体现,我觉得我们做了这么多年以后,我们很关心我们自己如何来评论我们的状态,我们也很关心我们如何会来评论我们的建筑,因为这个评论原来是在一些专业杂志,比较泛泛的,中国人都不太愿意直接指名道姓,直接点到某一个项目,除了批评之外,缺乏一个理性的分析。我觉得现在非常需要,而且现在我们同济的郑石林老师写的建筑评论我也浏览了,我觉得现在这几年的建筑评论不少,但是更多是由媒体做的,对大众来讲分辨不出来批评的质量,但是对我们来讲批评的质量不是太高,因为有的时候记者即使采访了我们的专业人员,可是写的文章把我们的意思全拧了,还不如我们自己写呢。今天有很多记者在场,我没有任何恶意,我只是觉得应该有不同层面的批评,我们专业界的批评应该是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

实际上后来时代建筑当中一些组织的文章,包括我们建筑师的一些作品做的一些描述和各种采访,在建筑当中实际去体验,然后写的文章深度很深。我觉得假如有朋友委托我去写其他建筑师的作品的阅读会很有意思,我上次在日本开会的时候在书店里买了一本书,一个博物馆,然后另外一个建筑师非常系统的把创作的过程,里面用了什么材料,一直到后面的布展管理,我觉得这本书很全面。我们到底是很理性的去分析,是不是尊重建筑师的劳动和智慧,是不是都懂了,所以造成了人云亦云,这些都不能对建筑的创作,建筑文化方面的理念能够真实的传达给公众,这一点我觉得也是我们现在自己在做一些工作的时候,可能我们行业,或者说我们一些相关行业的朋友,在设计的时候,包括我们自己都有这种感觉,中国人的抽象思维可能比较弱一点,一定给他具象的联想让他实际一点,一说国际大剧院就是大剧院,都是非常浮浅的描绘,中国人就懂这个,可是你跟外国人谈这个,他不跟你谈这些,谈是问你很多设计本身的问题,跟城市的问题,跟文化的问题,跟奥运会使用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评论方面现在还深度不够,还没有非常正常的气氛,还是很多建筑师把别人评论自己,我是不怎么上网,也不太会,也有很多人来评论我,偶尔他们也帮我打开看一看,我觉得多数的网上议论是发泄,是非理性的,并没有一个系统的,你对一个人的评论应该要跟他交谈一下,然后你可以去看看建筑,并不是因为跟他交谈,跟他是朋友,写很多恭维的话,你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评论。其实有些我们自己做完的东西我们也需要要自省,很多毛病还是非常多的,这一点也是大家聚会的意义。我想通过一些交流来创造一个和谐的评论气氛。

再一个我想讲一下建筑方针,曾经部里面在一些讨论会我也参加过,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情况下注意美观,我完全理解,我也觉得现在国家应该有一个国策,我觉得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应该怎么走啊?我们的环境资源怎么利用国家应该有国策,但是现在国家这方面的声音好象不强,国家这三年五年一些提法都会转变,这五年是重发展,那五年又开始调整。反正这个车是来回拐,没有一贯的国策,这是不应该的。当然反过来谈到建筑方针的时候,我也觉得建筑方针是不是应该有一个能够立得更久远的方针,我觉得90年代的方针有它的历史意义,但是放在今天看起来有一些问题,还是因为当时的国家经济状况造成的,所以实用经济我想,因为这是很早从建筑史上建立的评价标准,后来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注意美观。我觉得这句话大家争议是最大的,很多同志不在提可能的情况下,因为现在可能了,不是没钱,是有钱了,那么可能这个事儿还要不要再提,这个作为限制条件。

再有一个我个人认为我觉得美观这个词值得怀疑,尽管这个词也是对建筑的标准,但是我觉得这个美观的词中国用的非常少,假如我们提出这样一个方针,假如我们面对一个开发商,你造的房子不能接受,第一是我有钱我来做,第二我认为美观你认为不美观,这个是没法判定的,所以我认为美观这个词对建筑来讲太浮浅了。大家对美观的理解也不一样,有的人说50年不落后,但是我希望是像上海外滩那样的。也有更有理性的美观,什么是美,是表面的美还是内部的美,会有一些深层次的追问,但是我觉得毕竟这是一个比较表面化的一个词汇,如果用一个词汇去评判建筑的时候,我觉得容易流于浮浅和浮躁,我比较倾向于实用经济再加上一个文化,因为文化是不以美和不美判定的,是以更深层的,甚至更强调文化的历史价值,当然也有时尚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有对地方性,对民族性更深层的理解,所以我觉得文化是判定建筑的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观点。我们现在做的东西很多人确实都不满意,我们业内大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做的东西没文化,当然干的事儿也没有问题,包括有些领导也没有文化,现在是普遍的文化的滞后,文化的衰落,所以在这个时候谈到文化心情是很沉重的,也是自己在不断的反思,如何在设计中找到的。当然文化不见得是博物馆才有文化,歌剧院才有文化,现在一说到文化有的人就想到上下五千年怎么样,有的人想到当代和未来的发展,但是实际上商业建筑也有文化,以人为本是文化一个很重要的诠释。你做一个东西是不是能够创造很东方的儒雅的气质,而不是很庸俗,这点是更重要的。简单说我觉得现在虽然没有想到,但是我也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多一些讨论,当我们在确定国策,如何使这个方针和国策对我们的建筑文化真正有益,而且鞭策我们的建筑师,让社会大众从切实的角度看建筑,不是从美观的角度看建筑。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时国珍:谢谢崔总,他里面的很多观点会对大家有启发意义。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儿,几年以前有很多专家找我,让我们关注一下洋人建筑师进入中国市场的问题,所以我们也注意观察这个现象,让我们自己感情上都很受伤,我们非常关注中国建筑师的进步和成长,所以我们在报道上给予大篇幅的报道,希望中国建筑师的市场成长我们能尽一份力,包括今天这次论坛,所以我想崔总的演讲正是我们大家坐在这里论坛主办的意义,刚才崔总讲到的对媒体的批评非常中肯,媒体也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文化和理念上的问题,我觉得媒体应该负起一定的责任,促进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下面发言的嘉宾是朱小地院长。

朱小地:我听了刚才几位专家和领导的发言,我感觉好象挺沉重的样子,就是一看我们搞一个论坛,建筑师的聚会,把文化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都考虑的面面俱到,我觉得刚崔总刚才讲的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整天还想着发展,跟国外的经济对抗,我个人觉得是这样的。我记得十年前一块儿搞一个学术活动的时候,那时候谈的题目就是带有这种情调或者色彩,那么我觉得这十年变化,我个人感觉觉得是蛮大的,我觉得中国建筑师整体的水平在迅猛提高。

