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CPA考试会计辅导内部讲义(二十)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2:04 11:29:3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二、应付税款法的会计处理
1.观点
该方法认为,企业应交所得税额即为本期所得税费用负担额。
2.会计处理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例解7】
甲公司2002年税前会计利润为100万元,所得率为30%,当年发生如下业务:
(1)罚没支出10万元;
(2)国债利息收入6万元;
(3)领用自产产品用于工程建设,该产品的账面成本为8万元,计税价10万元,增值税率为17%;
(4)成本法下收到被投资方M公司分来的红利10万元,其中6万元确认为投资收益,4万元冲减投资成本,M公司的所得税率为20%;
(5)权益法下因被投资方H公司实现盈余而确认的投资收益为30万元,H公司的所得税率为20%;
(6)本期新增可抵减时间性差异5万元,转回应纳税时间性差异3万元。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本年净利润。
【解析】
- 本年应税所得=100 10-6 (10-8) 4-30 5 3=88(万元)
- 本年应交所得税=(88-10)×30% 10÷(1-20%)×(30%-20%)=24.65(万元)
- 本年净利润=100-24.65=75.35(万元)
三、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会计处理
1.观点
该方法认为,在时间性差异的前提下,企业应当以会计口径的利润来认定所得税费用,以税务口径的利润认定应交所得税,二者之差以“递延税款”进行调节,其原理等同于待摊和预提。对于永久性差异而言,纳税影响会计法完全等同于应付税款法。
2.“递延税款”的账户结构

3.当税率未发生变动时
(1)仅发生时间性差异(参见教材258-268页的例8~例14)
【例解8】A公司于1998年1月1日开始对某营销用设备计提折旧,原价为60万元,假定无残值。会计上采用4年期直线法计提折旧,而税务上则采用6年期直线法确定折旧口径。A公司采用成本与可收回价值孰低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98年末可收回价值为36万元,2000年末可收回价值为13万元,2001年6月1日A公司出售该设备,售价为20万元,假定无相关税费。该公司每年的税前会计利润为100万元,所得税率为30%。根据以上资料,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作出相应的会计处理。
【解析】
1.会计与税务口径的收支差异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会计口径 |
折旧费用15万元 |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9万元 |
折旧费用12万元 |
折旧费用12万元 |
反冲营业外支出1万元
(详解见注1) |
折旧费用6.5万元 |
处置设备产生的营业外收入=20-(60-51.5-2)=13.5万元 |
税务口径 |
折旧费用10万元 |
不认定 |
折旧费用10万元 |
折旧费用10万元 |
不认定 |
折旧费用5万元 |
处置设备产生的营业外支出=(60-35)-20=5万元 |
时间性差异 |
新增可抵时间性差异5万元 |
新增可抵减时间性差异9万元 |
新增可抵减时间性差异2万元 |
新增可抵减时间性差异2万元 |
转回可抵减时间性差异1万元 |
新增可抵减时间性差异1.5万元 |
转回可抵减时间性差异18。5万元 |
注1:
2000年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7
贷:累计折旧6
营业外支出1
反冲多提减值准备7万元,作转回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理解;补提折旧6万元,作新增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理解,由于此二项作了合并,体现的最终结果应作净反冲准备1万元理解,即净转回可抵减时间性差异1万元。
2.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的所得税处理过程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税前会计利润 |
100 |
100 |
100 |
100 |
时间性差异 |
5 9 |
2 |
2-1 |
1.5-18.5 |
应税所得 |
114 |
102 |
101 |
83 |
应交所得税 |
34.2(贷) |
30.6(贷) |
30.3(贷) |
24.9(贷) |
时间性差异的纳税影响 |
14×30%=4.2(借) |
2×30%=0.6(借) |
1×30%=0.3(借) |
17×30%=5.1(贷) |
本期所得税费用 |
34.2-4.2=30(借) |
30.6-0.6=30(借) |
30.3-0.3=30(借) |
24.9 5.1=30(借) |
会计分录 |
借:所得税30
递延税款4.2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34.2 |
借:所得税30
递延税款0.6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30.6 |
借:所得税30
递延税款0.3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30.3 |
借:所得税30
贷:递延税款5.1
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2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