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2010年导游《基础知识》:黑龙江锡伯族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10:08:14 23:54:0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锡伯族

  锡伯族人口较多,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共有172847人,而辽宁,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省,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其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黑龙江省是锡伯族的发祥地和第一故乡,全省共有锡伯族9181人,主要分布于双城,杜尔伯特,宝清等地。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锡伯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锡伯文是在1974年在满文的基础上形成的拼音文字。

  简要历史

  锡伯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族源众说不一,有说是女真人的后裔,有说同室韦人具有渊源关系,还有说鲜卑人是他们直系祖先。学术界据鲜卑说者居多。"锡伯"是民族自称,"带钩"的意思,其名最早见于明末,汉文史籍中有"席北","西北","席百","席帛","失北","锡卜","实伯","喜伯","什白","斜婆"等不同写法,皆为锡伯的同音异写。辛亥革命以后一律通用"锡伯"二字。锡伯族早年主要从事渔猎生产,后来逐渐过渡到以农业经济为主。锡伯族的文化,西北和东北两部分有所不同。新疆锡伯族由于居住比较集中,加之过去有"旗民不通婚,旗民不生产"的禁令,所以同其他民族联系较少,因此,其文化保留其固有成分和特点较多一些。东北的锡伯族由于居住分散,长期同汉,满等民族杂居相处。因此,他们的文化与这些民族无甚区别。

  二 主要习俗

  宅俗锡伯族的村屯一般约有1—2百户,四周筑有围墙,有的周长7—8千米。住房都自成院落,喜欢在庭院里种植花木和果树,大门多向南开,住房一般有三间,也有多至五间的。锅台砌在中间的堂屋,通东,西两侧耳,房火炕,既可以做饭又可以取暖。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有雕刻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丽。婚俗锡伯族婚礼,仪式繁琐,热闹非凡。男女两家都要摆宴席,女家2天,男家3天。大小宴席共5夭。结婚前,首先要请命。请命时要和媒人一起去,意思是:我们打算最近要迎亲了,以了却儿女终身大事,经女方家父母允许,双方选定一个佳日,然后男方就开始为女方准备结婚用的衣物。请命时定的佳日,是男方大宴的日子,在迎亲时男女双方家里都要大摆宴席。第一天,先由男方家把彩礼和迎亲用的喜篷车送到女家。喜篷车到女家后,不得随便停放,任何人都不准换位置,这是一条严格的规定。第二天,女家举行"宴席",新郎向新娘的父母敬酒,亲朋好友光临,但此刻新娘不能露面,要躲起来。女方要把新娘的嫁妆,包括新娘给公婆,小叔,小姑子等人做的鞋子及给新郎做的两双新鞋子随嫁妆由新娘的哥,嫂送到新郎家。送嫁妆的人一到,新郎家的人就要上前敬酒。把嫁妆抬到屋里后,新娘的嫂子将柜打开,新郎父母放一些钱进去,象征金银满柜,富裕终生。钱放进后,把锁锁上,钥匙由父母掌握,意为把大权交给婆婆,婆婆开始有权管教新娘了。第三天,要迎新娘。新娘上喜篷车前,姐姐,嫂嫂及女伴们为她修面,即用丝线拔去脸上的乳毛,戴上装饰,穿上婚服。然后,便给新娘蒙上大红喜帕,送上喜篷车。喜篷车在大门口要暂停,这时新郎到岳父母面前,跪请岳父母光临其家赴宴。之后,上马徐徐领路,喜篷车跟在后面。喜篷车一般不给任何车辆让路。偶尔两个喜篷车相遇时,或者两下相让而过,或是强行争道,以示日后的好光景。喜篷车到男家大门口,迎亲的人把红毡毯铺在车旁,扶新娘下车,由伴娘扶着和新郎并肩,脚踏红毡毯走到正房门前,然后面向北面叩首.进屋时,新郎一人进去,新娘在外,以门栏为界,夫妻相对面跪,新郎用手中的马鞭将新娘蒙头的喜帕挑下,这时人们才能见到新娘的容貌。之后,新娘也进门和新郎一同到堂屋的灶前对跪,行"白头誓"。然后,夫妻才到正屋向父母跪拜。这一切都完毕之后,新娘人洞房上炕坐在帐内。晚上还要喝"合欢酒",这时男女双方的青年人,都围在大炕沿边。等新婚夫妇喝完了"合欢酒",青年们就开始抢桌子上摆的羊骨头,哪一方抢到了羊骨头,就表示日后哪一方强硬。而抢不到的一方,就要被罚喝酒或唱歌。闹喜的人们直到深夜才准备离去。但在离开洞房之前,青年们还要完成一项按传统习俗必须完成的任务。他们要选出一位小伙子和一位姑娘作为代表,分别为新郎和新娘解开衣扣。如果新娘害羞,不让姑娘们为她解开外套衣扣,青年们就会高喊:"这是老一辈规矩","这是老人们的嘱托,"!解开新郎新娘的衣扣后,闹洞房的青年们才肯离去。女方参加婚礼的人在离开时,还要趁人不注意"偷"一些新郎家的碗,碟,筷子。如果新郎想要回,那就必须唱歌或跳舞。最后,女方家带走一双筷子,一对碗,待第二天新郎看望岳父岳母时带回来。