我刚才看了职业建筑师论坛的名单,我们在座的里面已经有8个国外的公司,或者有8个国外的背景在里面。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一个变化,或者说过几年可能是不是有1/4真正有外国人来参加。所以我觉得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这个过程并不是一种文化的衰退,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发展。那么我想今天这个题目,因为第一届我没有参加,第二届我参加了以后,前一段时间给他们提个意见,现在这个是“职业”还是“执业”,因为我觉得不可能有两个职业,所以我还是非常赞同第二个“执业”。我觉得百年建筑搞的是注册建筑师的一个职业论坛,我为什么推崇这个概念呢?实际上作为我们真正的建筑师来讲,你的设计必须要通过商业的合同,跟开发商建立合同的关系。这一点我觉得一定要明确。为什么很多开发商会转向国内的事务所来进行设计。我觉得是一种商业的行为,真正的行业发展是一种竞争力的提高。我觉得是一个企业的行为在参与,而不是一个个人在参与。我觉得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变化就是个人转向企业的能力。我觉得这一点对我印象很深。我记得当时我那个老师也是清华的人,他的同学自杀了,后来为什么自杀了,因为他出国考察的项目没有人给他画图,所以他自杀了。我觉得得有一个改变,就是说国内的事务所对国内的冲击力是很强的。我觉得同分工协同的一种工作,把我们真正的创作,通过创作能力表现能力大幅度的提高,我觉得这个一点恰恰是我们作为大院来讲真正体会到的,我们怎么能够通过调整把真正的体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我觉得这不仅是国内的冲击也是包括国外的事务所给我们的一种冲击力。我觉得这一点是给我们中国建筑行业一个很大的改变。包括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在努力。一旦走向了这种市场环境,应该说快速度的发展,我觉得这种行业发展将会比以前提速很多,那么这样一个局面,我个人感觉是充满信心的,特别是有时候参加这种全国建筑师的设计的评比,感觉整个社会整体的发展,我觉得真是一个空前的,而且我觉得是一个不可扼制的。

象SOM做的金贸大厦,不能说是谁做的,如果我们认为这个项目是好的,是代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这种项目把我们逼向一种对抗,逼向一种角落,如果这种文化发展,应该是放在一种国外的视野上讨论,可能再过十年再看我们中国的这种建筑现代化的发展,不是说简单为世界包容。这一两年来在北京市场上,考虑文化北京,文化设计的建筑越来越多了,我觉得这是一个社会的大潮。如果我们变成职业建筑师的话,我们是参与一个环节而已,那么整个的发展是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在这里面应该把准我们一个角色,应该说积极的参与,包括国外的一种业主意识,那么直说可以理解这种概念。而不是说像过去的土的掉渣的问题,我觉得这是社会行业的发展促使我们建筑的发展,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他。我们的努力是不可忽视的,当然我们不能超越这个时代来谋取行业的发展空间。实际上刚才他们几个都代表了我的一种想法,从建筑师的发展,我觉得都代表了目前整个行业建筑师的思考内容,但是总的来讲我应该看到的是整体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而且这里面怎么能够处理建筑师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个是我们中国建筑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否则的话我们这样一种考虑,这样影响我们后代,今后的年轻的建筑师,如果这样一个概念的话,刚才讲的我们文化的发展进步都会在一个非常极端的状态下,这个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包括参与到这种评论里面,我们很多的建筑评论,发表的文章,你细细的看文章里面有10%能够真正和我们建筑师联系在一起真的是很不错了,大多数都是一种牢骚,这样一种不同的语序的言论,一种争鸣,表达了我们建筑师处在一个思想混乱的局面,这个是我们行业内部自身的一种状态,那么现在是争那个话语权或者是怎么样,但是我觉得实际上真正的意见也好评论也好,一定要确定一个立场一个基点,这个对我们行业建筑的客观的论点,包括很有威望的建筑师,在一些个发言上我觉得都没有抓住这么一种概念,都是表达自己的意识。

时国珍:下面我们请余立先生发言,掌声欢迎。

余立:听了前面几位发言的我很受启发,他们都是领导。我感觉我们是靠合同来生存,我们考虑的是能不能有更多的合同,我们的客户,有合同我们的生活品质可以保证,我们完全是通过这个来谋生的。有时候我自己在想,这个行业在中国是很短的,中国建筑历史很长,但是中国建筑师的历史很短,真正这个行业到中国来成为一个真正的行业,可能还不到100年,真正中国有事务所了,大概是上个世纪20年代,24年才有,建筑这个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和一门学科也是差不多从那时候开始的。就是这个行业真正作为一种职业来运作,确实时间更短,中国建筑师职业的历史是不是开始了还是没开始,这个大家可以探讨。职业是什么,他所有的生活,他谋生的手段就是这个,靠他提供服务的好坏决定他能否在这个行业里混下去,这个是职业的意思。其次这个行业大家在做很多努力,我们也在做很多努力,我们应该来说成长很快的,我们在不到三年,两年多的时间,我感觉从外面看我们是比较成功的,作为一个职业者,在这个行业来说可以跟大家交流。首先我们从项目管理这方面探讨模式,我觉得很有意义,很多人在做室内的建筑,我们在做运动模式的实验,我们专门从美国花两万美金买了一个管理系统,我们现在一点就知道每个项目花超了,赔了,我们一点就知道哪个设计是可以拿到设计费的,我们自己还编了一个程序评估我们的建筑项目,所有的项目来了以后进行一个评估,进行一个综合打分,这个对我们最后作为行业运作方面有一个非常大的指导。

其实中国的建筑师职业化,大家都在说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儿,但是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哪些是我们需要做的,哪些是我们做不了的,这个需要大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些是我们可以做的,有些是建筑师做不了的。我想说一我们中国建筑师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从整个建筑行业来说,我认为现在还缺乏一个比较公正的,具有包容性,比较客观地对建筑作品进行评价的氛围和体系。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我们这个行业建筑师在行业上的地位。我过去是很喜欢看足球的,但是最近不怎么看了,我们的职业联赛有一点是我们不具备的,职业联赛里有一帮不踢球说球的,我们现在有很多是自己说自己的,自己踢球自己说,我感觉这个不是一个好的现象。我也不是说杂志不好,杂志确实给我们的建筑师提供一些资料,可能我这一期是住宅,我就收集住宅了,他没有站在很高,对我们整个世界的建筑物设计发展和我们国内的发展作出探讨。这种工作应该从我们的媒体上说,杂志上来说还是比较欠缺的。

第二个我感觉我们建筑师之间应该有一个宽容的氛围,这可能是我们中国文化不好的地方,我过去也看评书,评红楼梦,他们评价自己的时候是建立在别人不好的情况下,别人不好我做得好。我觉得国外的评论非常值得借鉴,我运用了谁的观点,这个心态不一样,包括我们建筑师自己写的东西,能不能对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做一个评价,好多建筑师不是天才,你承认不承认你用了别人用过的观点,你要承认这个,不同的观点可以交流,不能说不同就不要进入我们这个圈子,这个是挺不好的现象,应该大家坐下来,要有一个宽容的氛围,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另外一个我想说一下我们对我们现在市场做的建筑,这个也是我们现在的说法,我们真正的建筑师,95%以上都是做的产品,真正要盖好房子人家要住进去要用的,做实验品的很少,现在都说做实验品的要高一等,其实不是一样,我们在北京这个地方,做露台,又有防水和保温,你这个大的露台,最后跨门槛20米走出去很不方便,这个大家可能不会很关注,但是这个是很重要的,人家用了这个空间,媒体肯定不会去宣传这个东西,我们真正做产品的时候,我们应该不要说比做实验品的那些人低了,特别是媒体也要有这种引导,给真正做产品的这些人关注,让大家知道95%用房子的人直接关系的都是做建筑的人,这点要有一些观念上的转变。特别是对青年学生,我们现在公司好多年轻的建筑师,他们做项目没有选择,前一段我们接了项目很有意思,在一个庙里要造24间房的酒店,大家都争着抢,做一个室内住宅大家不爱做,好多做室内建筑的误导或者不正确的评价导致很年轻的建筑师不给你做很多实实在在的建筑,他要做有轰动效应的,所以这点在评价来讲应该有一个公平的评价。

