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热_感染科疾病库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6:21 22:56:02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是回归热螺旋体引起的虫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根据传播媒介的不同可分为虱传( 流行性)和蜱传( 地方性)回归热两种,其临床表现相似,均以周期性发热、伴全身酸痛、肝脾肿大为特征, 重者可有黄疸和出血倾向。解放后,我国虱传回归热已基本消灭,但已发现并证实新疆存在蜱传回归热。
【病原学】
虱传和蜱传回归热的病原体统称为回归热螺旋体(borrelia recurrentis)是一种螺旋状微生物,属包柔螺旋体属或疏螺旋体属, 其长约10~20um,宽约0.4~0.5um,具有4~30个粗大稀疏而不规则的螺旋,有轴丝30~40 根,两端外膜和胞浆膜之间有鞭毛15~20根,运动活泼,以横断分裂法进行繁殖。革兰染色阴性,也易为瑞特和吉姆萨法染色。因其直径达0.4~0.5um,染色较容易发现。
体外培养困难,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
长;在含血液、血清或兔组织碎片的培养基中,微氧条件下生长缓慢,易于衰退,不易传代保存。一般可用6~8周龄小白鼠腹腔接种,进行检测。蜱传回归热螺旋体可用豚鼠接种,但豚鼠对虱传回归热螺旋体不敏感。
鉴于难人工培养,回归热螺旋体的生物化学、免疫应答及遗传学特性尚不清楚。因缺乏抗原性和遗传性差异的证据,目前仍按传播媒介的种类命名。虱传回归热螺旋体仅1种,蜱传回归热螺旋体已发现15种,均按某媒介软蜱(ornithdoros)的种类命名。
虽然尚未发现回归热螺旋体存在脂多糖,但存在内毒素样活性。包柔螺旋体的抗原性尚未彻底研究。一种包柔螺旋体的抗血清可凝集其他包柔螺旋体及梅毒螺旋体。斑疹伤寒免疫血清含有可与包柔螺旋体反应的补体结合抗体。但是,感染一种包柔螺旋体后,对其他包柔螺旋体的感染无保护作用。约2/3病人血清可与变形杆菌okk发生凝集反应。
【流行病学】
1. 虱传回归热 1739年首次在冰岛证实虱传回归热的流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人群拥挤,卫生条件恶劣,在战壕及监狱中发病率异常高。我国解放前经常有本病流行。目前非洲尚有本病流行。
人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体虱和头虱为传播媒介,阴虱不能传播本病。虱有寄生性,吸病人血后,12%~50% 被感染,螺旋体从胃肠道进入体腔繁殖。因病原体不能进入唾液腺,虱叮咬、吸血不能使人感染,只有虱死亡破碎后,病原体释出,经皮肤创面或口、鼻粘膜进入人体。此外,本病也可经输血和胎盘传染,但较少见。
本病呈世界性流行,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不持久,一般为2~6个月。
2. 蜱传回归热 1857年首次证实本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于非洲、亚洲、美洲,有严格的地区性,与软蜱的分布一致。一些老疫区发病率已下降,但新的疫区不断发现。
主要传染源是啮齿动物,传播媒介为多
种嗜血软蜱,美国西部为赫姆斯软蜱(0.hermsi ),非洲主要为莫巴塔软蜱(0.moubata)我国新疆地区的传播媒介主要为0.tartak-vskyi。
蜱在叮咬吸血时被感染,可终生携带螺旋体,并可经卵传代,2%~100%的卵再传至蚴蜱。软蜱生存期可长达15~20 年,除寄生于动物外,还可生活于洞穴及木壁上, 在无痛性叮咬、吸血时将螺旋体传染人和其他动物。发病季节以春夏为多。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约一年,与虱传回归热无交叉免疫。
【发病机制】
回归热螺旋体侵入机体后,迅速进入血流中大量繁殖,血管内特别是末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 以及肝、脾、骨髓血窦中存在大量螺旋体。螺旋体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可成为复发的病灶之一。螺旋体致热原性成份可致发热、出血, 血小板减少,但螺旋体并无真正的内毒素性的脂多糖,
螺旋体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机体逐渐产生特异性igm 和igg 抗体。通过补体c3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c3b受体的结合,igm促进这些细胞吞噬螺旋体。igg可与吞噬细胞上的fc 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螺旋体。消灭血循环中的螺旋体,使病人进入天热间隙阶段。由于目前尚不清楚的机制,部分未消灭的螺旋体发生一系列抗原性变化,出现新的血清型,不能被以前产生的免疫立即控制,导致新的发作,直至机体产生新的特异性抗体。如此反复,直至将螺旋体完全消灭。由于新的血清型与原有的血清型有部分交叉免疫反应,一般来说,复发时病情较轻,持续时间较短。抗体的出现与临床症状的改善,病原体从血流中消失是一致的。体外特异性抗体也可增加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螺旋体的作用,而细胞免疫在病原体清除中无重要作用。
