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西:刑讯的可信与不可信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04:09 16:43:3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狱吏叫郑宣,写过一本《昨非庵日纂》。“昨非庵”是他在看守所里的一间办公室,取“昨非而今是”之意。他记录了好多牢头狱霸的事。其中一篇“以婢戒夫”的文章,很有意思。

  有个狱吏叫王藻,每天总有银子带回家。他妻子怀疑其来路不正。就在有一天叫奴婢给丈夫送去十片猪蹄胖肉。丈夫回来时,她告诉他说送去的是十三片肉。王藻于是认为是奴婢偷走了,把她往死里打。婢苦痛难忍,承认了。于是他把奴婢用棍赶出家门。妻子于是说:“你每天拿钱回家,我怀疑你折磨别人陷人入罪拿好处,所以用奴婢试你,果然如此。重刑之下,什么冤枉不会承认!从今往后,你不准拿一文这种钱回家!不义之财,死后你得不到好报!”王藻恍然大悟,汗流浃背。于是在壁上题了一首诗说:“枷栲追求只为金,转增冤债几何深;从今不愿顾刀笔,放下归来游竹林。”散了家财,出家学道了。这则笔记有点小说的风格,但我相信他的真实性。古人不象现在人这样现实和势利,仙风道骨,大彻大悟之下,舍利取义是可能的。

  刑讯逼供的事实,通过今年的湖北京山的佘祥林杀妻冤案、1998年云南民警杜培武被控杀人冤案、2002年河北“处女卖淫案”,都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但在我们一些刑事案件特别是反腐败的案件中,采取的变相的刑讯逼供事实,好多人都还不相信。人们往往会说:被告是大学文化、是多年的位高权重的干部,怎么可能会往自己头上泼脏水,把没有受贿说成受贿?这种翻供不可信。法院在判决中也往往说:被告称其口供是被刑讯逼供形成,经查没有事实证据,本院不予采信。

  大家知道,审讯是数人对一人,被告孤单一人,失去自由,没有旁证,他除了喊冤和控告,以及要求验伤,又如何能够“证明”被折磨刑讯呢?审讯他的人,又如何会作出对自己不利的有逼供的证言呢?没有特别调查程序的启动,所有对刑讯逼供的控告,都可以被法院这样驳回。

  办案多了,我对刑讯事实的采信度,是大大加深了。因为一个被告可能会诬告办案人,很多的被告都这样指控,我们就不得不深思。还有大量的法院事后查明的事实,证明原来招供的确实是虚假的。没有的事实他会招供签字,会写出自首书,会把自己骂成不是人,这种口供怎么会出来,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刑事诉讼法》第43条明确规定:“严禁刑讯逼供”。《世界人权宣言》明确指出:“不得对任何人实行酷刑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我国《刑法》也进一步强化了对刑讯逼供犯罪的打击力度。然而在实践中,刑讯逼供现象却屡禁不止,时有发生。只要侦查“靠口供突破”、审判“以口供定罪”的刑事诉讼模式不改变,刑讯逼供的现象是不可能杜绝的。我们有的司法人员对揭露刑讯逼供的人恨之入骨,千方百计掩盖和报复,除了有具体案件上的利害关系外,更主要的是对其危害性没有深刻的认识。他们不知道这一毒瘤有朝一日也会用来对付他自己,使其成为受害者。我们只有正视这样的现实、认识其危害,才有可能真正克服它。


作者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副主任、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主任 陈有西



相关文章


贺卫方停招:以个人权利抗拒旧体制权力
周虎城:从贺卫方教授停招研究生中反思什么
罗书平:政府没有“履行能力”吗?
中国律师业的困惑与焦虑
陈有西:刑讯的可信与不可信
贺卫方:法律教育中的一个悖论(研究中国法律教育之路)
贺卫方:好判例坏判例
律师为什么躲避刑辩
王利明:我国为什么制定民法典应制定什么样的民法典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