另外一个就是社会责任的问题。我认为这段时间大家也都承认,建筑设计师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这个对问题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异,现在也有很多在解决问题,但是他感兴趣的问题是问题,不感兴趣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或者是不是他的问题,那些很实实在在的很具体的就被忽略了。这点特别是我们的年轻建筑师非常明显。就像刚才处理这个平台,大家不是考虑怎么样出个造型,怎么样出个想法他们是感兴趣的,我们花很多努力教育他你不要这样想,这确实很难,因为社会上的风气就是要做有想法的东西,这点是我们要培养一个正确的认识。另外我就想讲一下对国外建筑师进入中国市场的问题。其实我自己,我自己认为我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我一直到现在还抵制日货,其实我感觉这不是一个方法,真正不是志气的表现,是赌气的表现,你真正有志气就要把自己的东西比别人做得好。国外的建筑师进入到中国的市场确实比国内做得好。我当时在罗马做一个跟英国合作的项目,我们一块做了两个星期,后来我就撤了,我就感觉差距太远,我能帮到一点就是说一些中国文化,其中有一个英国设计师,他就问我你们中国歌剧大概一年有几个剧目,我说我不知道,他说你们每个剧目的周期多少,我说不知道,他们你们每年来了多少外国来的演出,我说我不知道。他说我们造歌剧院有很多规定的东西,有一些东西是要在现场做的,有一些东西是放在集装箱里的,这些东西拿到舞台上需要几分钟,集装箱也一样,演奥赛罗是7个集装箱,他说你这个站台要排开。觉得这个是我们在做公共建筑上的差距,这个差距确实存在。我们应该面对这个,尽管确实我们有好多东西做得漂亮,但是有些是表面的东西,有些是形式上的漂亮,但是真正的形式来说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说这上面有一个倡议书,我们要建立一个中国建筑师职业联盟,我认为这个很好,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机制平台,大家有规律性的交流,大家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样很好。但是我希望这个联盟不要搞成一个抵制外来者的情况,怎么样把我们的建筑师培养出来,将来去占领国外的市场,这是需要我们做的事情,谢谢大家。

时国珍:下面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章明先生发言。

章明:我们听了几位老总的发言,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发展看法,因为我的身份是又做教师,又从高校来,走在第一线,所以无论从教育的现状还是从学生的心态和状态都有一定的了解,因为你要谈一个教育的问题,我觉得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像张总也是从高校里面来的,我们很难谈教育缺什么环节,实践环节不缺,同济有半个学年,几乎就是有一个整学期的设计院的实习环节,你说缺其他的技术课,这么多年都已经很成熟了,缺建筑评论课,以前是比较少的,现在也在增加,包括我听说清华也有这种课,我们也在建立教材,也在建立理论体系,也是在上海获得了精品课程,这个环节也不是那么缺。但是现在各个老总也都有体会,学生来了以后心态不好用,工程技术上面觉得有很多的缺失,教育不好,五年的培养不知道教了什么东西,对学校的意见很大。学生也觉得花半年的时间送到设计院,希望他在半年的时间尽快成长,可是设计院认为我有什么义务帮你培养学生,所以更大的问题是对接的问题,在对接的上面出现了问题,而不是本身的教育上出了问题,我想来想去觉得问题出在这儿。我想谈出几点,第一个是学生的观念问题,很多学生来了先问你们先做什么项目,我们是80%做住宅,他就不感兴趣了,他觉得住宅的话没有开发商愿意冒险,都是重复产品,他觉得没劲,跟他的职业理想,职业热情有很大的差距。那么设计师,设计院很多是有经验的好手。应届毕业生谁来培养呢,我认为很多的都是我们大学承担职业建筑师培养初期的这样一种任务。


很多的学生毕业以后问他,他说他想去大院,他想感受一下大院里面这么多有名望的大师们的设计。但是他说我的目标是在大院,之后我要跳出设计自己的理念。这个我觉得是一种心态。但是我在想,就是完全在设计单位,我只招三年以上的学生,我把所有的再教育的义务都推托掉,我觉得是不太理想的。我觉得这个是学生的观念。第二个我觉得学生目前比较缺失的一个观念,但是他们可能注重是强调创造力的培养,一个设计师,尤其在教育阶段,可能过早的就没有激情了,问题出在哪里,现在的建筑已经踏空了。所以他有很多他职业的规则。但是学生在这种创造力,不是说鼓励,但是一直在加强。我们应该在建筑技术,一种创造力的想法,这不是一种非理性的。前几天跟刘总谈,说到年青的设计师写设计说明,写的第一篇是启蒙篇,第二篇是概念篇,谈来谈去都是没有技术的理念在里面,所以我觉得可能缺失这样的东西。第四个概念就是精神的培养。培养未来的这些建筑师在职业上怎么一个对接,我觉得学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实践期,就是单位这种设计所给学生一种职业设计的基础,所以我觉得拜托各位老总能够承担这个重任,这是我提供未来的培养职业建筑师的建议。

时国珍:谢谢章教授。下面我们进入自由发言阶段。

刘晓钟:我来了以后感觉我们大家起的作用非常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平时开会老同志和年轻的同志都有,今天我们处在了中间的阶段对上有一个连接,对下有一个交代,这个作用是非常大的。应该在学术来讲起到带头的作用,在行业来讲是起到自律的作用,这个会是非常好的。大家都经历这么一个过程,能判断好的事物和发展,我觉得这些人起的作用是很正确的,或者是很健康的。再有一个我重点谈一下关于建筑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首先一个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作为建筑师来讲,对于业主也好,对于社会来讲责任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讲真话,讲实话,你有你的观点,你的认识,你的看法可以,但是代表你个人,但是对于一个事物,我们现在讲的建筑产品来讲,你一定要实事求是,他是好是坏,不管是你做的还是别人做的,我觉得说真话很重要。不然的话,通过你的作品,你的产品,几年之后大家对你的感知和认知的程度是稍弱的,这是我们自律的要求。

再有一个我觉得建筑师应该有一个平和心态,这点也很重要,大家可能在做很大的项目,可能在做一般的项目,可能在做有影响力的项目,可能经常参加投标,有可能中标,有可能没中,这点如果没有平和的心态也做不好建筑,有时候你需要寂寞的时候,踏踏实实做一点事情,有时候需要有话语权,我觉得要讲一些真话还是对的。我们最近做一个项目,房子在交给住户的时候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是你设计上的问题,有些是老百姓感知的问题,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建筑师一定要讲真话,哪些是你自身的错误一定要承认,哪些是一种缺失你一定要告诉他,如果你想应付一下老百姓不会答应。我们这个项目我前段时间跟老百姓对话,100多人,这个房子不收,有好多问题。这个事情为什么这么做,气氛还挺紧张,后来我跟开发商跟他们一块对话的时候,因为他们既然能跟你对话,都是专业的人士,媒体的,销售的,建筑师,都是这样,如果你不实事求是的去说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什么样的想法,我什么样的原则讲完大家非常接受,我觉得讲实话的态度非常重要,这是对市场的行为。还有对领导,因为他们对一个项目的决策起到非常大的影响,如果为了拿到这个项目,为了应付他没有讲真话的时候,我觉得对历史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应该说没有尽到,你过几年再想,浪费多少的资源,你自己内心有愧,这是谈到的三点。还有一个协作精神,最开始朱院长也讲了,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虽然市场有一个竞争,但是从建筑师来讲,对资源的认识,对协作精神来讲,既然有市场竞争,我觉得也要有协作,只有起到这个作用,我们市场才能进步,不然大家封闭的状态,互相是抵触或者敌视的做法,我们的几个大院经常在一起投标,你这个项目做好你就会做,做不好就有可能不做,这个不应该影响我们的交流和协作。我先说这么多,因为时间比较短。

