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件]“陌生化”与阅读教学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2:24 23:27:1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陌生化”是德国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创建的戏剧理论。该理论的重要特征就是,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应采用“间离技术”,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摹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

  “陌生化”理论对阅读教学颇具启示意义。现代阅读论认为,阅读对象是作者言语行为的成果,阅读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领悟其言语发生的特征和技巧,而不是仅仅让读者沉浸到文本所营造的情意空间中去,既要“入乎其内”,更要“出乎其外”。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地阅读,对文本进行研究、考察:它为什么能够感动我们呢?同样讲到这些事物,如果换一种说法,是不是也能够感动我们呢?此即“陌生化”阅读。

  对于以母语为媒介的阅读者来说,由于一般并不存在语言上的太大障碍,所以完成“被动”的阅读,并不难。事实上,等新课本发下去之后,学生大多浏览数遍,文本内容大多了然于心。因此难度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出乎其外”地进行“主动”阅读。

  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有必要对文本作“陌生化”的处理。阅读教学中的“陌生化”就是借助相关“间离技术”,帮助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从而实现由“被动”阅读向“主动”阅读的转变。来源:www.examda.com

  教学实践中,笔者归纳出如下“陌生化”手法。

  一、通过再现作品形成过程实现“陌生化”

  布莱希特的戏剧实践中,为了引导观众对戏剧作品作理性的思考,经常采取挂半截幕的办法,让观众看到台上的换景、换人等过程,也就是适当地把戏剧的形成过程展示给观众,以提醒观众,这是在演戏。阅读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作者的创作成果,而不是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再现作者的某些创作过程,特别是其中一些重要的细节,对调动学生阅读的敏感性无疑会有很大帮助。

  我们通常进行的写作背景介绍,往往是笼统的、抽象的,主要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代表作品之类,对“这一篇”文章的阅读补益不大,甚至毫无用处。写作是作者在特定言语条件下的语言活动,作者的创作,必有具体的、个性的言语冲动、言语目标、言语环境、言语对象,也必定有语言技巧上的斟酌、推敲、选择、取舍。这些都是开启学生阅读智慧的钥匙。恰到好处地再现某些创作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比如教学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我们可以复现闻一多先生演讲时的场景,特别要说清楚听众的特殊性:既有李公朴的哀思者、崇敬者,也有国民党的特务。这样,学生就会对闻一多先生锋芒毕露的演说、视死如归的悲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如教学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我们可以告知学生,这首词原题为“长江”,后来正式发表时才改题为“游泳”,并让学生理解改换标题对主题表达所起到的作用:以“长江”为题,只能显示取景之宏阔,而以“游泳”为题,则能更好地烘托词人人定胜大的博大胸襟。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实现“陌生化”

  布莱希特的戏剧实践中,经常让独立于剧情之外的歌手通过演唱诠释话剧的审美内涵。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我们实现阅读的“陌生化”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传统阅读教学的一条宝贵经验是重“涵泳”,而现代急剧加速的生活节奏也对“涵泳”之法提出了挑战,多媒体手段所承载的丰富的信息可以为制造“陌生化”的阅读氛围、提高阅读效率助上一臂之力。比如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时,配合课文朗读,先后出示白居易《荔枝图序》的古印本章句、荔枝生态结构的解剖面以及反映荔枝生产种植的影像资料等等,并配上几段恰当的音乐,这样的音像课本,比教师单纯的范读效果自然会好一些。

  三、通过“以写促读”实现“陌生化”

  一般意义上的“读写结合”,是以写为终极目标的,即通过阅读,汲取可资借鉴的写作技巧。我们提出“以写促读”,则是以提高阅读效果为目的的。事实上,学生不写是很因难深刻领会作者创作的艰辛和奥妙。“以写促读”,其实施过程是“读-写-读”。首先预读课文,然后根据文本阅读的具体目标组织学生作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再回头去精读课文。由于学生有了创作的经验和教训,阅读的自觉性、领悟的敏锐性也就相应地得到了提高。比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学生预读课文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就自己熟识的景物写作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学生写作的《竹园翠色》、《我家门前的那条小河》、《菁菁校园》、《乡村的早晨》等作文,题材很好,写景也很美,但是或多或少存在着写景有余而抒情不足或情景不对称等问题,这时有针对性地讲读《荷塘月色》,学生对散文中借朦胧幽美的景物传达出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自然就心领神会了。

  四、借助评论文章达到“陌生化”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了一篇作品,觉得淡而无味……于是去听听别人的话。听了别人的话,再去看作品,觉得意味深长了……这是读者常有的经验。”别人的评论也可以形成阅读的“陌生化”,这是因为别人的评论特别是经典的评论可以为学生打开一个崭新的阅读视角,提供一份可资鉴借的审美体验。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一词,引出刘熙载《艺概》中的点评:“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句句意染之。”评点的引用,让学生对早已耳熟能详的词句翻出了审美的新意。


相关文章


[名师答疑]南辕北辙的阅读教学透视法
[名师课件]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名师答疑]学习文言文应理清三大关系
[名师课件]奏响语文课的情感交响曲
[名师课件]“陌生化”与阅读教学
[名师课件]谈小说的心理描写
[名师课件]阅读教学中的常态和异态
[名师课件]小说教学以写促读法
[名师课件]小说教学之我见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