病理变化以脾、肝、肾、心、脑、骨髓等为主。脾脏肿大,质软,有散在性梗死及坏死灶,镜检有巨噬细胞、浆细胞浸润,单核吞噬细胞增生;肝脏肿大,广泛肝细胞损伤;弥漫性心肌炎,局部心肌坏死;肾脏出现浊肿,充血;脑水肿,脑膜炎症浸润。原发性肺损害较少见。
【临床表现】
虱传和蜱传回归热临床表现基本相同, 一般而言,蜱传回归热较虱传回归热轻,二者的流行病学背景不同,是鉴别的重要线索。潜伏期7~8天(2~14天)。多数起病急,畏寒、寒战、发热,体温在1~2日内上升至39℃~40℃,以稽留热为主,少数弛张热和间隙热,伴剧烈头痛以及肌肉关节疼痛。半数病人有畏光、咳嗽、皮肤出血、鼻出血等。高热期间皮肤干燥,感觉迟钝;虚性脑膜炎常见,但血压正常。40%~70%患者脾脏肿大、压痛;半数患者肝脏肿大、压痛,轻度至中度黄疸,提示肝细胞坏死。
重症患者可有谵妄、神志不清,脑膜刺激征阳性和病理反射,血小板减少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心肌损害所致的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
高热持续一周左右,体温在数小时内骤降至正常,大汗,有时出现虚脱而进入间隙期;在此期间,除乏力外,其他临床表现减退或消失。间隙期7~9日,此后症状复发,但比第一次轻,持续时间短。多数患者复发1~2次即愈。蜱传回归热复发次数一般2~4次,也有多达14次者。可并发肺炎、脾破裂、流产、虹膜睫状体炎等。散发病例病死率较低,大流行时未治
疗者病死率高达40%。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虱传回归热白细胞增加,一般为(10~20)×109/l,中性粒细胞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蜱传回归热白细胞多正常。血小板减少。发作次数多者, 可有贫血。尿中常见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
2. 病原检查 末梢血或骨髓涂片,经瑞特或吉姆萨染色镜检,如制成厚片,血量为薄片的3~4倍,可增加阳性率。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可发现活的螺旋体。动物接种可增加阳性率,将1~2ml 血或脑脊液接种6~8周龄小白鼠,48~72小时后检查外周血。蜱传回归热可接种于豚鼠。
3. 血清学检查血清康、华氏反应阳性率不高,虱传回归热可有okk 凝集反应阳性,但效价低。血清学试验对本病诊断意义不大。
四、其他检查
部分患者常有血清转氨酶增高、血清胆红素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时,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多,以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周期性发热、肝脾肿大、关节肌肉疼痛、贫血、出血、黄疸等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如流行季节,疫区野营、旅行、作业等历史,本病不难诊断。确诊依赖于通过血片检查或动物接种,发现螺旋体。
本病首次发作时应注意与疟疾、伤寒、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鉴别。
【治疗】
1. 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患者应彻底灭虱、消毒。发热期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者,给予物理降温和
镇静剂。短期内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中毒症状。退热时应注意发生虚脱的可能。
2. 病原治疗首选四环素,每次0.5g, 每天4 次,连续7~10天。因呕吐不能口服者可静脉滴注。近年有人报告单剂(0.5g) 四环素对虱传回归热有效。蜱传回归热以10天疗法为宜,以清除神经系统和网状内皮系统内潜伏的病原体。孕妇及7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可给予红霉素,每日2g, 分四次口服,连用10天,儿童酌减。
抗生素治疗过程中,有的病人出现低血压,体温上升,暂时性白细胞减少等治疗后加重反应(herxheimer反应),可采用静脉输液、激素等预防和治疗。
【预防】
患者是虱传回归热唯一传染源,应住院隔离,彻底灭虱。改善卫生条件,消灭体虱、头虱是控制本病的根本措施。蜱传回归热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性措施,主要作好灭鼠、灭蜱、防蜱叮咬,四环素预防等措施。

相关文章


钩端螺旋体病_感染科疾病库
梅毒_感染科疾病库
获得性梅毒_感染科疾病库
先天梅毒_感染科疾病库
回归热_感染科疾病库
小螺菌性鼠咬热_感染科疾病库
雅司_感染科疾病库
莱姆病_感染科疾病库
阿米巴病_感染科疾病库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