时国珍:下面有请邵卫平讲讲他的观点。

邵卫平:我刚才听了诸位的发言,应该总体来说基本都是认同的,我也有同样的感觉,从目前来看,今后的建筑师的生存环境,应该说我们和10年前比,这方面的改变还是很大的。现在我们应该渐渐的从一些表面的讨论问题而进入到核心的问题,真正进入建筑师职业所面临的观念问题,是这么一个感觉。刚才大家也谈了很多,我现在想谈论一个观点是我们谈的很多问题应该是与相互之间有关系的,但是有一些问题又是有一些模糊的。我们现在建筑师是一个社会上的职业,应该和社会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我们经常把自身的问题和社会的问题、个人的问题和团体的问题,还有一些虚和实混在一起谈,造成很多事情,新入行的人摸不着头,我们经常会把一些自身造成的问题推到社会上,掩盖了自身的不足。我们造成的遗憾是多方面的,我们改变不了这个社会,改变不了这个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所以我们对建筑师可以控制的工作加以关注和重视。比如我们自身方面是不是很完善,我们的管理制度,我们的建筑规则,我们的一些措施是不是很到位,在这方面还是有差异的。举一个例子说,我们现在用电脑,大部分仅仅用电脑做为绘图的一个手段,我们并没有把电脑的潜在能力开发出来。

现在我们跟国外合作,我们感到其实一个大公司,他肯定把电脑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他实际上用电脑做很多我们建筑师图表的问题,像这种问题我们讨论的比较少。还有我也同意庄院长的说法,我们现在很多事情都是从零开始做,每一个建筑师接到一个项目是从调研开始,而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个不能怪我们的建筑师,还是我们的体制和观念问题,这更需要我们关注。我的结论就是说我们要想真正让中国建筑走到世界建筑之林去,或者要想有所作为的话,我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完善来发展,因为我们没法走过这个社会,但是我们能做的是把自己改变了,包括建筑师的职业能力,我们的技巧,技术,对材料的把握,这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谢谢大家。

时国珍:下面请刘总为我们做上午的总结。

刘晓钟:听了上午大家的讲话,我觉得大家谈了六个方面,一个是协作精神和资源的整合,不要浪费资源,建筑师不要从零开始,这是一个方面。再有就是关于建筑的评论,对建筑师的自我批评要有正确的气氛,要进行互相交流和学习,我觉得这个在建筑界里面也是要很好提倡的。再有理性的回归,从目前这个阶段,已经开始往那里走了,还有建筑师的成熟,市场的成熟,从这方面讲理性回归也是一个方法。还有建筑师通过市场要被社会所认知,建筑师通过你的产品被社会所认同,我们最后完成的作品和产品,要被社会所认同。通过对产品的生产,建造的过程,我们自身的学习,自身的服务被社会所接纳,还有建筑师创造这个产品社会的使命感非常重要,对产品细节的设计是我们建筑师所要发展和重视的内容,细节决定成败,如果对于建筑师来讲,我们光考虑一个大的概念,一个整体的效果,反过来来讲没有一个细节,我觉得是我们今天市场走向成熟的开始。再有一个关于建筑的职业教育的学习和我们的建筑师对市场的一种正确的对接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筑师是最原始的基础教育是在学校里学习,走向市场的时候如何产生衔接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然的话,学生到了设计院里面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我觉得这个从我们院里面来看,因为接纳了各个学校的学生,有的学校的学生适应能力还是不错的,这种学生用起来非常好用,一是他自己很快的成长,二是对下一次进行选择的时候,也是对教育成功与否判断的时候,我觉得也是在下一阶段选择人的时候的一种标准,这方面也很重要。包括大家在讲实验建筑跟生产建筑的情况,职业建筑的情况,我觉得这方面对于学生的引导也很重要,我不知道总结的是否全面,谢谢大家。

时国珍:谢谢刘总给我们提供画龙点睛的小结,在这里我代表本次论坛的主办单位对今天上午给本次论坛致辞的各位嘉宾和领导表示感谢。上午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李忠:大家好,我们下午的会正式开始了。按照主办方跟时主编的介绍,我是下午的主持人,找我来很奇怪,我本身是一个也可以说是背叛了建筑界,也可以说没有背叛,我是在中国做地产顾问的,我是比较少的内行给大家做顾问的公司,站在这样一个市场和设计中间的状态,可能也能看清一些问题。因为上次我是最早参与者,所以下午我来主持。上半段大家谈了很多大事,今天下午可以继续谈这个问题,也可以继续说一些我们大家相关的事儿,我想今天下午有两个原则,一个原则是上午发过言的所有人都可以互动一些,不像轮流发言,第二点是不是可以除了我们跟外界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说内部之间的关系。我记得上次职业师论坛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谈的东西这个是我们大家关心的,比如说几个事务所在一块谈到你们现在的帐上的现金能维持多少个月呢?有的说是四个月,六个月,八个月,然后还说来个新人怎么留住他,有的是可以用的,有的是不可以用的。我说以我的体会,我们的教育造成我们是不能算帐的,不能斤斤计较的,我们是靠感觉做事的,如果我们很在意算帐的话,我们就不是好的建筑师了。但是我们遇到的问题跟其他的公司是没有区别的,我们是以这个来谋生的,我们必须处理不同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下午的话题是不是能够多包含一些这类的事儿,除了说外界的东西,再说说我们自身的东西。我们下午的第一位主讲发言人由我们主办方五合国际的设计师刘力开始。
刘力:非常荣幸第二次有机会跟业界同行交流,我想讲的话题是集中在我们这个建筑师群体自身,建筑师是一个职业的群体,既然是一个群体,在每个个体之间就有一个交流的问题,所以我对这个交流的平台和气氛有些看法,现在时代在发展,交流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从政府的一些报告会研讨会,学术的刊物只限定于学会,现在是多媒体时代,形式已经充分多样化了。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整个在经济的商业化的大潮之下,建筑设计行业也受到商业化的冲击非常大,本来中国所谓的建筑学术就是比较弱的一个环节,在这样的形式下,大家更多的关注如何做生意,如何挣钱,如何生存。虽然我们现在学术的刊物比如说建筑专业类的刊物越来越多,但是内容的深度上是有所下降,虽然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各大媒体公众媒体都是以报道大项目作为关注点,但是对于今天上午大家讲的专业化的程度是反而下降了。所以现在很多的建筑评价的杂志好多,但是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深度,这几个刊物办得越来越相近了,都是报道一些国外和国内的建筑实例,一方面从文风的协作上,投的稿件,像在我们企业里工作的,让他写一些建筑说明,都是套用一些似懂非懂的东西,没有太多实质的内容,所以文风上有所下降。现在网络的媒体也非常表达,我认为网络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获取信息,如果大家获取不到信息,为什么要花几个小时上网,另外一个观点是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是发泄。这两个观点表达有一些失衡,长此下去获取信息的人会越来越少的。现在我们建筑师之间的交流形式会有一些问题,我希望我们这样一个群体应该共建我们交流的平台,平台可以是媒体,可以是杂志,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形式,其实大家可能经常会几个朋友聚一聚,吃顿饭,那只是一种形式,反而在正式场合,很少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我非常感谢大家有时间,大家都是院长,都是老板,花点时间坐在一起关注一下这个行业里面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我这个企业有什么问题,设计怎么做?而是关注这个行业健康发展,行业健康了,大家都会受益。至于平台的形式多种多样,大家可以集思广益,现在时代不同了,比如电视,网络,大家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资源。10年前我第一次见到设计师上电视了,昨天我在机场看到阳光卫视的报道,我觉得建筑师应该关注这种新型媒体传播的力量,今天在座的除了建筑师以外,还有众多的媒体,这也反映了公众和建筑的学生与广大的建筑师对行业话题的关注,我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这样的一个平台把我们的考虑和意见传播出去。这样的一个平台我也希望是一个平等的,在这儿虽然企业有大小,职务有高低,但是在建筑师、在设计师这个层面大家基本上是平等的。探讨学术问题,不管是在网络上,在什么形式上,应该报平等的态度,客观地去评价作品。另外像我们很多这样的机会,比如双年展,大家是不是建立一个健康的,公平的,大家怎么样去筛选,怎么样去报名,真正做出一个代表我们中国设计师的展览,真正代表中国建筑师。

