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与实务备考辅导人力资源管理(28)—经济师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10:01:01 16:43:16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及政府的作用

节名

知识点

重点

小计

X

Y

Z

K

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及其政府的作用

4

4

0

0

0

4


内容详解:
一、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结果:就业、失业与收入分配

(一) 失业率与劳动力市场的存量——流量模型X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用失业率的概念来衡量失业的总体水平高低。所谓失业率,就是
失业人数同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之和的比。用公式表示即为:
失业率(%)= 失业人数/(就业人数 失业人数)*100%
要了解一个经济体中真实失业水平并且了解引起失业水平变动的因素,就不仅要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存量分析,即对就业者、失业者和不属于劳动力的人口进行划分,而且要分析不同劳动力市场状态之间的流量,这就是劳动力市场的存量—流量分析。
社会总人口可分成劳动力人口和非劳动力人口两部分。劳动力人口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以上,有工作或正在积极寻找工作或因临时失业而等待召回的人口;非劳动力人口主要包括在法定劳动年龄以下的人口、劳动年龄以上的退休人员、劳动年龄以内的学生以及因各种健康原因无法参加劳动的人员、依靠其他途径谋生而不愿工作的人员。劳动力人口又可划分为就业人员与失业人员,因此,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身份主要有三种:非劳动力、就业者和失业者。不过这三种身份是可以不断变化的,如图教材P191页11-9所示。
从图详见材P191页11-9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其一,即使失业率保持不变,处于失业状态的个人也可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其二,几种不同的流量要素可以独立地或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失业率的变化。如图中显示,劳动力市场上共有六种劳动力流动方向:①由就业者成为失业者。这种流动可能是由于劳动者被解雇或被开除,或自愿辞职而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所造成的。在中国还可能是由于劳动合同期满而未续订,但暂时又未找到新的工作所造成的。②由失业者变为就业者。这包括重新找到工作的失业人员以及被原企业重新召回使用的失业人员。③失业者成为非劳动力。这主要是指部分失业人员放弃了寻找工作的努力,退出劳动力市场。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工作机会很少的萧条时期,有人称这部分人为“灰心丧气者”。④非劳动力成为失业者。这是指第一次到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或者是在中断一段工作时间后重新到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者。⑤就业者成为非劳动力。主要是就业者退休后退出劳动力市场。此外,有些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因病或事故)或其他原因被迫或自愿由就业状态转为退出劳动力市场者,均属此列。⑥非劳动力成为就业者。那些新进入或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且顺利找到工作的人,便从非劳动力直接变成了就业者。(包括2005、2006、2007年案例考题)
这六种流动方向都会对失业率产生影响。因暂时解雇所造成的从就业到失业的流动比率上升。有些劳动者退休的情况——这会导致从就业者到非劳动力这一方向上的流动比率上升。

(二)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衡量以及个人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X2
在对个人或者家庭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进行衡量的时候,国际上的一个通用指标是基尼系数。而与基尼系数相联系是则是洛伦茨曲线。(包括2006年案例考题)
如果收入分配不是完全平等的,那么位于多个五分位上的家庭经过累积所获得的累计收入百分比的曲线——即洛伦茨曲线就将呈现出一种凸状,并且位于完全平等收入分配线之下。
所谓基尼系数,是指位于洛伦茨曲线完全平等线之间区域的面积(用图教材P193页11-10中的Y所标示的面积)与完全平等线以下全部区域的总面积之比。显然,在收入分配完全平等的情况下,基尼系数将等于零。基尼系数越大,则他所代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包括2006、2008年单选考题)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个人之间为什么会出现收入差距呢?
(1)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中不难发现,影响个人之间出现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有:
第一,正规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如果能力、工作的非工资方面、收入的不确定性以及寿命都相同,那么一个人的收入与他所接受的正规教育的数量和质量总是系统性地呈现正相关关系的。教育程度在人群中的分布不均等必然会导致个人之间的收入不均等。
第二,在职培训。因此,工资率和工作时间两个方面的差异导致了高教育水平、强培训度的人获得的年收入会比其他人要高。
(2)通过对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进行扩展还可以发现,个人能力和家庭背景等因素也会对个人的收入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一,个人能力。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能力越强,则其生产率就越高,因而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收入水平也就会越高。能力对收入的影响还体现在他对当事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上。因此,能力较强的人通常都会比能力交差的人获得更高的收入。
第二,家庭背景。家庭背景中主要包括家庭收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职业、家庭中孩子的数量等等。在收入较高、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较好的家庭中,孩子的未来收入可能会比从条件较差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要高。
(3)歧视造成的收入差距。歧视表现为工资歧视和职业歧视两种类型。显然,这两种歧视都会在属于不同人口群体的个人之间造成非生产率性的工资差别。



相关文章


2010年中级经济师房地产专业知识与实务备考辅导(18)—经济师考试—
2010年中级经济师房地产专业知识与实务备考辅导(17)—经济师考试—
2010年中级经济师房地产专业知识与实务备考辅导(16)—经济师考试—
2010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与实务备考辅导人力资源管理(29)—经济师考试—
2010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与实务备考辅导人力资源管理(28)—经济师考试—
2010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与实务备考辅导人力资源管理(27)—经济师考试—
2010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与实务备考辅导人力资源管理(26)—经济师考试—
2010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与实务备考辅导人力资源管理(25)—经济师考试—
2010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与实务备考辅导人力资源管理(24)—经济师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