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锡伯族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3 16:35:5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锡伯族,现有人口83629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这风沙弥漫的大西北,勤劳的锡伯族人民凿山筑渠,修筑了长达100多公里的察布查尔大渠。潺潺的流水使荒漠的原野变成了阡陌纵横,树木葱绿,瓜果飘香,美丽富足的地方。  

  锡伯族以勇武骑射著称。曾经涌现出不少优秀射箭运动员。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他们通过翻译,广泛接触和吸收兄弟民族的文学艺术。《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几十部著作,几百年前就被译成锡伯文,而且流传甚广。  

锡伯族曾有信奉萨满教、喇嘛教的,但主要是祭祀祖先。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纪念先民西迁的节日。    

  
射箭之乡  

  弓箭在锡伯人的生活中占有异乎寻常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古代从事渔猎,还是编入清“八旗”从戎,都要靠好的箭法。当时入伍要做到“一马三箭”,即打马飞跑,在百米内要连续射击三箭,才能驰骋疆场。时至今日,锡伯族仍然承传着射箭的习俗。  

  锡伯族的孩子们在会跑时就教骑马,能拉弓时就开始学射箭。按锡伯族习惯,如果生了男孩,父辈要给他添一把小弓和一支小箭,并用红丝绳悬挂在门口,祝愿孩子长大后弓马娴熟,成为能骑善射的好汉。有的在孩子过1 0 岁生日那天,父亲一定要送一把用榆木、牛筋做的硬弓,作为最好的纪念。  

  锡伯族的青年男女在社交中以弓箭结缘。小伙子向姑娘求爱,要以高超的射箭技艺博得姑娘的芳心。如果姑娘看中了哪个小伙子,就主动同他一道拉弓射箭,以此沟通情感,结为良缘。  

  在锡伯人聚居的地区村村有射箭场,家家有弓箭,曾涌现出许多射箭能手。当一名神射手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会受到众人的格外敬重。  

  锡伯族对箭和箭靶都有讲究。古式响箭射出去会发出响声,饶有风趣。这种箭的箭头用兽骨制成,呈尖圆形。箭头上有4个小孔,箭离弦后,由于速度快,空气从小孔中穿过,发出响声。古式响箭的箭靶是用马皮和毛毡特制的,靶上用6 色布做成布圈,靶心是红色的。射手射中哪一圈,那个圈便会掉下来,在比赛时,计算成绩一目了然。  

  有的地方还保留着古代狩猎的社会遗风。如在射箭比赛中,要以羊或牛作为彩头。胜利的一方获彩头后,将自己的箭挂在羊或牛的头上,以炫耀自己的光荣。胜利者得到羊或牛以后不能独吞,要当场宰杀并用大锅煮熟,分给众人品尝,失败一方也在其内。  

  射箭是锡伯族最喜爱的一项传统的群众体育活动。从前,锡伯人劳动归来还要赶在日落之前,在村庄附近举行各种射箭比赛。比赛场地非常简单,只要在空地上竖起两根木杆,中间拉上麻布或毛毡,这就是箭靶;有的还以草人作箭靶。比赛时往往分成老年、中年、青年等几队。这种射箭比赛的距离有远有近,远的达240步,近的80步,也有100步的。比赛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立射和骑射等。现在每逢中秋节、春节、“四·一八”时,锡伯族都要举行射箭表演和比赛。20世纪70年代察布查尔锡伯族就成立了射箭队,盖起射箭厅。多年来,锡伯族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射箭运动员,一些运动员多次在国内、国际运动会上,夺得了金牌和银牌。


  打围和捕鱼  

  打围,又叫撒围或狩猎,也称打猎,这是锡伯人的传统生活方式。锡伯族一首古老的民歌《狩猎歌》描述了他们这种豪迈的生活气息:雪花如蝶飞/ 驰骋共撒围/ 踏遍千重山/ 猎夫凯歌回。每当冬季来临,农事已闲,锡伯族人便相约外出狩猎,有时十几人,数十人,甚至好几个村庄的人在一起打围。他们运用世代相传的娴熟箭法,或拉弓射箭,或单臂投枪、围歼,猎取猪、黄羊、免子、野鸡等野味,常常满载而归。  

  锡伯人打围有个古老的习俗,不论猎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参加者无论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过路人碰到分猎物时,也毫无例外地分得一份。不过,猎物的头和蹄子应分给首先命中者,这是一种奖励。锡伯人认为,猎物是大自然赐予大家的,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不能独用。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文化--德昂族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少数民族文化--怒族
少数民族文化--锡伯族
少数民族文化--普米族
少数民族文化--布朗族
少数民族文化--毛南族
少数民族文化--仫佬族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