另外媒体不管是网络上还是刊物上,它发出的声音对年轻人的影响非常大,这个声音不光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应该考虑到年轻一代,如果人人都奔着去做大师的话,我不知道这个行业里百分之几的人将来会成为大师,如果是这样的气氛去引导的话,可能对年轻的未来不见得是好事情。总之我是希望大家都关注一下建筑师之间交流的平台,至于平台是哪种形式大家可以探讨,希望这个平台是健康的,平等的,而且探讨的话题能够深度,负责任,这是我的建议。谢谢大家。

李忠:谢谢刘力先生,我刚才看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坐在我前面的四位是一个年级的,是清华的,而且是同一个年级的,其他三位都发过言了,下面请朱老师发言。

朱文一:首先感谢主办方提供一个平台,给我提供一个发言的机会,第一届没有参加,我面对这么多建筑师,我应该是双重身份,应该是教师、建筑师,所以我这儿讲的还是中国建筑形式的一点看法,也是我们中国职业建筑师论坛关注的。对中国建筑大的走向方面是一致的。我个人认为现在主要体现在两个字,一个是建,拆,建这方面就像我这个题目,简单的说该建的都建了。作为建筑师生在这个时代应该是幸运或者是幸福的。我再强调上午建筑师们关注的一些问题,我这里提一下,就是所谓的该与不该,该建的现在都建了,现在是什么?不该建的也建了。这个从设计师的认识,对于不该建的怎么办?就是说建筑师处于两难境地,当然一方面是创作表面,还有一方面就是不应该建这种,或者是应该建另外一种更大决策上的,这是现在建筑师呼吁的现象。对于现在国家倡导的节约型社会,应该说很多项目都出在这个阶段。就是一个该与不该,该拆的拆了,不该拆的也拆了也是几十年了,中国有很多的旧城,那么多不该拆的,这方面可能两难境地体现的更突出一点。以至于突出到有的项目建了很长时间,有的地方很破,也老没有找到一个探索,找到一个好的办法,能基于双赢的办法。现在就是不拆的怎么办,这个也是一个问题,这个我想也超出了建设系的项目,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总的我是没有看见这个倡议书。同群体上给学校里面一种声音,应该是主流的导向,这个导向应该是建筑师是一种同样的一种定义应该是很明确的,但是目前来看,对于学生偏差了,基本上把建筑师同等于建筑大师,这两个是有区别的。应该是建筑师的培养,而不是说建筑大师的培养。建筑大师会在建筑师的培养里面自然会出来。我是这样的意见,谢谢大家。 李忠:谢谢朱院长。我总结大家的话就是建筑系是培养建筑师的,不是培养建筑大师的。你不能把他定为建筑大师的目标。就如同我们要提高大家瓷器的提高,不是说烧出一个杯子去参加大奖,并不是说获了这个奖,中国的老百姓的生活就提高了。今天我们是区别两个概念,前卫和另类是两回事,也就是说今天你做的建筑大家看不懂,三年后我们大家看懂了,再过三年以后用你的建筑了。另类主要是我们评判的姿态。所以就是建筑系主要不是培养建筑大师为原则,而是以培养建筑师为主。我们中国应当有做大众设计的建筑师出来。下面请法国PA建筑事务所中国经理郑可发言。 郑可:谢谢大家,我讲的题目是“掌握真理的少数人”,我们建筑师在这个社会上,在这个里面也不是多数人,但是我觉得在某些方面,我们是部分的掌握真理,至少在我们的技术上我们是掌握真理的,如果在这方面我们都不敢说自己是掌握真理的话,那么我们就过于谦虚了,所以应该对自己的这个方面有所信心。毕竟是学了这么年来,再一个职业了这么长时间,我估计大部分人都是在国外有过工作经验的人,上午的发言都是对我们的现状有一个全面的评价,基本上从正面,而且是褒扬的角度说起,都是为了使我们城市的建筑得到提高,所以我觉得从当今中国的城市和建筑现状看,可以推断出我们现在建筑师的话语权,我觉得现在的话语权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对当今中国的城市和建筑现状可以说不满的情绪更多,离建筑师的理想是差得非常远,这个有一个原因,因为现在社会的经济发展得很快,我们现在机遇很多。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机会是很多的,但是因为有一个急功近利的市场,这就要求大部分的职业建筑师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所以有很多的情况下,在我们的作品里面有大部分是使我们感到一种遗憾,这是现在的一个现状。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中国实际上并不是专家在治理国家,决定这个城市的面貌和建筑的面貌一个主要的,如果要排一个序的话,应该说决策层的领导他们的决策权是最大的,其次是管理部门,再其次比如说是开发商和业主,这一部分也代表了个体和团体社会的一个品位,最后才是建筑师。实际上我们的话语权和决定权非常的靠后,而且在国内越落后的地方越是这样,所以建筑师往往就是有一种,面临着一些追求跟困惑,自信跟彷徨,执着与飘忽不定,总是理想跟现实有一定的差距,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状。

我想社会的思想意识还没有达到对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士足够重视的程度,实际上这个社会已经在知道应该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了,但是怎么样来重视,怎么样来尊重他们,这个还是一个没有充分认识到的一个问题。出现了什么情况呢?我觉得一方面从社会的领导阶层和决策者,是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时候比较把它当成一个树碑立传的理想来做的,这个东西是没有标准的,正因为没有标准所以是很容易评判的,所以都有发言权。还有一个方面,比如说从开发商的角度或者私人的业主角度来讲,他们很多有一种家庭装修一样,很多人把自己积累了很多年的想法想在一个项目里面体现出来。在这样做的时候,往往会忘记个人的想法应不应该代表大多数,我认为应该更加相信专业人士,不仅仅是建筑师,也包括这个行业里面很多专业和非专业的人士。因为建筑包含的面是非常广的,不光是你的技术的东西,包括社会的、经济的,各个方面专业人士的分析和判断,这样出来的东西应该说才是市场所需要的。而不是说哪一个老板或者哪一个开发商通过自己的理解可以完成的,我觉得它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社会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第二个原因是这个行业是非常新的行业,在中国谈上建筑师职业时间非常短,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没有这个职业,我们有建筑院和设计公司,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建筑师这个职业可能还不存在,所以这个现状造成这个行业里面缺乏自己的游戏规则,而且也没有行业的共同生意。这种情况下就回到我们的主题,要呼吁成立职业建筑师联盟,给我们提供一个说话的平台,这个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今天这个会我觉得非常的有意义。

