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曾宪义教授访谈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04:09 16:12:02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曾宪义教授对中国的法学教育有一种特殊的发言权,在法学界曾有人说“要了解中国的法学教育,曾宪义先生是一个绕不过的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下面就让我们共同站在“最高层”,一起和曾教授思考当今中国法学教育的一些热门问题。

  质量的提高是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

  问: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一百年,白云苍狗,沧海桑田,作为一个研究历史的专家相信您对此深有感受,同时作为一个教育家相信您也有更多的话要说。从历史的维度上,您怎样看目前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什么成就?存在什么问题?






  曾:1978年以后,我国的法学教育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法学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法学教育的层次日趋齐全,结构亦日臻完善;法学学科学位制度从无到有、成效显著;法学教育的内容不断更新,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我国法学教育昂首走上了国际舞台。

  现在法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法学教育质量,如师资队伍质量问题、课程设置问题、教材建设问题。

  从具体的实践来看,我认为当前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由规模发展转到质量工程的建设上来。

  素质教育是法学教育的核心

  问:随着法学教育的发展,对法学本科教育目标应如何定位的争论也越来越多,比较典型的如精英说、职业教育说、通识说等,您认为法学本科教育目标应如何定位?

  曾:我认为,现阶段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本质上属于素质教育,而我们所理解的素质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基础、包容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在内的教育模式,即具有通识基础和职业定向的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有十分明确的职业定位,诸如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法学教育则没有这样的明确定位。正如法律调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样,从法学院毕业的学生可能进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政、外交各个领域,哪里有法律调整,哪里有法律程序,哪里应该依法办事,哪里就有法学毕业生。

  因此,法学教育不能归结为严格意义的、定向型的职业教育。但是,法学教育又确实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特定的知识范畴,有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和规格,属于专业教育。

  在法学这种特殊的、宽泛的专业教育中,素质教育具有基础与核心的地位,并贯穿法学专业教育的始终。

  法学本科教育不能取消只能加强

  问:受到美国JD模式的影响,有人主张取消法学本科教育,您怎么看?

  曾:我国的大学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三级体系,这是中国教育体系发展的巨大成就。法学教育不能脱离我国教育体系的现实成就,必须依赖这一成就,才能使法学教育培养出大量的法律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中国现在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630余所,法学专业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近30万人,其中,本科生约20余万人,法学硕士研究生约6万多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约2万多人,法学博士研究生约6000多人。可以看出,本科教育是我国法学教育的主体和基础。

  我认为,法学教育应当立足于我们的基本国情。就我国目前法治发展现状和法学教育发展情况来看,法学的本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基础,也是我国法治发展的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渠道。没有良好的法学本科教育,不可能为国家的法治建设培养大量的法律人才。法学本科教育同时也为我国法学高级人才的培养提供人才资源,没有良好的法学本科教育,就不可能有一个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所以,法学本科教育不仅不应当取消,而应当进一步加强。

  法律硕士教育应由规模向质量转变

  问:您在1995年就曾担任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小组组长,自1998年迄今,又连续担任第一、第二两届指导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经历了法律硕士从酝酿、创立到发展的全过程,可以说掌握着第一手材料,您怎样看待我国创立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曾: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于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后,1996年正式实施、试办招生,迄今历经十余个春秋。

  今天,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已成为全国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专业学位,为我国法律实践部门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复合型、实践型法律人才,产生了一批优秀法律硕士毕业论文,同时还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可以说,我国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试办任务,成为经国家学位与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正式实施的一项法学教育制度。

  我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从1995年创办到2004年,分六批共批准了50所院校为培养单位,今年又将会批准增设数量可观的培养单位,基本上囊括了中国高水平的政法院校和科研单位。从1996年开始至2006年,累计招生近50000人,现有在校生30000人左右。可以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规模上已能基本满足社会对实践型、复合型高层次法律人才的需求。

  今后,中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思路应由规模发展转向开展质量工程为指导方针;以“健全制度、优化结构、保证质量、稳步发展”为主要任务;以开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考察和评估,切实检查和落实新培养方案实施情况为中心环节,切实提高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

  人文与科学在法学教育中不可偏废

  问:西方法学家查士丁尼曾说过“法学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有人以此为依据认为法学是科学,不过也有人反驳说法学是人文学科,您认为法学教育应是什么类型的教育?

  曾:我国的法学教育的定位应当是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在法学教育中都应当受到重视,不可偏废。

  从法学院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无论是做法官、检察官、公务员,还是当律师和从事其他法律工作,他所面对的都是社会,要处理的问题无不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职业的特点要求法科学生比其他学科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文化素质,更宽厚的人文学科知识和社会科学理论,更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更高尚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更健康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所以,法学素质教育首先应当是人文教育。

  其次,法律也是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法学教育也应当重视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法科毕业生应到中西部和基层去

  问:您曾做过15年的法学院长,又担任过两届十年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相信这些经验让您对法学的招生和就业问题都了如指掌,您对目前法学专业招生越来越多但就业越来越难怎么看?

  曾: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公、检、法、司的岗位是有定额编制的,不可能法学专业的学生都到司法部门工作,我想其他专业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其次,某些学生狭隘的就业观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法学确已成为当代的显学,进入法学院学习的学生大多数也是比较优秀的,因此在就业时怀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毕业之后能留在大城市,进入国家司法机关,但大城市和国家司法机关每年只能接纳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实际上,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有些地区,在司法部门中,只有个别的法律本科毕业生,更谈不上法学硕士和博士人才。再从就业的流向来看,各个部门和行业都需要大批的具有法律训练和法律素养的人才。

  今年五四青年节,温家宝总理到中国人民大学看望青年学生,他语重心长地说:“政治体制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这需要一大批法律人才,公务员队伍也需要一大批法律人才。现在我们法律方面的人才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要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我们必须要培养成千上万的法律人才。法学院要培养顶尖的人才。”所以,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能拓宽就业视野,就业路就决不会是艰难路。

  改革现有体制建立现代法学教育体系

  问:您怎样看中国法学教育的未来?您对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有什么建议或意见?

  曾:近年来,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国家的基本目标和全民的共识与要求。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充满乐观的态度。具体言之,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倾注更多的精力,努力达到我们的目标:

  第一,在管理体制上,将逐步转变职能,建立起由政府宏观调控、行业与社会监督服务和学校自主办学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方式与体制;

  第二,在办学模式方面,逐步树立动态、开放、多元化的新型办学观念,积极扩大社会参与,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多方参与、多元投入的办学体制,以构建开放、竞争、自律和调控机制为特征的现代法学教育制度;

  第三,在层次结构上,将重点发展本科法学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外向型法律人才;

  第四,在学科建设上,将积极促进法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逐步建立起以法科为主、多种相关学科并存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和专业结构;

  第五,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并进一步加强国际间在法学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国际视野与国际参与,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专门人才,为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作出贡献。


  

相关文章


遗赠扶养协议能否约定扶养两人为遗赠条件
老鸦私坊话:辩护律师心惧职业风险
如何把握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中“重大误解”
如何认定损害商誉案件中的经济损失
不畏浮云遮望眼--曾宪义教授访谈
“法学院大扩招”应尽快结束
路的回望与径的期许--舒国滢教授访谈
本案分期归还的欠款是否超过诉讼时效
从一起刑事案件透出的物权转移的思考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