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五)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5:28 11:24:2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201、试比较儒、墨、道、法主要的教育思想。
儒孟子⑴“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先验的“良知”、“良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扩充、发扬天赋的善端。认为教育并不是天赋的道德观念,保持对固有的善性的自觉,使之发扬光大,而成为圣贤。
⑵关于教育目的与内容:孟子认为教育目的为“明人伦”,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这就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的道德教育。
⑶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①持志养气。立志多属理智活动,养气主要是培养意念和情感。理智与情感统一。②反求诸已。要求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评价。③改过迁善。孟子鼓励人们改过自新,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④刻苦锻炼。。
⑷关于教学的原则与方法:①自求自得。强调在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②专心有恒。专心致志,持之以恒。③启发引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④循序渐进。。
荀子⑴“性恶论”与教育作用: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良则是后天人为培养教育的结果。人天生就有贪利的一面,如果放纵人的本性,必定会发生争夺,造成暴乱,所以需要教育的感化,礼义的引导,改变自己的本性,树立人为的善,经过长时期的磨练,而不再恢复到原初的本性,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人的贵贱、智愚、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但人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本性,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本性。他们都离开人的社会性来谈人性。他们在教育作用上的分歧,严格说来,并不包含实质的意义,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孟子着重论证了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观念的合理性和实施封建教育的可能性,荀子则力图说明树立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观念和实施封建教育的必要性。
⑵关于教育目的与内容:荀子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才,教育内容就是《诗》、《礼》、《乐》、《春秋》等。
⑶关于教学的主张:关于教学,孟子主张“内发”,荀子主张“外求”;孟子强调“思”,荀子重视“学”;孟子把教学或学习看俐“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看作是“闻、见、知、行”等环节。
⑷关于教师的地位与作用:荀子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师”是礼义的化身,因此学生应当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他对教师也得出了严格的要求,他的“非我而当者,我师也”(《修身》)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的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⑵墨:①著作有《墨子》一书,其中《墨经》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②墨子认为人的本性如“素丝”, “素丝”之所以能变成别的颜色,是“染”的结果;人这所以能形成各种不同的道德观念和各种不同的知识,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墨子很重视教育的作用,把教育对人的培养看成是非常重要、严肃的工作。③墨子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贤士”、“兼士”和“义侠”。墨家主张培养具有“兼相爱、交相利”的精神,有益于世的人才。④墨子鼓励创新精神。提出了判断文化“善”的标准有三条:以前人的历史经验为依据,根据广大群众的亲身经验,再看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⑤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不过墨家全盘否定了“礼”“乐”的价值,忽视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这也是片面的。
⑶道:①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老子,世传《老子》五千言,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其基本内容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②道家主张培养“上士”或“隐君子”。这些人能让百姓返朴归真,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中去。③道家反对儒家提倡的“仁义孝悌”,反对知识文化、礼乐,也反对一切技能技巧,认为人类历史是倒退的,所谓文化、道德、智慧产生发展的过程,正是人类不断堕落的过程。人类要从堕落中解脱出来,就必须抛弃所谓文化、道德、智慧,回到原始社会中去。④道家没有书本教材,不主张读书,要求人们回到原始自然状态之中去。⑤道家的人性论是一种自然人性论,人性即自然,认为一切人为的东西都是错误的,教育是最大的人为,所以教育是最大的错误,教育是多余的,不应该教人知道更多的东西,彻底地取消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⑥庄子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不要用人力去改造自然。庄子还谴责当时社会,认为“仁义”是用来对付、惩治老百姓的,对于权势者则不过是欺世盗名的工具。他以“真人”为人生理想。所谓“真人”就是忘掉一切人为,也忘掉自己,真正回归自然,获得超现实的精神的自由。
⑷法:①商鞅、韩非是先秦法家的代表。②法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耕战之士”或“智术能法之士”,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儒家仁义道德和墨家的“兼爱”学说,也反对道家的“恍惚之言,恬淡之学”。③法家的教育内容,突出了“法”,以法为教;④法家重视军事教育,强调提高实际作战的能力,并培养英勇善战之精神。⑤法家否定传统文化,提出“以法为教”,实际上是取消学校教育制度。⑥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荀子和韩非都是“性恶论”者,但解决问题的办法却不同。荀子肯定教育的作用,韩非肯定法治的作用,一个重教育,一个重法治,这是儒法两家的不同。⑦法家只是在宣传法治、实行思想统治上肯定教育的作用,但从根本上法家只是肯定法治的作用而忽视教育的作用。