我想几句总结的话,建筑师的社会责任跟他的话语权是成正比的,他的话语权又跟他的社会地位有关系,这个是一环扣一环的,我在国外待的时间比较长,虽然他们的市场没有我们国内市场这么大、机会这么多。我说这个话的角度是因为我们是属于自己开公司的,靠合同吃饭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话语权是跟他们比较起来,跟欧美也好,跟日本也好相比是比较低的,这个跟全社会对于专业分工和职业精神的认识是分不开的,专业分工不光是在建筑界,在所有的行业都有这个问题。足球职业联赛中国也是刚刚开始,从这个行业里面对职业的认识和职业的精神来讲,跟国外队员的水平是没法比的,个人技术应该差不多,但是放在一起以后,形成集体的力量以后,两个队的差别就很大了,这有一种团队的精神。我觉得真理实际上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社会的认识还是需要引导,比如说我们的态度,我觉得应该是引导为主,顺应为辅,顺应要结合我们的实际,但是我们要引导,因为我们在这个行业,在很多方面的认识,确实是先于这个社会,为什么我们不去引导它,为什么我们不自己来创造条件,使这个社会认识的现状得到改善,得到进步,所以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这些少数人需要组织起来,在话语权,在我们说话的平台,在让社会更加认识这个行业的方面,我觉得我们是需要组织起来更好地唤起大家的觉醒。另外尽量坚持自己的原则,创造让自己基本幸福和让使用者满意,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包括甲方的资源,他们付钱让我们设计,这个作品出来以后不管他们宣不宣传对我们自己都是宣传。另外媒体也是很大的一个资源,对引导社会,引导市场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样建筑师在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同时,就能够很好地达到提高城市建筑状况的目的。

我在国外生活的这些年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体会,在这个行业里面一个体会就是在事务所里工作,觉得做到搞设计的行业,最后你如果不自己做,不自己开业,基本上属于没有前途,这个可能是在欧洲的状况比较突出,在美国比较少,因为他是大的企业,大的设计事务所,所以他的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各种水平的人都需要,欧洲是比较小的事务所,所以在小的事务所干一辈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是从职业上在欧洲的一些认识。这种观点不太熟,不能跟学生灌输说,你将来一定要当老板。你的工作更要好好干,而且你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学到那么些东西,你在技术上,方法上,观点上的东西你可能需要干到五到十年,这才有资格说自己可以去当老板。这是我自己的一个很深的体会。再有一个体会是建筑师怎么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反过来建筑师必须关心社会和城市,我觉得现在有一部分建筑师只关注自己的地头,对于社会的问题和对于整个城市的状况和发展基本上不关心,这样我觉得很难让社会关心你,所以对我们来讲,关心社会、关心城市是我们建筑师的一个职业道德。这个也是我在国外的一个体会,因为我在法国待的时间比较长,尤其在法国有一种,这个国家提出来一个口号,“平等,博爱,自由”,这种观念在我们看来是比较左的观念,但是在欧洲里面,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对于平等公正的理念非常重视,尤其在建筑师的设计理念里面这个也是体现比较多的。目前来讲,国内的建筑尤其是私人的建筑业市场,好象关心富人比较多一些,甚至做的一些项目,哪怕是给中等的一些人,哪怕是住宅项目,他都要提出来,我们虽然是中等的住宅,但是要档次高,大家的眼光都是往社会的精英方面去看的,而对于穷人和一般人的生活状况,生活空间的关心还是不够,在这点上我觉得作为建筑师也应该呼吁,有这么一个社会的风气。

我准备的观点比较杂,提的题目我都想一下,我们国内的建筑师跟国外的建筑师的区别我有一些感触,在上海也有一次论坛,给我半个小时也是讲这些方面,实际上这个题目也是现在大家关心的题目,经过这么长时间,我想来想去最大的区别还不是一个理念,理念只是一个结果,最大的区别是在方法。国外建筑师的理念是从他的方法来的,而不像我们国内讲的那样,要在建筑以外去寻找故事,天然合一,或者说要像一条龙,比如说他用的材料,他对周边城市空间的理解形成了他的理念,而不是他去寻找以外的什么东西。这个方法我刚回国的时候,对我们的设计方案分析的时候往往得不到共鸣,我们的业主都是觉得这个太平淡了,这个怎么可以作为你的设计理念呢?但是现在也是一个进步,慢慢慢慢的外行也能认识到理念这个事情实际上包含的东西不光是一个故事,包含一个过程,过程也可以形成理念,所以这个是一个差距。当然国外的同行之间跟我们的区别,刚才我也提到了对社会的关心,对城市的关心,职业素养的差距今天也说了很多了,我就不再说了,最后我提一句,关于建筑教育的问题。我直观的一个比较就是说,我们公司里面的刚刚毕业的员工里面,外国人跟中国学生之间的差距我觉得很大,对于施工图的设计,外国人上手比中国人快,这个可能说明他们在建筑教育内容里面,他们对这种技术,面对实际工程方面我觉得差距是很大的,我们在国外上学,你到设计所去看就像在国内上大学一样,你要从基础去学,而不是去做另类的方案,所以对于他们能力的训练来讲,不光是知识的培养,我觉得主要是能力的培养,可能在这个方面有区别。我就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谢谢。

李忠:谢谢郑可先生,他说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其实我们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虽然是建筑师,但是对于建筑设计取向我们是被选择,而不是一个选择者。我们说狭义的建筑教育是教育我们建筑师的,广义的建筑教育是教育大众的。我去荷兰拜访过,他的建筑鉴赏能力是很高的,所以在按照国外有狭义的建筑教育,再加上专业的建筑评论者,再加上建筑师,他有一个培养的张力,他有培养建筑师的过程,也有一个培养业主的过程,如果业主的鉴赏水平不提高,建筑师的水平是不会提高的。我们可以对社会提出另外一个要求,比如在美国和日本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儿,他们的小学课本固定篇幅是一定的,然后由各个部提出要求,比如商业部提出你得给我多一些知识,最后他们加起来要的篇幅是给他们篇幅的五倍,然后由教育部决定哪个东西上哪个东西不上,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的方式。我觉得今天我们要说的建筑教育一个是狭义的建筑教育,还有郑可先生说的包含了少数人如何教育多数人的过程,这是更广义的教育。下面发言的是加拿大泛太平洋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宏伟先生,欢迎张先生。

张宏伟:各位大家好,我今天有这么一个题目想跟我们建筑专业,也是我们的建筑设计院有关系的,是建筑思想的差异及冲突,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我感觉在我自己开业的过程当中,所面临的所谓建筑思想的差异及冲突,其实这个问题不是仅仅发生在我们建筑专业里面的,他是一个非常广义的建筑思想里面的差异与冲突。怎么来讲这个问题呢?也就是说刚刚我们郑可先生也谈到相类似的一些问题,其实在你一个项目的设计过程当中,很多的理念和思想并不是作为一个建筑师起到一个主宰作用的,来引导,或者是甲方出钱了规定你必须这样子,其实并不见得。那么在这里面,关联到我们建筑思想的,有建筑思想的这些人群,我们在操作事务所的过程当中,我们有这样一个体会,大概可以把它分为这么几类关联的人群,首先是我们专业的建筑师,在这里面有我们自己专业建筑师,通过我们对建筑的培训、训练,所理解的关联的风格也好,倡导的,就像我们的室内建筑一样,室内建筑可以找一个小的题目,回避掉很多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关系,有这么一个机会表达一下他的创作观点,这个相对来讲,我感觉操作小型项目的时候更容易做到一点。其实我们除了对这些流派的了解,以及专业的工夫和素养以外,其实我们还面临着其他几个层面的建筑思想。第二类我们把它分为叫做使用者的建筑思想。因为从建筑本身来讲,大家都认为我可以自己造一个房子,这个房子可以是住宅,也可以是某一类型的建筑,比如说法院的院长先造一个法院,就认为这是他的房子,他有对建筑的理解和思想。在这里面他会从出钱的角度给你施加影响,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给我们的建筑思想可能跟你的专业建筑师形成他的不同点,也有可能形成冲突。

