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话 ——代后记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04:09 11:28:3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2002年夏天,在开始为硕士论文构思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如何写一点自由的文字,为自己漫长的求学生涯作一郑重的告别。虽然,骨子里没把论文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似乎有些叛逆和异类,但我始终认为,经过一番心焦力瘁地挣扎,学位论文的如期完成是可以预期的,而附之于后的文字书写却是另一番意境,它实际上为作者开启了一扇心灵的窗户。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于撇开了冷冰冰的学术风格,这类个性化的语言更具有魅力。可惜有些人将之封闭不用,而更多的人们乐意利用这扇窗户,进行各式各样的倾诉和表露,由此形成了一道道五彩斑斓的风景线。

  部头大小不一的学位论文一旦完成,在我看来,大抵不过有二种命运的分野:一是立意高远、论述深刻,在该研究领域独树一帜,从而得以在更广的范围传播,担负着传承学术薪火的神圣使命;二是虽无大谬,但立意平平、缺乏创见的平凡之作,经过短暂片刻的喧闹后归于宁静,从此在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慢慢积满尘垢而无人问津。对于这篇勉力为之的学位论文,我从不敢抱过高的奢望。面对几乎是可以预见的惨淡结局,最重要的事情是必须找到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来支撑我把论文作下去的勇气。所幸的是很快我就找到了一个充分的理由:自我认知,在自身学识范围内完成一次自我突破。通过一次严格学术意义上的写作训练,每个人都可以重新估价审视自己。在学术研究这个绝对需要枯淡、潜修(熊十力语)的圈子里,能否跻身其中,成为合格的一员,这是一块极好的试金石。对我而言,这是一次不太成功的尝试,而我却相当得心平气和。大概是天赋、能力有限的缘故,怨天尤人便是纯属多余了!

  转眼间,自己研习法律已有七年的时光。虽然谈不上漫长,但是其间最好的青春韶华已经流逝,对此我并没有太多的遗憾。踏入法学这个门槛纯属一个偶然的机缘。1996年高考填报学校、专业时,我一直生活在一个非常封闭、狭窄的世界,对外界相当陌生和好奇。为了通过“黑色七月”的洗礼,在亲人们殷切的目光下,我在那个学风优良的县城高中埋头苦读了三年。正所谓天道酬勤,我的名次从中游一直稳步冲到了前列,结果我以较为优异的高考成绩如愿考上了武汉大学。但是,具体到专业选择时,当时一片茫然。单凭兴趣而言,我属意于哲学,在备考期间,狂背政治而屡获高分,凭添了信心也萌生此念;同时,我一直是文学的钟爱者,很小的时候就爱看各种文章,至今还依稀记得郑振铎先生的《猫》给我幼小心灵的感动。于是自个儿胡乱写了一些不属命题作文范畴的文字,竟惹得小学期间的班主任郭老师作了一首打油诗,张榜公示予以表扬。到了中学时代,迷上了“爬格子”一行,这股劲头更足了,虽然屡屡投稿鲜有斩获,但痴心不改。由于觉得自己还没有明显高人一筹的文学天赋,在专业选择时,对中文专业便打了退堂鼓,而高中主讲政治课的马老师则反复告诫了哲学的枯燥乏味。在彷徨无助的最后时刻,我茫然的目光不经意间停留在“经济法”三个字上面,一个颇具诱惑力的给人无限遐想的专业,就是它了!就这样,我便来到了珞珈山,在大学殿堂里开始接受系统的法学教育。

  美丽的大学校园确实是一番崭新的天地,它逐渐开阔了我的视野和心灵。我可以自由地将大量的时间泡在图书馆和书店,胡乱地涉猎人文社会科学各方面的书籍;校园内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几乎是每次必到,从不缺席。在自由的讲坛里,我可以接受许多平时课堂所得不到的信息和知识,一睹诸多知名教授的风采,真切感受到知识与人格的魅力。平心而论,在我呆的最初几年,校园的学风不是很好,虽不甘愿自我放逐,但自己确实很难静下心来阅读专业的法学书籍。幸运的是,我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支点,或者说是“重操旧业”吧!从入大学第一天起,开始写日记,整整本科四年的时光努力坚持着,与此同时,还集中精力写下了一些所思所感的随笔性文字。日积月累下来,迄今总计已有四十多万的“抽屉”文字,对我而言,这绝对是一笔无法估价的精神财富,虽然其中只有二三篇公开发表,但大量的文字我更情愿作私人性处理。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竟有一股创作小说的强烈冲动,但限于笔力才只好作罢,现在想来还耿耿于怀。

  而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我真是羞惭万分。由于最初没有培养起对法学的兴趣,加之法律枯燥无味,有些面目可憎,故而学习动力全无。于是在“上课只记笔记、考前狂背笔记并过关”的恶性循环中度过了二三年,只是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时,我发奋用力,才狠狠地“恶补”了一下。可以说大学四年,我只是经历一个简单的法学启蒙过程,收获寥寥。幸好在研究生阶段的三年时光,有了导师的关怀指导,我才得以进入法学殿堂,初步领悟到法学的真谛与乐趣,并由此开始了锲而不舍地学习和研究。与此同时,为了集中有限的精力,我不得已忍痛放弃了业余偏好,各种本学科领域外的讲座一概放弃,依稀记得一次例外是作家池莉在母校的讲演。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虽然主次有别,在发表数篇专业论文之外,竟然还发了好几篇随笔性文字,远胜过本科时取得的业余成果。但我想这仅是一个爱好而已,以后的重心当然应当放到法律这个行当上,经过七年的熏陶和教化,法学已经融为我骨髓里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更何况,即将开始的法律实务工作对我是一次“学以致用”的尝试和挑战,或许只有寄希望于将来工作的闲暇之余,过一把“自由撰稿人”的瘾吧!

  马上要离开生活七年的这座城市了,毕竟有些割舍不下。国内许多人包括本地人士对武汉有很多不好的评价,而我对这座城市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牵挂和淡淡的喜爱,记得有一篇文章《何谓世俗生活——以武汉为例》,写得很是精彩。崇高与丑陋、高贵与卑下原本是不易区分的,有时甚至是个怪异的混合体。这几年虽然置身于校园生活,却没有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除了收获知识外,也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人也在一次次风波中学会承受和成长。珞珈山的时光值得永远怀念,虽然有一些不愉快的记忆和事件,但学会感谢生活的赐予是人生的必修课。更何况,有那么多给予我无私帮助和鼓励的师长、同学和朋友们曾一起愉快相处,他们不仅存于我的笔端,也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

  六十多年前,一位文弱书生挥笔写下了《多余的话》,因为有些“惊世骇俗”而争议不断。我从中学时代便读到了他的《一种云》,后来了解到其生平事迹,深深为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并不能自拔。这里借用他的名篇标题作我的后记,自由地闲扯一通。有些意气用事,但愿不会有亵渎之嫌吧!是为记。


相关文章


城市设立禁讨区之法律评价与社会评价
致律师网
玉碎心碎
外婆的布鞋
多余的话 ——代后记
亲爱的母亲
“围城”中的律师
汤忠赞:路——一个老律师的肺腑之言
多余的三弟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