202、试析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⑴三大文教政策建议: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建议:①兴设学校“养士”,改革选士制度②兴教化,正万民③“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在当时条件下,这些建议对于巩固统一、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与选拔国家急需之才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不但直接影响了汉武帝的文教政策,而且对两邓汉及后来各封建王朝均有影响。
⑵关于教育作用:①教育对人性的作用:董仲舒认为人性中有善的要素,但这善的要素并非即是善,善的要素必须通过人为的教育才能转变为善。②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⑶关于道德教育:①道德根源:“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 ②教育内容:“三纲五常”、“正谊明道”。③原则方法:“正我”、“强勉行道”、“明于性情”、“必仁且智”。
⑷关于知识与教学:知识来源:“道莫明省身之天” ②教学内容:“诗书礼乐”。③原则方法:“圣化”、“强勉学问”、“节博合宜”、“专一虚静”。

203、试析王充的教育思想。
⑴对迷信烦琐的经学教育的批判: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
⑵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王弃肯定性可以变化,认为教育可以“反情治性”,“尽材成德”。培养目标:①“鸿儒” ②“文人” ③“通人” ④“儒生”。只有培养“鸿儒”,才对社会有好处。这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张是很有见地的。
⑶关于教学思想:①知识来源:反对生而知之之说,反对知识的先验论。重视知识的力量,在培根这前1500年提出“知为力”的思想,是很深刻的。②教学过程:包括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③教学效果:“效验”,方法是引物事以验其言行。
18、颜之推教育思想的特色。
⑴关于家庭教育:认为教育要及早进行,越早越好,强调教子要严,反对溺爱偏爱,注意环境习染对子女的影响,指出父母对儿童学习正确的语言负有重要的责任。
⑵关于士大夫教育:揭露士大夫教育的腐朽空泛,主张“实学”,提出培养国家实际有用之才。
⑶关于学习态度与方法:提倡虚心务实,博学广师,反对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认为人应珍惜时光,强调眼见为真,强调勤勉努力,提倡师友切磋。

204、韩愈教育思想的特点。
⑴关于师论:①韩愈针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情况,写了著名的《师说》,对于教师的任务、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的关系,提出了卓越的见解。②“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这三项基本任务是紧密相连的,重在传道,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古文、六经之文只不过是载道的工具,而传道又是通过授业完成的。③这体现了“存师卫道”的儒家传统的基本精神。把“传道”当作首要任务,把“授业”当做第二任务,把“解惑”提到应有的地位,这样排列顺序是明确的。④分析“师”与“道”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合理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与道密切结合,不可分离,⑤分析“传道”与“授业”之间的辨证关系也是合理的:“道”是儒家的道统和基本精神,“业”是儒家经书,载“道”的工具,二者之间,“道”为重,“业”次之,“道”为先,“业”在后,“道”通过“业”来体现,“业”是为“道”服务的。⑥分析“师”与“弟子”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合理的:谁先掌握了“道”,懂得了“业”,谁就是教师。
⑵关于识别与培养人才:韩愈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只有善于鉴别而又培养得当,人才才会大量涌现出来。
⑶关于学习方法:韩愈提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还提出在博的基础上求精,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这都是符合学习规律的正确见解。

