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件]阅读教学中的常态和异态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2:24 23:27:3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摘要:借用文艺接受美学中的常态和异态来定义我们所说的阅读教学中的常态接受和异态接受,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当中很容易出现接受异态。语文教师如何恰当地处理教材,就要了解学生的阅读期待、读解方式以及接受水平----重视研究学生读解方式以及接受水平的形成;重视语感教学;排除成见,提高接受水准。

  文艺学与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艺心理学的兴起又不得不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我们改变以往那种在阅读教学中,分析引导放在非文学因素上的误区。一个文本只有在被读者阅读的时候,才能产生响应,那么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可以说是文本的阅读者和接受者,本文便试着从接受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现象,从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 释义

  从心理学来看,文学总带有暗示的意味,它触发人的情绪体验和联想,感发人的内心的激情、向往等心理活动。在阅读的过程中,文学一方面可以化为促进理解社会、培养了解外界和审视内心的种种体验和感悟,进而可以使接受者的心灵得到潜移默化地提高,甚至可以获得人格的高扬,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文学艺术“也有减少幸福的”①,文学本身就是一个活的多面体。由此,文学接受便摇摆于常态与异态之间。

  文艺接受中的常态和异态可以被借用来定义我们所说的阅读教学中的常态接受和异态接受。所谓的阅读教学中的常态接受就是读者(虽然老师与学生都是文本的读者和接受者,这里我们以学生为主)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相融合,即“视野融合”,读者与文本之间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即两者适度,接受才能成立。接受异态也即阅读变形,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作了较大的更动(扩大、缩小、转移、曲解、借取),那么这种行为及结果就被称为接受异态了。阅读接受中的心理反应不是对应于作品的单向线状的反射弧,有时接受甚至会走向极端的反面。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老师常会发现学生接受的异态表现,但我们往往是直接对学生说“不”,然后告诉他们一个常态的理解,越俎代庖,没有从学生接受心理来分析并采用有效的策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国家教育部制订2003.4)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这样的说法正是把我们文学中的接受心理学引入了语文阅读教学中来。

  接受心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表现可以以下图来表示: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要接受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的过程我们可以看作是阅读、欣赏、鉴赏、批评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他可以通过课文,结合自己头脑中储存的图式,体会到课文所赖以生存的生活原型;作品通过学生的阅读体现自己的文学意义,这是一种双向的运动过程,同样教师也在和作品发生双向的对话过程;同时学生和教师在阅读中互相交流,关键是情感的交流和阅读“先结构”、接受心境的互补。“‘先结构’是指阅读者进入接受过程时的一种先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②,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当中很容易出现接受异态,其主要原因便是费斯汀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认知失调”,“‘认知失调’和由之而生的情绪的无序反应主要是因为接受主体原先的接受容量(由经验的内化所预构的心理结构)同接受对象(尤其是新艺术)之间的不匹配。”③文本的信息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明显大于或异于接受者的接受意识,学生就无法接受。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抗拒、排斥或混乱的情绪反应,阅读就会失去兴趣,变的无意义了。也即我们常说的理解中的张力。具体表现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或表现为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和冲突”。④只有两者之间水平适度,才能互相接受,才会出现有效的常态接受。

  二、 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仔细审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学生常态和异态接受现象时有发生,下面我们来具体看几个教学案例。

  案例1:

  教师在讲授《哦,香雪》时,有学生质疑:[对香雪以一篮鸡蛋换回一只铅笔盒的情节及香雪人物分析]我认为香雪的举动和香雪其人与莫泊桑的《项链》中的女主人路瓦栽夫人是相似的,后者为了出席晚会借项链而丢失假项链,为此吃了整整十年的苦,究其实质,都是出于女性的虚荣心……

  教师当时肯定其思考的大胆和表达的新意,然后以三言两语又对全体学生强化了关于“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意义,但教师因该问题超出了课堂设计的范畴,教学时间不允许展开讨论而戛然而止。

  (摘自《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区培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案例2:

  朱自清《背影》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是篇很典型的记人散文,教师在讲授时对学生强调该文是赞扬父亲对孩子的一种深沉的爱,当时就有一位学生提出疑问:“父亲这么胖还去买橘子,这样的父亲真是傻乎乎的,我还从没见过这样的父亲,我才不要这样的父亲。”学生无法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深,不管老师怎样声情并茂的讲授,学生还是无任何表情。

  当时教师对学生的反应说了不对,严厉的告诉学生要理解父亲,然后继续以父子情深为主题教授下去。

  案例3:

  教师施教《狂人日记》时,考虑到学生有关的直接经验几乎是空白,为此他在教学课文之间,用了很多时间,要求学生从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举出实例来说明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学生从焦仲卿和刘兰芝谈到贾宝玉和林黛玉,谈到觉新和瑞珏,从孔已己、阿Q谈到闰土、祥林嫂、华老栓一家,谈到夏瑜。教师又补充了《儒林外史》中那个劝女儿为夫殉节的道学先生等事例。最后老师总结中指出在封建社会吃人不是偶然的个别现象;表现也是多方面的,有政治上的,经济上的、肉体上的、精神上的。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处在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你将怎样思考,怎样生活?很自然的引入了课文的学习。



相关文章


[名师答疑]学习文言文应理清三大关系
[名师课件]奏响语文课的情感交响曲
[名师课件]“陌生化”与阅读教学
[名师课件]谈小说的心理描写
[名师课件]阅读教学中的常态和异态
[名师课件]小说教学以写促读法
[名师课件]小说教学之我见
[名师课件]小说教学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专题讲解]古诗词鉴赏十“注意”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