还有第三类关联的群体,实际上在我们的很多项目当中进行投标最后过滤的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就是评审委员会,有这个评审委员会,委员会所产生的价值观的过滤器,可能就是最后把握了这个项目的发展方向,包括北京大剧院也好,包括中央电视台也好,所有的这些东西跟我们评委的价值观以及他的导向是有绝对的关系的。这个第四类的建筑思想的关联群体就是领导阶层,这个领导阶层对于他们这些人我觉得在我们目前的这样一个环境当中,我们要做的项目很大一部分是在领导阶层的领导意志和思想左右,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是有冲突的,而且跟我们专业技术上是有差异的,因为他们站的角度不一样,他们从政府的角度中形成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时对你的建筑师提出新的要求,往往很多我们碰到的项目,这种差异跟冲突也就产生于政治目的以及他的很多,不好听的话是急功近利的做法以及跟我们自己的专业,作为建筑师理解的做法会有冲突。第五类的群体就是我们的老百姓,现在老百姓有了钱,有的是作为享受,从开发商买来的房子作为家庭主妇来左右她的生活空间,可以这样布置那样布置,有的老百姓能开发房地产,那么由他这样的理解影响建筑师的思路,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也碰到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做具体的住宅设计过程当中,一个老头子按照他的理解,他把厨房的布置和卫生间的布置,布置得很奇怪,哪个应该开门,哪个不应该开门,全按照他自己的设置左右建筑师的想法,如果你做的不一样他就要求你改,改到满意了。这样就会变成最后由出钱方影响你自己专业里面的一些操作。

还有一个比如我们也是说一个例子,我们维纳斯在做卢浮宫的时候,当时做的作品老百姓是批评的态度,这里面的矛盾和冲突是把古典的东西弄成金字塔,引起了很大的非议。当这个作品做成了以后,慢慢把这个感觉也改变了。这里面说明群众的思想会对建筑师的思想产生影响。好在维纳斯采用了自己的观点把这个作品做起来。我们有的作品可能没有顶住这个压力,因为要满足自己的生存,这个也是大家考虑的我们建筑师是靠合同吃饭的。通过这样一些所谓建筑思想的拥有者理念上的差异以及引起的冲突,就会反映出我们这样一个事务所,怎么来操作项目,在这里面我有很多观点,我是非常同意郑可先生的观点。现在可能作为建筑师,在我们今天的时代,建筑师不是有作为英雄主义可以在舞台上发挥那么大作用的时代,我们要做好这个项目,同时又能够赚到钱,使事务所能够发展,这里面我们的体会是怎么样的平衡和引导思想的冲突,以及逐步把差异缩小,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作为一个职业建筑师跟非建筑师能力是在哪里?你那么多的冲突你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引导。最后达到非常好的平台,从我这样一个角度,我觉得现在从我们这样一个事务所的角度来讲达到三个价值,这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达到这个项目的经济价值,这个经济价值可以这么理解,你把这块土地加上你的建筑材料,他的这样一块资本,以及到你把这个房子做完之后,最后你可以去抵押的,可以到银行去评估的价值,我们确实为房地产开发商做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让他把这块材料,这些元素整合起来之后,他产生的价值要比原来他的投入要大得多,我们很自然的可以得到设计费,我们做的很好的项目不用去要设计费,他们拿着大包的现金送过来,房子销售太好了,我们从来不用催,这是经济价值的一种运算。

另外你这个作品有没有创造社会价值。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也讲到做社会生活的创造者和组织者。把一些地标还有一些公共空间可以使用的问题,为社会创造价值。第三个就是专业价值,这个价值就是体现了我们基本的素养,你说我这个材料搭配的很难过,最后你的材料产生漏水,保温的措施也不行,包括我们也讲了怎么样为老百姓想,同时你能够在每个不同的项目里面找到不同的亮点,这个是专业的价值。总的来讲,我认为三个价值可能是我们作为我们自己事务所的运行的方式,其他的我觉得怎么把事务所的管理问题,效率问题系统化,反正大家也跟我们合作,我们也是在操作这个事情,结合我们自己的管理模式,其他的我也不多讲,我已经超过时间了,谢谢大家。

李忠:谢谢张宏伟先生,现在我们有40分钟的时间做自由发言,今天有很多朋友是远道来的,我们的原则是大家可以简短一点,来的人都可以说一说。韩老师先讲一讲。

韩玉斌:上午跟下午讲的都是非常的好,非常的精彩,我想建筑师一个是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两个方面,上午谈到新毕业的学生喜欢到设计院,我想确实是想在短期内学到很多的东西,我想刚才也提到这个也算是社会责任,因为这些年,每年来的人不少,走的人也很多,今天中午跟张楠聊起来,他们进的人也很多,每年有100多人。这也是对我们的建筑行业培养社会力量,培养新生代。几十年的这种沉淀,这种积累,应该更好地传接下去。再有我想谈一下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上次也谈到主流跟非主流,今天也谈到不太愿意做住宅,都愿意做共建,能发挥建筑师创造力的作品,有意思的项目踊跃的抢着做,一看到住宅兴趣不是很浓。但是其实住宅还是我们现在的主流,大量的关系到很多百姓生计的一个必需品,这个我觉得作为建筑师应该体现他的社会责任感,如果我们不去用心做好了,会导致问题很大的。比如我们拆了旧的楼,盖了新楼,拆完之后我们建了新的是不是可以达到要求,这个从舆论导向或者我们行业里面也应该有一种观念的引导。任何一件事情,因为我们现在提倡专业化,只要你用心去做,都能做出好的作品,能够体现作为建筑师职业为社会作出的一份贡献。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李忠:我想大家都应该关心这个住宅楼的设计,而不是我们80%的工夫用了20%,上午庄老师谈到,北京设计院把它的理念跟大家分享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儿,因为技术是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的,我们确实应该花工夫处理一些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技术问题,我们就请俞老师发言。
俞挺:我今天听大家谈了很多问题,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我们系与系之间都是一个孤立的系,而这个系统里面又很不幸课程之间的设计也很冲突,比如说我要学别墅,要学别的东西,而且年级跟年级之间是孤立的,我觉得孤立的系统这种交易习惯下会产生很多严重的问题,这个严重的问题就会带来大家各种各样的系统,由于不够综合,不够全面,他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肯定对不同系统的人有批评,有意见,他自己看问题也会相对的比较狂妄,系统很小,就想做英雄。四年以前,我生了一场重病出院,事业在低潮,然后我遇到我女朋友,我认为生活当中出现了一份奇迹,然后我就在想每天都出现奇迹的话,那一定会是一个恶梦,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想做英雄,我不知道这个恶梦是小一点还是大一点,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每个环节都不缺,但是每个环节缺少一个有效的沟通,我们缺少一个综合性的眼光,缺少一个全面的眼光,我们不是在系统之外,就是在系统之内,我们没有想过在系统之上看一些问题。我一直说大学毕业的学生,你们提供出来的学生是建筑设计从业者,还不能算是建筑师,然后在大院里面进行各种设计训练以后,才可以有建筑设计资格,然后考到执照以后才能叫做建筑师。我们在大学里面的教学习惯是把人孤立成类机械化的形式,事实上大学里面出来的人如果有一个合理的道德价值观,也就是说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第二步他有比较好的心态,他不会为这种风潮,这种时尚所左右。第三点他需要的不是结果,他学习的是方法,孤立的系统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结果,孤立消耗完了他就完了,他把大学里面学的东西释放完了他就不会再上去了,他如果学到的是方法,那么他在哪个学校,哪个院,哪个国家都无所谓,所以我希望大学教育的结果可以产生这样的人。最后谈一谈还是一个孤立系统的问题,所以说我们正因为孤立系统谈出来以后,我们才会谈你必须完成经济以后才可以考虑经济和美观,并没有人想到经济和美观是可以在一体的,如果一个有丰富经验的,他一定能够做到实用,经济,美观,一定能够做到。我记得在大学里很崇拜张老师,因为就是很容易做到实用,经济,美观,很容易结合到一起,好了我说完了。