205、王守仁教育思想之特色。
⑴“心即理”、“致良知”与教育作用、目的:①王和朱熹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宙的本性,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即理”。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教育作用直截了当地向内寻找,在内心中去体认。②王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而他的理论基础则是“致良知”说。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去掉后天的与外物接触所产生的各种“昏蔽”,“良知”的“天理”便能充分地发挥出来。⑵关于教育内容: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而王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读经也很重要,其作用是寻求帮助,寻求方法,复明本心的常道。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无不可学,它们在“胜私复理”方面各有其用。
⑶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主要有“知行交进”、“自求自得”、“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等。
⑷关于儿童教育:王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他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他还提出以“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206、试析朱熹的教育思想。
⑴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①教育目的是要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关于“圣人”的规格,集中地表述在他手订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之中。这是一个典型的以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总纲领,它对宋以后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有深刻的影响。②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首先,他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万物产生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其次,他认为“性即理”,宇宙的本源只是一个理,人禀受理,这就是人性,性和理是一个东西。再次,他认为人是“理与气合”的产物。认为教育的作用并不是消灭“气质之性”(即“人心”),而是“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先验的“善端”,按照“四德”(仁、义、礼、智)去做,便能使“人心”服从“道心”,使“道心”支配、主宰“人心”。
⑵“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以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以理”,这里已注意到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尽管这时期关于心理规律还不可能有科学的根据,但就研究的方向而言,是在向科学接近。
⑶教学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⑷朱子读书法: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这“六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已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的萌芽和因素。

207、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他们以批判的求实的精神,抒发了深刻而新颖的社会政治观点、哲学观点、历史观点,同时也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教育观点,对于官方传统的理学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见解和主张。其内容有以下几点:①批判理学教育理论②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③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④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⑤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教育主张。

208、王夫之、颜元教育思想的特色。
王:①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和教育作用:认为人性是“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的,人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日生日成”,以至于善的。也强调“习”在人性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②理与欲统一的道德观:主张“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二者是统一的,主张节欲而反对灭欲。③知行观和教育过程: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互相为用,重视“行”,要在行上取得知、检验知。这反映了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④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认为学与思是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赖的,⑤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提出了“立志”、“有序和不息相结合”、“因材施教”、“自勉与自得”等方法。⑥论教师的作用和条件:师生是一种道义的结合,教师负有“正人心”的任务,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正确的知识。
颜:①对理学教育的批判:认为理学有三大祸害,即毁坏人才、灭绝圣学和败坏社会风气。②关于教育作用:去掉引蔽习染,恢复人的善性。③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学为圣人”,他认为圣贤是能利济苍生的人。三事(正德、利用、厚生)、六府(金、木、水、火、土、谷)、三物(六德、六行、六艺)是颜元所讲的“实学”,是他所主张的教育内容,其核心是“礼、乐、兵、农”。④关于教学方法:强调“主动”、“习行”,认为动则强,不动则弱。主张以“学、习、行、能”代替“讲、读、著、述”,认为知识来自实践,要从习行中求知、求能,才得教学的要旨。

209、试析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⑴基本教育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⑵关于“中学”和“西学”的关系,他强调“中学”是立国之本,讲“西学”必先通“中学”;而要存“中学”,又不得不讲“西学”。
⑶他的“中体西用”说的基点是立足于“中学为体”上的,他强调“中学”是本体,绝不能改变,“西学”可以用来补助、强化、保存“中学”,而绝不能替代“中学”。
⑷他的“中体西用”说,是一种调和“中学”与“西学”、旧学与新学的文化观、教育观,就其内涵来看是充满矛盾的“二重思想”。
⑸由于其主旨在于维护清五朝的封建政治制度和儒家纲常名教的至尊地位,政治上的反动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他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教育,a强调了“中学”的“经世致用”的成分b重视了知识分子的作用,肯定了科技知识是救时富强之实政c扩大了学习西学的范围,主张在更大规模上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⑹“中体西用”思潮的流行,给封闭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争得了一定的合法地位,从而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从这一意义上讲,他的“中体西用”论也并非一无是处。

210、试析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⑴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关于普通教育的宗旨,他定为①养成健全的人格②发展共和的精神。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智、德、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这一教育方针符合当时历史的要求,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⑶论教育应该独立:反映了他反对军阀分子控制教育,希望按照教育规律办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更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
⑷“尚自然”、“展个性”的思想:①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发挥儿童个性,要学生自动、自学、自助。②教师的责任只是在学生感到困难时去帮助他们。③提倡研究教育科学,尤其是研究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材教法等,还具体介绍了当时国外正在进行的儿童教育实验,如托尔斯泰的自由学校、蒙台梭利的儿童室、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等。

相关文章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九)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八)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七)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六)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五)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四)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三)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二)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一)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