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导游考试当代北京概况第六章:恢复改造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10:08:14 23:58:3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二节 恢复改造

  一、天安门广场

  北京城解放以后,先后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改造。

  1949年7月,为筹备开国大典,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第一次整修。整修工程包括:开辟一个5.4公顷、能容纳16万人的大广场,清除广场地区多年遗留的渣土和障碍物.修缮天安门城楼主席台,清除楼顶上杂草,粉刷城楼和广场四周红墙.修建升国旗的设施.修补天安门前东、西三座门之间的沥青石渣路面1626平方米.进行美化环境,种树、种草等绿化工程。整个修整工程于当年9月底前全部竣工。1952年8月,拆掉了东、西三座门。1955年拆除了广场中部的东西红墙,扩展了广场南部,铺设了水泥路面。

  1958年,天安门广场扩建工程与国庆十大工程同步进行,11月份正式开工。在广场和周围的道路上铺设了30万平方米的石料,其中用3.12万平方米的花岗石铺成了长390米、宽80米的游行大道,可通过120路纵队的队伍。安装了56个造型美观的九球莲花灯,更换加高了旗杆。栽种树木,铺栽草坪,进行了绿化。

  1959年8月基本完工。这次改建后的天安门广场扩大到40公顷,可容纳50万人。路南的观礼台和整个棋盘街不复存在,同时在广场东、西侧分别建立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也全部完工。与此配套的东西长安街拓宽工程以及照明和广播系统同时完工。天安门广场成为北京的一个新景观。

  1976年,一代伟人毛泽东逝世。中共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上建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广场进行第三次改造,形成现在的格局。第三次扩建后的天安门广场,形成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中心做辐射状的整个建筑群。此次扩建,拆除了纪念碑南面的花木树丛,修缮了正阳门,同时将广场东西两侧的道路向南与前门东西大街相接,广场的区域便向南延伸到正阳门城楼下,面积进一步扩大,集会人数增到60万人。

  199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再次对天安门广场进行改造:用28万块浅粉色花岗岩石取代了广场上铺设的水泥砖.广场两侧各辟出了一块4800平方米的绿地,总面积为9600平方米,象征着我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改善了广场的照明系统。改造后的天安门广场以更加壮丽的面貌迎接伟大祖国50周年庆典。

  二、平安大街

  平安大街建成于1999年,由东四十条、张自忠路、地安门东大街、地安门西大街及平安里西大街5条大街组成。由于途经平安里、地安门,为表达方便,统称“平安大街”。它横贯北城东西,是长安街的姊妹街。街道两旁的建筑,多数是青砖灰瓦、红漆大门、雕梁画柱的明清风格。这些建筑有些是真正的“老古董”,也有的是新的仿古建筑。

  平安大街全长7020米,周围散落着名寺、名塔、教堂与王府等20多处历史遗存。再加上遍布其周围的老北京胡同与四合院,使这条新建成的大街有一派古朴悠远的气韵。

  平安大街上除了许多古老的历史遗迹外,众多近现代的名人故居、纪念馆及祠堂,也为这条大街的文化氛围增色不少。

  三、广安大街

  广安大街地处崇文、宣武两区,西起广安门立交桥,向东经虎坊路、珠市口、磁器口、幸福大街,东至广渠门立交桥,全长6.2千米。2000年开始改造,2001年8月16日全线通车。它与长安街、平安大街相呼应,构成北京市又一条横贯市中心的交通大动脉,被称为第二条“平安大街”。

  广安大街又称“大都会街”,主路有六车道加连续停车带,并设有公交专用道。路上设有lO座人行过街天桥,两侧各有7米宽的辅路、彩色方砖步行道和10米宽的绿化停车带。

  广安大街的两侧,过去多是旧城居民区,交通及市政设施十分落后,成为制约北京南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街建成后,吸引了前三门大街交通流量的20%,路上设置的公交专用道还可提高公交运力20%以上,对改善和缓解南城交通的紧张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广安大街西连京石高速公路,东接东四环和京津塘高速公路,是首都连接京津塘产业密集圈的一条重要而便捷的通道。在道路建设的同时,地下还铺设了水、电、气、热等8类、12条市政综合管线80千米,形成了一条现代化的管线走廊。

  广安大街沿线既有崭新的现代化建筑,也有琉璃厂、报国寺、湖广会馆、纪晓岚故居、法源寺、珠市口基督教会等古迹。

  四、永定门

  永定门为北京旧城外城七门中规模最大的城门。位于中轴线南端,与正阳门相对,是明清两朝皇室前往南苑团河围猎的主要通道。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在内城南加筑外城,辟七门,永定门为南垣正门,寓意“永远安定”。嘉靖四十三年 (1564)加筑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增建箭楼,并重筑瓮城,清乾隆三十一年 (1766)城楼重修,加高城台、城楼层顶。

  城楼为重檐歇山顶一滴水三层楼阁式建筑,面阔七问(24米),进深三间(10.5米),楼连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城墙顶宽6米。

  永定门内有天坛、先农坛,门南半里有燕墩。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解放军最先由此门进入城区。1950年拆除瓮城,并在城楼东、西墙上各辟一豁口通道。1957年拆除城楼、箭楼。后在此处建成永定门立交桥。2003年启动永定门城楼复建工程,并在永定门内天坛与先农坛之间建成永定门广场,广场地上部分是绿地,地下空间将建一座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城市历史展览馆。2004年8月复建工程完工,永定门城楼成为中轴线上一个新的标志性建筑。