  信仰

  锡伯族信仰多神,供奉的神抵除了蛇王,龙王,土地神,尔琴(痘神的使者)之外,有祖先崇拜的习俗,崇拜保佑家宅安祥的"喜利妈妈"是请村里年纪大,辈分高,子孙满堂的长者,制作小弓箭,小箭袋,小靴子,小摇篮等和铜钱,红绿布条,背式骨,一起装在口袋内,挂在室内西北墙角上。每逢春节,从西北到东南斜拉一条丝绳,将上述物件挂上。二月初二放回原处。过去家里娶儿媳,添挂一小摇篮,生一男孩,在上面添挂上一小弓箭,生一女儿,添挂红头绳,这是古代锡伯族男主外,女主内的象征.又有企盼的意义,企盼新媳妇多生子女,企盼儿子能骑善射,女儿心灵手巧。铜钱表示一家人生活富裕,木锹,木叉表示农业丰收.若兄弟分家,则另拉一线从头挂起。如果增加了一代人就添一块背式骨。因此,"喜利妈妈"不仅是赐福子孙的神抵,也是每一个家庭添丁增口,记辈分的"家谱"。"海尔堪"供在住房南墙外面的西上方,逢年过节都要焚香,并将头上有红布条或鸟毛的好马拴在"海尔堪"前面作为供献。"海尔堪"是在布上画一男人坐像,即这一家的男祖宗。也被看作是牲畜的保护神,锡伯族还有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的。锡伯族人民很重视祭祖扫墓,每年三月和七月都要祭祀,因为所用祭品不同,前者称"鱼清祭",后者称"瓜清祭"。

  丧俗

  锡伯族老人死后,不但葬礼隆重,而且守丧习俗也很讲究。孝服在人死后马上开始做,做好之后,戴孝的人要把孝服拿到死者的灵前去穿,如果在别处穿是对死者的不尊重。孝服穿好后,就地在灵前跪拜,放声大哭。

  丧期和孝服,根据与死者家亲疏远近的不同,其时间长短和样式也不尽相同。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岳父母,姑舅等长辈的孝期为百日。

  百日是最重的孝,孝服长到脚面,腰间系一条很长的白布带,在腰间绕一周,从中间垂下到地。孝帽,一般是在平日所戴的帽子顶上缝一圈白布。给伯叔辈戴孝,孝期为49天,孝服和百日孝差不多,只是在孝服上不做衣领。孙子辈穿的孝服,要在肩上缝一块小四方红布。曾孙的孝服则要在背后缝一红布叉子。在服丧期间,男子不理发,不刮胡子,不进娱乐场所,不唱歌,不能打官司。而女人则不许戴耳环,手镯,戒指,头替等首饰。家里不能挂年画,过年时不能外出拜年,不贴红对联。直系亲属长辈死后第7天,要到坟地祭奠,祭奠时直系亲属都要参加。到49天时再进行一次祭奠。在49天的祭奠仪式上要除丧,除丧仪式在坟地举行。除丧者将脱下的孝服在火上摇晃几下,捆成一束带回家拆洗,戴孝人不在,可以将孝服带到坟地,在火上摇晃几下,也除除丧。最后到百日举行祭奠仪式,远近亲属都来参加。妻子为丈夫守丧3年,守丧期间不能改嫁。

  三 其他习俗

  节日

  农历的正月十六日,是锡伯族的抹黑节。这一天人们清早就起来,把昨天晚上准备好的抹黑布或毡片带上,上街去相互往脸上抹黑,但见了老人家一定要先请安,然后才能往脸上少许抹点,以示尊重。锡伯族的抹黑节,有相当长的历史。相传过去因为有一年轻的媳妇,把烙糊了的发面饼喂狗吃了,因而得罪了巡天神。为此,巡天神要惩罚一下不珍惜粮食的人。第二年,巡天神就施展法术,使锡伯族种的庄稼都变黑了。结果到了秋天全是黑籽。这一下娜l都慌了神,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全村人一起向巡天神请罪,并发誓宁愿将自己的脸抹黑,也不叫麦子生丹,庄稼结黑籽。巡天神被人们的诚心所感动,收回了法术。所以后来人

  们就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把自己的脸抹黑,来代替庄稼受惩罚。正因为如此,人们在抹黑节这一天,都不怕别人把脸抹黑,因为他们都是为自己的庄稼受惩罚。西迁节是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一部分锡伯人从东北各地迁往新疆的纪念日。为纪念这次西迁,人们将这一天定为锡伯族的西迁节。

  其他

  过去锡伯族的封建宗法观念比较强,家庭多有3代同堂,也有多至四,五代的。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十分注重礼节。晚辈对长辈行"打千礼"。在服饰方面,妇女喜穿旗袍,年纪大的,扎裤脚,着白袜绣花鞋。老年男子依旧喜欢穿对襟短衫,用布带扎裤脚。青年人的月嵘已经现代化了。锡伯族大多从事农业生产,主食多以米,面为主,辅以各种菜肴,忌食狗肉。



相关文章


导游考试常用导游词之北京故宫导游解读词英文版
2010年现场导游考试规范提问及答案要点总结
导游考试常用导游词之北京故宫导游解读词中文版
全国2010年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报名时间(8月3更新)
黑龙江2010年导游《基础知识》:黑龙江锡伯族
黑龙江2010导游《基础知识》:黑龙江柯尔克孜族
2010年全国导游考试《导游基础知识》模拟试题一
广西2010年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俄语介绍广西导游词
2010年全国导游考试《导游基础知识》模拟试题二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