李忠:职业教育很重要的一件事儿是职业道德工作,我父亲是一个飞行员,他跟我说过一个故事,所有的空军地勤在刚进空军的时候是让地勤人员跟飞行员一起上天,就是让你体验一下万一到空中出现了故障,你要体验到飞行员在空中是多么危险,你的一个螺丝都可以影响到飞行员的生命,这个是跟道德相联系的。我们的同学讲到一个故事,大学的恶习害了我,放大地形图,我们有三个同学把这个恶习带到单位,这个事情也没有人告诉他在实际工作中地形图的放大是怎么回事,这个就是建筑师的道德观念在起作用。

孟伟康:我这是头一次参加。首先感谢主办单位能够创造这么个机会。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做平台的交流,希望在建筑业内还是领先了一步。从建设论坛来说,今后会拓展的文化很宽泛,我说几个例子。我下午来听了所谓的交流的想法和内容,我觉得我在北京从1986年做到现在,很少有这种场合的交流内容,就是你要拿出一个说法来,好象也没有太多的来深入话题。也有超前的建筑师,刚才说的是少数人,就是他们所预料到的未来得方向而深入的问题。尤其是在从事设计行业里面,我认为绝大多数是对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它的生产力的水平的提高,另外也市场的开放,是对社会行业的往前推动。这是对社会建筑师赋予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当时在中伟大厦做一个规模,现在就是以前前辈所羡慕的模式。一个就是我们业内的形态,刚才我听到后面几位谈到,就是一个职业的态度,这个职业提高目前反映的就是住宅项目,住宅项目反映出去以后,老百姓不理解。如果在住宅上面如果由于你的设计考虑不周到。由于这些问题,就是大家怎么个创业,怎么构建一个比较好的理念,大的思路。但是具体把这些理念考虑到实际的时候,往往是一些基层的设计实现,这个出现的好坏,他会影响到社会方面。这个下来以后,很多的楼盘都会漏水,就是防水的问题几乎涉及到千家万户,尤其是新买主的楼房,这几天的暴雨量增大。回过头来说,我们在建筑怎么来跟环境相结合,怎么注重环境问题,还要深入的考虑到作为一个好建筑,作为耐力的建筑,这是在单位或者是设计部门要强调的。我觉得从设计方面,业内能够有这么一个呼吁,提这么一个好的建议。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第二就是谈谈现在我们这几年开始强调的方案,操作标准,现在都没有完善,一些上了规模的招投标,这个招投标的形式这么看,因为现在招投标在供货,设备材料上,但是这个方案区别于正常买卖的产品上,实际上更多的方案征集上,一个就是正确的运行,一个是建设水平。这个比如说举个例子,法院,老做法院的并不一定有创造力,而没有法院知识力的可能有新的想法。还有一个就是捆绑,现在很多国家包括大的项目,都在国际招投标,在国际招投标要有捆绑,所以前不久市里面领导还在问,招投标的项目。就是说跟国外的设计捆绑,这个阶段怎么办,肯定是境外为主体,就是大有好的想法,但是没有设计,这个就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就是出来一个现象,中国的设计拿不出好方案,因为一个好的单位从设计方案来看,只有一个方案。还有一个是随机抽取,有一个专家库,但是这个专家库随机抽取的时候,他就抽到了,临时告诉你参加另一个项目,我可能在另外一个地方,就是他的专家严格上来说有可能几乎不在业内,是这样。还有一个就是关于评判,因为现在好多项目都是代替政府建筑,模型先打开,打开完了以后,就是由政府部门先看模型,看到模型之后他也不打开模型,先考虑政府方案的意见。一个是政府方案的征集,应该先作出想法,就是一个优化,而不是简单的操作模式,我就说这么两点,谢谢大家。

王兴田:在我们动迁的拆件到处贴的时候,再过10年,我们现在的作品也贴上了拆件。我们现在处的时代可以说是幸福的,但是也非常可怕,造成了现代建筑的危机。其他观点我想说两个方面的注意,一个是我们现在如何能够创造一些谦虚的建筑,另外就是精明的建筑,这个怎么讲?一开始我们张总讲到的,城市设计方面,我们现在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只能是缩短了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但是没有跳跃过去,这是我们建造一个城市,在这方面发展的经验。甚至在规划上面,包括我们现在的建设,各种楼宇,这和70年代建筑的项目有了进步,我们可能在形式上,形象上建造了,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含金量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水平接近。增加了整个城市开发的整体。最近我们是在建设方面很快的在改变,在形象上形成专业的现代效果,就是建筑师如何把自己的心态放平一点,他创造的不是一个个性化,而是整个城市乐章里的音符。另外一个是精美的建筑,我在国外工作了8年。我们现在的差距在施工图的创作上。

第二届“中国职业(执业)建筑师论坛”

时 间:2005年8月6日 9:30——17:00
地 点: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主办单位: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
中国建设报·中国楼市
五合国际(WERKHART INTERNATIONAL)
到会媒体: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北京青年报、第一财经日报、新京报、中华建筑报
建筑学报、世界建筑、时代建筑、世界建筑导报、中外建筑、红地产
搜房网、100TEST、FAR2000
特邀嘉宾:周畅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
主持人: 时国珍 《中国建设报·中国楼市》主编
李忠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建筑师

第二届“中国职业(执业)建筑师论坛”与会建筑师名单:
崔 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
张 桦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小地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庄惟敏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刘 力 五合国际中国经理
邵卫平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陈一峰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朱文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支文军 同济大学《时代建筑》杂志主编 教授
韩玉斌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专业设计院院长
余 立 翰时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总设计师
章 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郑 可 法国PA建筑事务所中国经理
张宏伟 加拿大泛太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晓钟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吴家骅 《世界建筑导报》总编 教授
俞 挺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创作所所长、总建筑师
王兴田 上海日兴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建筑师
孟伟康 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 楠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1

相关文章


ABBS《对话建筑界》一周年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饭店召开
新华网:建筑业界资深总工坦言建筑业黑幕
亲水设计陷入尴尬 绿藻缠石困扰广州新会展中心
广州西塔最终选定8号432米方案 预计今年底将开工(图)
第二届“中国职业(执业)建筑师论坛”在北京召开
8月12日,上海国际饭店:ABBS《对话建筑界》一周年发展研讨会
《全国建筑安全防范》学术研讨会邀请函、征稿函
日本殿堂级室内设计大师桥本夕纪夫先生9月5日广州学术交流会
南大讲座·Martino Pedrozzi·8月10日下午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