  五、皇城根遗址公园

  皇城根遗址公园是位于市中心区的带状公园,建在皇城的“东皇城根”遗址上。公园南起东长安街,北至平安大街,全长2800米,平均宽度29米。园内栽种树木78种,其中灌木4.4万余株。铺设草坪4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90%以上,形成了一条浓郁的绿色长廊。公园的建设运用恢复小段城墙、挖掘部分地下墙基遗存等手段,再现了北京皇城的历史遗迹,同时点缀以“露珠”、“对弈”、“东堂”、“角楼”等数十座雕塑和浮雕人文景观,将北京的历史、民俗风情一一展开。

  公园以“绿色、人文”为主题,构建成“梅兰春雨”、“御泉夏爽”、“银枫秋色” “松竹冬翠”四季景观,将明清皇城金石图、南广场、东安门、五四广场、中法大学等景点有机地串连起来。

  六、普度寺

  普度寺位于东城区南池子大街内普度寺前巷。原为清初所建的喇嘛庙。原址是明代南城的洪庆宫一部分,清代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王府。康熙三十三年(1694),旧睿亲王府改建成玛哈噶喇庙。1776年,乾隆将该寺赐名“普度寺”。大殿建筑宏伟,台基高大,须弥座式,面阔九间。黄瓦绿剪边殿顶,前厦为绿瓦黄剪边,檐出飞檐共3层。普度寺建筑非常独特:建在高台之上,而且窗棂低矮。古建专家介绍,这样典型的满族风格文物建筑在北京仅此一处。

  普度寺1984年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北京市“3.3亿工程”项目, 2001年9月启动,2002年9月顺利完成修缮工程,开始接待游人。通过此次修缮,普度寺完成了大殿、、山门、大台、耳殿的维修和铺装,并根据古建的环境氛围,在园内普遍栽种了松柏、银杏、国槐、翠竹、菩提等寺观树种和玉兰、丁香、海棠、黄菊等花卉,使这座曾经破损严重的历史建筑恢复了昔日辉煌.并和附近的故宫、皇城根遗址公园、菖蒲河公园交相辉映,显示出北京特有的皇城历史文化风貌。

  七、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位于阜成门内大街131号,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距今已有470多年历史。它是明清两朝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皇家庙宇, 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帝王庙作为全国惟一的、祭祀人物最多的皇家祭祀庙宇,始终以伏羲、炎帝、黄帝为祭祀中心,体现了三皇五帝崇高的祖先地位。人祀人物重系列、不重个人,贯穿历朝历代,形成了完整的祭祀体系,体现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一脉相承的重大历史特点。庙中人祀人物不断增多,到清乾隆时期,在景德崇圣大殿内供奉三皇五帝和历代开国帝王、守业帝王188人的牌位,在东、西配殿供奉历代文臣武将79人的牌位。清代建有关帝庙,单独供奉关羽。历代帝王庙占地2.15公顷,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整体布局气势恢弘,显示了皇家庙宇的尊贵和气派,为中国古建筑精品。

  2000年12月开始对历代帝王庙进行全面修缮,2004年4月对社会开放,市旅游局在此举办了“历代帝王庙修复祭祖”活动。

  目前,历代帝王庙有景德崇圣殿原状陈列、东配殿“历代帝王庙历史沿革展”、西配殿“历代帝王庙主要祭祀人物展”、“关公文化专题展”和“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

  八、内城东南角楼

  内城东南角楼位于崇文门东大街东便门立交桥处,因坐落在内城东南角而得名。该角楼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城东南转角处的防御性建筑,是中国惟一现存的、规模较大的城垣转角角楼,也是乘火车进入北京站的游客最先见到的北京城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坐落在突出城墙外缘12米高的方形台座上。楼高17.6米,通高近30米。楼沿城台外缘转角建起,平面呈曲尺形,四面砖垣、重檐歇山顶,两条大脊于转角处相交成十字形。城楼灰简瓦绿剪边,绿琉璃脊饰兽头,外侧两檐间和四周墙上辟有箭窗144个,为射孔,是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台西侧连接一段保存尚好的城墙,向西一直延伸到崇文门,全长1 540米,是目前北京保留得最长的、最完整的一段明城墙遗址,2001年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此处已修建成明城墙遗址公园,园内建有“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 “雉堞铺翠”4个景区。

  东南角楼于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对外开放。

  九、白塔寺

  白塔寺位于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元至元八年(1271),世祖忽必烈钦定在大都城内辽释迦佛舍利塔旧基上建造大型喇嘛塔,由入仕元朝的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主持监造,是中尼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至元十六年白塔建成,为元大都的重要建筑。后以白塔为中心兴建大圣寿万安寺,面积约16公顷。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寺院毁于雷火,白塔幸存。明天顺元年(1457)重建,改称妙应寺。寺因白塔闻名,俗称白塔寺。白塔寺庙会曾为京城中最热闹的庙会,旧有“八月八,走白塔”之俗相传。1961年寺内白塔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白塔局部受损。1978年市政府对白塔及四座殿堂进行了全面整修。1980年重修后的妙应寺及白塔正式对外开放。1998年拆除山门前的商店等建筑,露出山门。



相关文章


全国2010年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报名时间(8月4更新)
备战2010导游面试:导游面试考试个人感悟和建议
2010年导游考试当代北京概况第六章:新建
导游资讯动态:丹霞山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10年导游考试当代北京概况第六章:恢复改造
导游迷路游客跟着瞎转悠 被误带到太清宫(图)
2010年导游考试当代北京概况第六章:古都保护
导游资格考试经验谈:浅淡导游带团的实战
山东济南品质旅游渐成时尚旅游市场面临整合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