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心育目标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1:48:0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从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包括心理科学知识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性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以及其他各种心理指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这些并非其他各育的实施完全能代替的。尽管心理教育的含义至今还没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但已经引起当代社会的重视,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委内瑞拉等发展中国家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几年来,我国不少中小学已开始实施提高智力、创造力教育、生活技能教育,以及其他各种心理训练。虽然它没有被看作独立的教育活动,但心理教育(简称心育)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心育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受教育者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通过一定的心理训练,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维护心理健康。有关心育的智力目标,在智育部分已有说明,这里根据我们对中学生心理特点和现状的了解,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设想。

(一)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1.掌握认知活动的初步知识。

2.培养、激发深刻、稳定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责任感、义务感;热爱科学,喜欢学习,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3.知道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等特点,合理地组织智力活动,学会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多种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根据对学习过程的理解,指导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明确具体学习目标,关心达标情况,能监视、控制自己的学习活动。

5.注重自身潜能的发挥,确立终身学习的自主意识。

(二)积极的情感品质

培养高尚的情操,发展理智感、道德感、美感。具有愉快、平稳的主导心境。能体验他人情感,具有共感性,有为他人、为大家服务的义务感、光荣感、愉快感。发展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

(三)健康的性心理

了解性生理、性心理与性人格关系;了解友谊、爱情、家庭关系;增强道德感、责任感。自尊、自重,善于和异性正常交往,用理智支配、指导自己的情感。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

1.自觉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客观地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别人;真诚、坦率、热情、礼貌、宽厚。

2.关心亲人、老师、朋友、集体,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善解人意,主动交往,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

(五)培养健全的性格

自尊、自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具有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开拓、创造等良好性格的情绪特征、意志特征、理智特征。

(六)耐挫能力

懂得维护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水平。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较强的承受力,能经受挫折的磨练,勇敢、坚强,百折不挠。

心理教育目标问题,在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中有所反映。大纲在规定德育目标时,包括了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求:“中学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在心理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大纲提出的目标是“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其中对初中生的基本要求是“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对高中生的基本要求是“形成坚毅勇敢,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品格。对不良影响有一定识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些是我们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正式依据。



相关文章


《中学教育学》课程的涵义
湖南:关于做好2006年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
《中学教育学》心育原则
《中学教育学》心育目标
北京:教师资格考试报名确认自考相同课程合格可免试
认定教师资格考试单科成绩两年内有效
《中学教育学》劳技教育目标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