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西:科举百年祭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04:09 16:44:5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1905年9月,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宣布“着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到今年九月,刚好一百周年。中国科举是隋朝隋炀帝开始的,时间是公元605年,因此延续了刚好1300年,共考出了状元500多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金榜题名的得意,是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为梦寐以求的。

  但李白、唐寅、蒲松龄、吴敬梓的失意和他们的故事演绎,使中国知识界对古代科举的印象,似乎是负面的。清末梁启超、顾炎武等甚至说其“不亚于焚书坑儒”。说中国的科举是八股取士,害了不知道多少文人,几乎成了僵化落后迂腐的代名词。好象凡是考中状元的,都是范进一类傻子。但也有人高度评价科举制,认为是中国“第五大发明”,是平民精英分子有机会晋身上流社会、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最为公平公正的方式,比世袭制、栽培制、裙带风、纳捐卖官不知要好多少倍。中国科举对英国文官制度、日本、朝鲜、越南的科举取士都直接产生了影响。孙中山建国大纲构想的“五权宪法”,就是指立法、行政、司法、加监察院、考试院“五权分立”。把考试权提高到完善宪法的高度。到今天,我们国家统一高考、统一司法考试、公开招考公务员、公开招考领导岗位,实际上不但在慢慢恢复“大比取才”、同时也在探索“考试取士”的选择人才的方法。有的部门正在研究《国家考试法》的立法,现代意义上的“科举”如何进行,已经大有研究的必要。

  科举,实际上是文官制度中非常科学的一种遴选人才的方法。其最大的功绩,在于打破了仕途的“贵族圈”和“门阀制度”,改变“朝中无人莫做官”的奴化体制,“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用文明竞争的方式,让真正优秀的没有门路的底层知识分子,有一个直达高层济世救民、报效国家的渠道。为国家文官队伍不断增添精英人才。同时,把社会贤良纳入正统,象李世民说的让“天下才俊如过江之鲫尽入我囊中”,也有利于归化社会异端力量,实现稳定和谐。唐朝、明代一些优秀的做出卓越政绩的宰辅、公卿一类的政治家,好多就是状元、进士出身。他们作为皇帝决策的信息提供人、共同参与人和实际执行者,为国家的繁荣、稳定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现在所说的官场腐败,往往只是金钱方面。其实真正的官场腐败,是寡头分肥,任人唯亲,堵塞贤路。在我们原先的批判眼光中,即使科举选出的优秀人才,也是否定的。连包拯这样的清官都是“封建皇帝的走狗”,为维护封建皇权服务的,文革中被挖了坟墓。因此对所有的封建政治家一概否定。其实,科举的优越性,是要远超过其负面影响的。晚清科举灭亡,是因为考试的内容远远脱离现实,无法经世致用,出题的官员本身已经顽固僵化,知识陈旧,国家都要灭亡了,还是在搞“起承转合”的陈旧“八股”,闭关锁国选出的人才不懂现代意识和科学技术,根本不能适应对付列强争霸的社会的需要。因此,与其说是科举制度出了问题,不如说是科举的选择标准和考试内容出了问题。科举是为皇室取仕,当这个皇室观念已经日渐被淘汰之际,其取仕的标准也不可能先进。晚清科举的取消,是封建国运衰落的替罪羊,并不是科举本身真有什么不好。

  科举的优越,首先是它的公平性。人们当然可以以偏面的眼光否定科举的公平。比如说能够请得起名师,从小受到扎实教育的,都是官宦大户子弟。但科举制的公平性、公正性仍然是历代公认的。因为最后的考试标准,是全国统一,不问出身的。这为一些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学子进入上流社会、参与国家管理,提供了机会。这比社会风气不正、门阀制度盛行、互相委培官家子弟,要好得多。《古诗十九首》中说:“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出身就把你的一辈子定好了。我们现在大学招生考试分省划线,京、沪文化最发达地区分数线反而比其他省区低,这种利用当地资源对考生的不公平差别待遇,在那时是不可能的。其次,科举的严格和诚信度高,也是公认的。历代为试场舞弊被流放、腰斩的主考官员不在少数。虽然戏文里总有考场舞弊、庸才高中的描写,实际上象关汉卿、李渔、王实甫、冯梦龙、吴敬梓一类剧作家小说家,本身好多就是在考场失意到娱场发泄的。他们有酸葡萄心理,有的渲染并不是正史。能够考中进士出身步入政坛的,绝对是有真才实学的。象白居易、苏东坡、王安石、范仲淹,出身都很低,文彩风流和政治才干谁能否认?第三,为所有考生提供平等机会,也是公认的。从乡试秀才到殿试进士,一级级选拨,没有内部考试和“干部班”,没有“内部有效文凭”。身居三公九卿的大官,要为儿子谋个进士出身,都要冒被满门抄斩、家产籍没的风险。第四,国家选人才,所有经费都是国家出,考生借个盘缠就可以上京赶考,没有“教育产业化”,没有“文凭金钱化”,交多少钱才可以读研究生、博士生。没有那种有权力的比没有权力的更能够读研读博,更能够轻易拿出学位的现象。第五、选出的人才立即重用。进士可以进皇家中枢参与文案起草,参与国政,也可以外放做官,没有一级级培养造成的人际“环境污染”和关系网,有底层平民的锐气,有的人所以极有寒门学子的气节,一旦踏进仕途就成为一代清官。

  科举制,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选人、用人上的民主与法制。其最大的优越性,是以才取人,而不是以关系和某人好恶取人。他本质上是平等竞争的,而不是层层恩赐的。官场风气要正,关系网要打破,官员能够眼睛向下,真正苦修获取真才实学,只有这种方式才有可能。官由上授,只会培养出一大批蝇营狗苟精于钻营不干实事的跑官要官者。一旦钻营拍马比读书有用,选择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素质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不管我们如何评价科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实际上根本无法否认他。现在我们正在汲取其精华,并加以改进。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要赋予了现时代的新的内涵。我们在酝酿《考试法》的时候,是值得对这1300多年的国粹作些深入研究和借鉴的。


(作者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副主任、高级律师、兼职法学教授)


相关文章


贺卫方:《与正义有关--中国律师纵横谈》序
十字路口的法律教育(中)----北京大学法学院2005年新生讲座
历史与社会交错中的当代法学学术史
贺卫方:律师风采细描画
陈有西:科举百年祭
十字路口的法律教育(上)----北京大学法学院2005年新生讲座
张卫平:法院参与社会活动的反思
江平:法律:制度方法理念
赵大程:律师业当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责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