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卫方:中国法治正走向攻坚时期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04:09 16:37:3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2003年10月20日,是西南政法大学诞生50周年的日子。校庆典礼上,当然要有方方面面的代表上台致辞。贺卫方教授是以善于和敢于演讲而著称的中青年法学家之一,所以,校方自然不会忘记安排这位恢复高考制度后进入“西政”的首届毕业生,作为校友代表登台表达对母校的情意。的确,其拳拳之心、绵绵之意,不仅溢于言表,并且更发人深省。作为法律人的一家期刊,我们当然也衷心地祝贺为培养法律人做出突出贡献的“西政”校庆,正如去年我们祝贺中国政法大学与华东政法学院的50年校庆一样。为此,我们还特别选发了高绍先教授在《西南政法大学学子学术文库》首发式上的即席赋词。通过这一切,诚如贺卫方教授所言,我们“看到的是已经灯火灿烂的世界!”
                            ——编者


  
中国法治正走向攻坚时期

——在西南政法大学50周年校庆典礼上的致辞




  母校的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各位尊敬的客人,各位校友和同学们:

  在一所大学的校庆典礼上,约请校友代表致辞当然是一项惯例。不过,当这项荣誉降临到我的头上的时候,自己还是感到不小的意外。我猜想这多多少少跟我是本校78级的学生有关。大家都知道,78级的学生是我校“文革”结束复办之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不仅如此,在庆祝建校50周年的时候,我们更可以发现一个巧合——我们入学那年,正好是迄今为止我校50年历史的中间点,是一个分水岭式的年份。此前的25年历尽磨难,凄风苦雨;此后的25年劫后重生,柳暗花明。

  这真正是风雨沧桑的50年啊!我们的母校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通常人们愿意把一个大学的建立视为一桩教育事业发展的起点,但是,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界大规模院系调整的一部分,1953年我校的创办实际上是对法律教育实施压缩政策所导致的一个结果。根据《中国教育年鉴》的记载,1947年政法系科的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4.37%,而到了1957年,这个比例居然下降到了1.87%。此后更是一路下滑,直到“文革”期间的全面停办。更重要的是,若干所综合大学的法律、政治学系被强制合并为一所政法学院,这本身就是对法律教育多样化的一种压制。同时,单科型政法学院设置的背后隐含着某种特定的教育理念:在一个已经不需要思想家的时代,综合性大学所更易于培养出来的那种批判精神就完全是多余和有害的。

  在那样一个不讲法治的时代,我们该庆幸母校有如此杰出的教师群体和一代又一代自强不息的莘莘学子。直到我们这一届学生入学之后,仍然听到不少老师跟我们谈起那个对于法律人而言真正是充满压抑和屈辱的年代里所发生的种种悲剧。我们甚至在东山大楼的外墙上看到枪炮射击留下的累累弹痕,望之令人不胜唏嘘。除了培养了学生之外,在前25年那艰苦岁月里,母校的老师和领导给这所大学作出的最大贡献便是人未散掉,校园保存下来了——尽管半壁江山失手,但是比起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被“五马分尸”来说,毕竟还是不幸中的大幸,况且复办后老师们还曾经试图发动学生想方设法收复失地呢。人马未散,家园尚在,这种更好些的条件使得“文革”结束后我校能够捷足先登,率先复办,并成为全国重点院校。这是对于后来的发展至关重大的一个基础条件。在这里,我们应当向那些为此付出艰巨努力的老师和领导们表达崇高的敬意!

  在后来的25年里,我们的学校跟这个国家一样赶上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机遇,已经多年不上讲台的老师们焕发出巨大的教学和研究热情。林向荣老师从辅导,到讲课,让我们感受外国法制史的魅力;廖俊常老师铁嘴钢牙,雄辩滔滔,在法庭上尽情地展现着法律知识的力量,也展现着重庆方言的幽默风趣;高绍先老师文采华茂,在课堂上引用某学生的打油诗“来到歌乐山,大作壁上观”,不过,至今我仍然怀疑,那诗是否就是高老师自己编的;张警老先生一派隐士风范,治学严谨,只是那浙江方言常令学生如坠五里雾中;杨杜芳老师为矫正年龄已近三十才开始学ABC的同学的英语发音费尽移山心力,一位同学总是把London读成langdang;上逻辑学的邢同洲老师上课时常举些我们习焉不察的表述里的文字错误,他的提包里仿佛装的不是讲义和书,而是满满的各种错误;图书馆出纳部的肖廷秀老师总不忘托人给同学们捎口信,告诉他们要借阅的某本书已经还回来了……我有限的视野和今天的时间限制都不允许我在这里将母校各具特色的老师们的风采一一称颂;我只能说,他们有着最明显的共同点是对知识的一往情深和对学生的一片炽热心肠!

  女士们,先生们,在今天这个庆典的时刻,大家都在企盼和祝福着这所我国法律教育重镇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都看得出来,西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未来的发展也要面临着不少挑战,要克服某些特殊的困难。作为校友,我个人很高兴在过去的几年里有不少机会向校领导建言献策。走向真正的综合性大学无疑是正确的目标,尽管法律之外科系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的层次其实完全依赖于校园中学者的层次,正如教育家弗莱克斯纳告诫我们的:“……必须记住,大学靠的是思想,靠的是伟人。一个巴斯德或古布斯就可以改变其研究领域的整个知识秩序。”一个优秀学者的个性必须得到尊重,他需要不必依靠加官进爵便可以得到的尊荣。从本科生直到博士生之间各种层次学生们的互动是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校园生活对人生最具影响力的内容之一,而相隔较远的两处校园无疑给这种互动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如何对于我们的每一位学生进行细致的培育,让他们能够经常接触老师并能够充分利用图书、网络等设施,都是需要审慎地考虑和以有效的制度加以保障的。

  最后,我要说,构成一个伟大大学的最重要的精神内涵永远是求新和创造。在过去的50年间,母校的教师和她的毕业生已经显示了这样的精神。今天,中国的法治正在走向攻坚时期,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但是我们法律人还是承担着在一个尚未实现法治的国度里建设法治社会的使命,这使命神圣而艰巨,关山阻隔,困难重重,但是知识、智慧和锲而不舍的毅力永远是我们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对于探索者而言,面对着的前方也许仍然是漆黑一团,但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好奖赏是,当回首背后,他们看到的已经是灯火灿烂的世界!

  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法官老的好,律师少的俏?
用好公权力保障私权力
什么是建构法治中国的开放心态?
正义的代价与选择
贺卫方:中国法治正走向攻坚时期
为什么说一个律师就是一本书?
萧瀚:贺卫方做了些什么?
法律职业共同体片论
梁慧星:法律的社会性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