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螺菌性鼠咬热_感染科疾病库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6:21 22:56:03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小螺菌性鼠咬热(spirillary fever sodoku)是被家鼠或其他动物咬伤后感染小螺菌而引起的传染病。我国对本病的认识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年间已有记载。
小螺菌(spirillum minor)为革兰阴性短粗螺旋状菌,长2~5um,宽约0.2~0.6um, 有2~6个粗大螺旋及1~7根鞭毛,运动活泼,尚不能人工培养,可用小白鼠或豚鼠分离本菌。本菌在鼠类中的自然感染率很高, 猫、狗、兔、猴、雪貂等也可受感染。
病原体在鼠咬伤时进入人体,沿局部淋巴管至淋巴结,在该处繁殖而引起淋巴结炎;并周期性的侵入血流而导致临床症状周期性发作。本病潜伏期多长于10 天。鼠咬伤处如无继发感染,数日内暂时愈合。潜伏期后,咬伤处又出现疼痛、紫色肿胀,形成水泡及坏死,硬结性溃疡,上覆黑痂;局部淋巴结显著肿大而有压痛。全身症状有畏寒、寒战、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重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谵妄、昏迷、颈强直等。可出现暗红色斑疹,散布全身,但关节炎罕见。
发热持续数日后,体温骤降,全身症状消失,皮疹隐退,经3~7日间隙期,症状和体征又重复出现。如不治疗,反复发作多次后自愈,也可迁延数月数年之久。偶可并发心内膜炎,支气管肺炎等。
白细胞总数一般(10~20)×109/l,少数可达(20~30)×109/l。有鼠或其他动物咬伤史,伤口及局部淋巴结红、肿、痛伴间歇性发热,皮疹,应考虑本病,确诊有赖于病原体的发现。可取患者血液、伤口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直接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或瑞特氏、吉姆萨染色后镜检,亦可将标本接种豚鼠或小鼠分离病原。
本病应与回归热、败血症、斑疹伤寒等鉴别。
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每天120万单位,分两次肌注,疗程7~10天。亦可选用四环素、头孢菌素等。
预防以灭鼠和防止被鼠或其他动物咬伤为主要措施。

相关文章


梅毒_感染科疾病库
获得性梅毒_感染科疾病库
先天梅毒_感染科疾病库
回归热_感染科疾病库
小螺菌性鼠咬热_感染科疾病库
雅司_感染科疾病库
莱姆病_感染科疾病库
阿米巴病_感染科疾病库
阿米巴痢疾_感染科疾病库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