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中外教育史重难点权威解析(六)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2:25 10:48:03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

第一节 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思想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五四期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以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来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包括教育问题在内。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看到,近代向西方、向日本学习的新教育,并未能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他们认为,欲进行教育改革必须先进行政治变革。离开政治,而高谈“教育救国”是行不通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还看到,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看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性的同时,也强调教育在改造社会、政治中的作用。

二、论教育本质

杨贤江根据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原理,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阐述。

(一)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杨贤江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的需要,它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与发展的。
来源:考
(二)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杨贤江指出,教育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具有如下特点:1、单纯的劳动力转变成为特殊的劳动力;2、教育以别的精神生产的内容为内容;3、阶级社会的教育是“变质”的。具体表现为五大特征,即“教育与劳动分家”、“教育权跟着所有权走”、“专为了支配阶级的利益”、“两重教育权的对立”、“男女教育的不平等”。

(三)教育由经济和政治决定,对经济和政治也有影响。在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后,杨贤江对“教育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独立说”、“教育中正说”等鼓吹教育超阶级、超政治的错误理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三、“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来源:考
杨贤江认为青年期是人生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此,杨贤江非常重视青年教育。他在长期的青年工作中,对青年的理想、修养、健康、求学、择业、社交、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成为“全人生指导”。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核心是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全人生指导”最重要的原则是提倡自动自律,培养青年的主动精神,让青年作自己的主人,教育者只能居于指导地位,不应包办和强制。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一、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党和苏维埃政府改造旧教育,建设革命教育的方针,是毛泽东在1934年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所指出的:苏维埃教育的总方针,“在于用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劳苦大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的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根据这个方针,毛泽东在1934年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又指出:“当前苏维埃教育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抗战时期,依据党的“一切为着前线,一切为着打倒日本侵略者和解放中国人民”的总方针,了中共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如:抗战教育政策;“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政策;“实行生产劳动”的教育政策;“民办公助”的政策等等。

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其中全面阐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确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教育总方针。所谓“民族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带有民族特性的教育。所谓“科学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教育。所谓“大众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民众服务的教育,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教育,因而又是民主的。

第三节 干部教育

一、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在职培训是干部教育中开展最早的一种教育形式,早在苏区就已广泛开展,目的在于提高在职干部水平或训练某种专业人员。干部在职培训类别丰富,实施规范,多按系统、分层次举办,以其灵活易行的特点,在缓解革命工作对干部的大量、急切需求和较大面积提高干部素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二、干部学校教育。干部学校教育是在1931年后苏区政权逐渐稳定的条件下,由干部在职训练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干部教育形式。干部学校分为高级干部学校和中级干部学校两个层次。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军队和政权建设任务的加强,对干部的需求更为急迫。1940年底,毛泽东在《论政策》中强调:“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地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根据地的各类干部学校不断涌现,作为党中央所在地的延安,更是集中了大批高层次的干部学校。当时主要的干部学校有:中国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等等。
来源:考
三、“抗大”

“抗大”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原称抗日红军大学,于1936年成立,总校设在延安。1937年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这所学校是中国革命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并且对革命贡献最大、世界闻名的革命大学。抗大在教育实践中,贯彻了毛泽东的指示,把教育工作和革命斗争的实践与生产斗争的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学员们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一面战斗,成为革命的熔炉。抗大总校先后办了8期,1939年由于抗战形势发展的要求,抗大在华中、华北、西北等敌后建立了12所分校,为革命培养了二十多万名军政干部。
来源:考
(一)“抗大”的教育方针。“抗大”的教育方针是毛泽东提出的:“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三者是造就一个抗日的军人所不可缺一的”。
来源:考
(二)“抗大”的教育宗旨。“抗大”“以训练抗日救国军政领导人才为宗旨”。

(三)抗大的学风。“抗大”教学的主要原则是:“理论与实践联系”、“少而精”、“理论与实际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其中“理论与实践联系”是最重要的传统。

“抗大”的课程主要由政治课、军事课、实际战斗、生产劳动等4个部分组成。生产劳动是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另一方面通过生产劳动教育学员刻苦耐劳,锻炼艰苦卓绝的意志,培养艰苦朴实的作风。“抗大”的学员必须作到“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

(四)“抗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是“抗大”教育工作的首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思想,由此思想政治教育是“抗大”教学工作的中心一环。“抗大”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理论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2、学习中共党内斗争的文件,提高党性意识;3、开展群众性的自我教育;4、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

(五)“抗大”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方面,采取教师讲授和学员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学员自学讨论时间多于教师讲授的时间。

1)启发式。具体方法是:其一,由近及远;其二、从具体到抽象;其三、注意互相联系;其四,突出重点。
来源:考
2)研究式。“抗大”提倡研究式教学,“集体研究讨论”、“按教育计划学习”、个人自学和思考研究是主要方式,教员只是从旁指导。

3)实验式。“抗大”的课程较少在课堂上讲,多在实地操作,多设置情况演习,以养成学员长于分析判断、善于临急应变的能力。

4)“活”的考试。先由教员拟定考题,指定参考书目,学员自行准备后小组讨论,吸收、补充他人见解,结合本人观点材料完成答卷,学员互换阅卷。另外,也组织学员到战斗和工作第一线接受实际检验。

相关文章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专业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完美背诵讲义
文学专业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
教育学:中外教育史重难点权威解析(七)
教育学:中外教育史重难点权威解析(六)
教育学:中外教育史重难点权威解析(四)
教育学:中外教育史重难点权威解析(五)
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重难点权威解析(七)
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重难点权威解析(八)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